体育院校应用型模特多元化培养研究
2017-03-25李笑南
◎李笑南
体育院校应用型模特多元化培养研究
◎李笑南
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其创造性劳动,直接为生产或服务领域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如今,模特已经步入许多行业,这些变化对模特的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体育院校模特专业要根据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及人才需求制定方向。越来越多体育品牌和产业会用到模特,如何改进高校模特人才的培养方向,提高模特人才的市场占有率,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势在必行。
模特 应用型人才 培养
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才培养。其中,人才质量的提高,则需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出适应现今社会的多元化人才。我国模特行业从原来的不被人认可,到现在的广泛关注,是离不开人们的观念及时尚元素的转变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面向市场,应用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是顺应市场刚需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模特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针对市场的变化,对模特的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着模特领域的多元覆盖,这就导致模特需求度相应增加,在多领域需求下,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审美及创造力丰富的多元化人才,成为模特行业发展的重点。我国的模特专业最早是依附在纺织类院校而存在的,随着国家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如今的模特专业已经伴随着其他领域院校出现,如体育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经济类院校等。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人们对时尚产业关注的结果。如今的模特产业已经与社会的时尚产业相关联,并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一、体育院校开设模特专业的现状
2002—2014年,广州、山东、沈阳、吉林、武汉相继有5大体育院校开设了模特专业。2002年,广州体育学院向国家教育部呈递了关于开办新专业方向的申请报告,专业名称为“舞蹈学(人体运动表现艺术——模特)”,在办学实践中简称为舞蹈学专业(模特)。由此开创了体育院校模特教育的先河,也成为华南高校引入模特高等教育的先行者。2004年,山东体育学院同样以舞蹈学为学科基础,增设舞蹈学(服装表演方向)专业;2008年,西安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服装表演方向;2011年,沈阳体育学院增设表演专业(模特艺术方向);2012年,武汉体育学院增设服装表演专业;2013年,吉林体育学院增设表演专业(模特)。从招生情况来看,这几所院校存在着学生基础条件不理想,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的认可度也不高,以及学生入学后就转专业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来看,不同的院校呈批的申请报告不同,同一专业方向但专业名称不同,这也是模特专业存在的学科差异性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和模特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
(一)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中国人才学界认为,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其中,应用型人才则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其创造性劳动,直接为生产或服务领域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不同的。应用型人才不同于研究,更不同于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技术水平,而且能充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现实知识能够进行改造的适应性人才。
(二)模特人才的社会需求
自从1985年中国第一支模特表演队伍在上海成立以来,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模特为国内乃至国际时尚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我国时尚产业的发展,模特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已经从单一领域向复合领域发展,从简单的服装走秀到各种上市产品的宣传。市场对模特的需求日益增加,模特也随之分工细化,种类丰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伴随着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这两大双向流通领域电子商务的出现,要求市场的推销者——模特要紧跟市场的步伐,顺应时代的大潮。从现在的社会需求角度看,模特的培养必须是多元化的,除了对个人素质要求更高,更要求模特有良好的应变及适应能力。从电商模特到“网红”的兴起,模特行业步入各个领域,而这些变化对模特的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被时尚评论界称为“美女经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不同行业领域的建立。
三、高等体育院校模特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跨学科办学,理论建设缺乏统一性
跨学科是与交叉科学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因此,许多人也称跨学科为交叉科学。具体而言,是指专门学科的综合科学含量。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跨学科性(包含其他的科学范畴)和跨学科发展。在多元化的办学背景之下,模特专业处于跨学科的状态,服装院校背景下的模特专业,理论课程以服装领域的理论作为支撑,而体育院校的模特专业理论支撑则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广州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模特专业均是以舞蹈学作为依托,但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舞蹈理论做支撑,只是把这个专业挂在了舞蹈学学科下面,学科设置并不是以教育规定实施的。这一现象不是只在这三所院校出现,而是全国模特专业都普遍存在着的现象。虽然全国91所模特高校进行办学,但是模特专业并没有学科依托。 所以,在理论建设上,模特专业一方面接收了多学科视角,一方面也遭遇了零散性、浅层性、模糊性的发展瓶颈。
(二)特色不突出,培养方向缺乏明确性
培养目标是关系到体育院校模特人才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服装院校是以服装行业作为依托来进行模特专业培育和发展的,而服装院校中的模特人才是为服装企业或服装品牌服务的,大多是利用现场展示和现代传媒等不同方式和手段进行的,准确传达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服装信息有效的沟通技巧。例如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文化创意产业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一定艺术审美修养和时尚传媒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经过时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时装模特、时尚编导与活动策划、文化经纪人管理、表演专业教育、时尚造型设计、时尚媒体公关和时尚品牌推广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又如广州体育学院模特专业培养目标是舞蹈学专业(模特方向),以模特表演艺术为方向,以时尚公关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公关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面向时尚机构、艺术团体、企业公司、大众传媒等从事时尚表演、编导、教学、经纪、管理和艺术公关的复合型应用艺术人才。体育院校创办模特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并没有针对体育院校特点来创办具有特色的模特专业,而且在课程设置上也与服装院校的模特专业区别不开,在培育目标上区分也不大,这样使专业培养方向模糊不清,缺乏明确性。
(三)环境不完善,教学场地缺乏专业性
