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德里罗小说看消费社会中的异化
2017-03-25张彦琼
◎张彦琼
从唐德里罗小说看消费社会中的异化
◎张彦琼
自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逐步从生产社会过渡到消费社会。与以往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社会不同,消费社会是以商品为中心,处处围绕着消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断地被系列化和系统化,使得消费不仅仅是满足人基本需求的一种行为,更成为一种调节社会、促进社会内部组织结构不断变化的关系。
唐德里罗 消费社会 异化
博得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他通过文化批评的方式透视消费社会,从而提出了“消费社会理论”。此理论俨然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新趋势。消费文化理论的提出,目的在于揭示当代消费社会的诸如消费主义盛行、超真实、大众传媒和科技泛滥等异化特征,从而给我们赤裸裸地呈现了一个事实:消费社会中的人已丧失了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认识能力,最终被囚禁在一个被商品、媒体和符号构成的绚丽监狱中。人俨然成为了物化社会中的物化人。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参与后现代性的话语建构,反思和批判了美国当代消费社会。自20世纪末以来,唐德里罗已发表15部小说,3部戏剧,先后获得了多项文学大奖。唐德里罗和博得里亚生活在同一时期,经历了发生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种种变化:消费主义盛行、科技和大众传媒的泛滥、文化被大规模商品化等。可以说,为了批判消费社会的种种毒瘤,唐德里罗从小说创作入手,而博得里亚从文化批评理论入手。本文将博得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运用到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和《地下世界》中,解读了小说中反映出的消费社会中社会异化和人异化的现象,从而达到更深入地剖析消费社会现状的目的。
一、物的异化
法国著名文化理论家博得里亚在对当代消费社会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后,提出了诸如消费、仿真、超真实、内爆等新的理论术语,从文化视角重新深刻地思考了消费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种种问题。博得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物的形式礼拜仪式”的社会异化现象。在博得里亚看来,消费社会的物与传统社会中的物完全不同。消费社会中的物完全是消费品的代名词,故其发展了“物的形式礼拜仪式”。在宗教礼拜仪式中,信徒通过不同的祷告形式来建立与教主之间的联系,从而从教主那里获得神赐的身心力量,继而借助所赋予的新力量来构建与周围的人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博得里亚正是参照了类似的逻辑说明,消费品横行霸道地取代了上帝,成为现实中唯一的宗教,控制着消费者以及所处的消费社会。为了更好地呈现异化的社会,博得里亚还借用土著人的神话、货物的崇拜、欧洲中世纪的神话等比喻来说明消费已成为城市中的原始人所信奉的魔教。他认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消费现象。它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根本变化——人们完全受到了物的包围。在这个社会中,从物品到文化,从观念消费到心理消费,一切都被物化了,都成为了一种消费品。而所有消费品同时具有三种特性: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博得里亚在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使用和交换价值之上,更加突出了商品的符号价值。这种符号是附着在商品身上,暗含着某种名誉、社会身份和权力,甚至异化为某种缓解压力手段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看,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不满足只具有使用和交换价值的商品,他们完全被社会的这种异化所迷惑,被异化的商品所牵引,完全被围困在追求商品一系列符号的价值的绚丽监狱中。
以《白噪音》和《地下世界》为代表的唐德里罗小说所呈现的,正是美国后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在这个异化的社会中,物的形式礼拜仪式频频举行。《白噪音》中,主人公杰克是美国中部某大学的教授,和全家人生活在美国中部小城镇。自小说的开篇,作者便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物的世界:学校入学之际,学生们被物包围,从吃穿到住行,样样俱全。“中午时分,旅行车排成了一条闪亮的长龙……旅行车的车顶上载满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盒子里装着毛毯、鞋子、皮靴、文具书籍、床单、枕头和被子;有自行车、雪橇板、帆布背包、英式和西部牛仔式的马鞍、充了气的伐子。车内有唱片盒、吹风机、网球拍、足球……还有形形色色购物袋中的各种小吃”。物的形式礼拜仪式画卷贯穿整部小说,除了在小说开篇,拜物仪式频频出现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超市购物”这一全家人的重要活动之中发现拜物仪式的蛛丝马迹。从购物环境的选择到琳琅满目的商品选择,杰克一家沉迷其中,不断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甚至在被物包围的世界中产生了幻觉,以为消费为生活带来了美好,以为拥有商品可以得到身份认同,甚至是消除潜在内心恐惧,这一系列符号指代说明他们单纯地从崇拜物到拥有物的膜拜,最终却被物超度到了自己的物王国中,从而完美地实现了消费社会中人的物化,人的自身主体性被消灭掉的异化现象。在小说的最后,依旧是物的拜物仪式,然而与宗教礼拜仪式完全不同的是,主人公杰克在对物的膜拜中完全迷失了自己,物将他的身心拖垮了。他描述道:“我扔掉了画框的绳子、软木的杯垫、塑料的钥匙坠饰……我扔掉了蜡烛头、层压的餐具垫、防烫的锅垫……我处于报复和几近野蛮的状态,我对这些东西怀有个人的怨恨,它们不知怎么地将我置于此等困境之中,它们拖垮了我,使得逃避成为不可能。”《白噪音》中物的拜物仪式是社会异化的表现,故其最终不可能给主体性的人带去拜物后的身心放松。
如果说在《白噪音》中,唐德里罗突出展现了博得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下的消费社会中的“物的形式礼拜仪式”,而在其另一部小说《地下世界》中,这种“物的形式礼拜仪式”就显得更加隐晦和高级。这是一种商品符号化发展下出现的新的魔咒,这种魔咒的力量大于《白噪音》中的物,深深摄住了人的灵魂,把人彻彻底底从肉体到灵魂都捆绑在抽象的电子货币符号上。自此,异化的社会已从物的异化演变成电子货币的异化,人们也从初级的崇拜商品转向了崇拜货币,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必须依靠抽象的货币来衡量