教学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场地及设施,教学环境好或坏,会影响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作为一门肢体表现类的艺术项目,模特专业学生需要的教学环境是优美的、艺术的,并能愉悦心情的。在一个整洁、宽敞的环境中欣赏和展示模特艺术,与在拥挤、肮脏的环境中展示比较,显然前者比后者好。当前,服装院校模特专业基本可以达到专门的艺术教室,有更好条件的学校还有专门的演绎中心。但体育院校中的模特专业,大多数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如在泳装展示课程上,模特是人体展示的艺术,过于开放的场地,不仅给教学带来不便,也给学生心理带来不良影响。本来很多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但由于场地和设施的欠缺及各种硬件条件达不到,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大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体育院校的教学环境不健全,建筑和装饰的封闭性和艺术性的缺失,是体育院校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四)管理不人性,实践教学缺乏灵活性
模特面对大量接触社会、融入市场的机会,面对大量的诱惑和选择,一些高校模特专业甚至出现了学生退学的情况。这种现象要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市场中的运营商和经纪公司也看中了高校这股源源不断的“血液”,他们进入高校来“挖”走该专业的学生,使社会实践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过早地将时间和精力由学习转入到做职业模特并谋取金钱利益的方面。艺术类高校模特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会有采风实践课程,这是学生自主校外学习的时间。但体育院校没有这样的专门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来进行课外拓展领域的学习和实践,管理制度更为生硬死板。这让学生像“笼中之鸟”一样,迫切地想飞出去看看,但由于时间的限定性,也就会出现学生逃课出去的情况。现今社会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不及时改革僵化的管理方式,正确地引导学生平衡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模特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将会非常不理想。
四、体育院校模特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重新定位体育院校模特人才的教育理念
体育院校模特人才教育具有独特性和立体性,而跨学科背景并存也使得模特人才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体育院校模特不仅要在教育理念上以时尚产业多元化为发展定位,而且要紧跟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来制定综合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终是要结合体育院校“健康育人”的优势,拓展教学内容,综合运用科学训练的优势,确立不同的教育定位。体育院校既要能培养出职业模特专业技能人才,又要能从“科学人体,健康人体”的方向出发,从健康、艺术、文化等相关领域进行培养定位,以健身塑型教育课程的设置作为特色,培养以表演为基础,以“健康使者”为目标的体育院校特色人才,为社会文化审美提供人才支持,为体育院校模特专业学生今后发展提供依据。
(二)确立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线
以专业综合能力为中心,首先要以就业能力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创业能力,既需要再生性技能,更需要创造性技能。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展示、能演讲,还要具备组织、策划、设计甚至营销、编辑等多项技能。模特专业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首先是通过学校对其专业技能的培养,再就是通过社会实践的积累。即在真实工作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水平多元化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模特人才教育特色。
(三)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模特是个集艺术、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型“亚艺术”群体,它是产品的“销售者”,时尚的“引领者”,艺术的“表现者”,综合人才的“体现者”。所以高校的模特教育,必须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培养方向的指导。这就需要模特专业开设市场需要的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即结合体育院校的优势重新分配教师、教室和课程资源。开设现今社会群体认可度较高的《私人健身训练》《身体管理及营养》《健康咨询及定制》等相关课程。在学习一定的时间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搬出课堂,走入市场,让此课程得到市场的检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操作与管理中,让学生补充实践知识,使学生能学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真本事。
(四)教育市场化管理,构建协同创新运营机制
学校应该与相关行业领域协同合作,要与市场进行对接。首先可以直接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通过高校与企业签约的方式,重新设置专业的实践时间与社会实习时间。这样有了与企业的直接接触,学生直接去企业和市场上实习锻炼,增加了就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的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及配置,整合社会资源,调整教学结构,提高教学的活力。高校模特市场化教育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很多高校模特专业已经开始市场经营化管理,如开办经纪公司、表演策划工作室和培训咨询培训班等。这是模特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此行业的教育必须进行教育市场化管理。
(五)建立可灵活调配的教学管理制度
随着体育产业的重视和人们的大力追捧,时尚元素不断增加,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朝气,带来了活力。目前,越来越多体育品牌和产业会用到模特,它们倾向于在高校中挑选学生和表演人才,这也给学校的管理制度带来压力。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改进高校模特专业学生的管理方式,以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管理学生,使学生既能参加比赛和演出,又不影响其课业学习。学校是学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地方,是模特专业学生成才的摇篮,是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专业人才的基地。
现今,我国体育产业链已经全面覆盖,并且逐年优化。人们已经进入了“大健康”时代,从衣食住行的观念顺序,已经把健康的关注度放在了第一位置,而健康的体魄最直接的来源就是体育锻炼。体育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秀体育,秀健康”是当今社会的时尚。体育院校办模特专业,既要与服装艺术院校的同类专业有区别,要培养成体育艺术人才,还要在“艺术人才会体育”的模式中探索和分析。要从教学视角、教学条件、地域特点和人才规划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总结,为培养多元化应用型模特人才奠定基础。
[1] 王晓娜,王静.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
[2] 王洋,王欣. 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3] 翟廷立,李芳,罗元翔,胡雪,庞洁.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4] 张凡.对教育产业化的反思[J]. 人力资源管理,2015(10).
[5] 冯爱云,李建臣.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运动,2013(15).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度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329)。
李笑南,女,研究生,广州体育学院,时尚表演教研室,研究方向:时尚表演)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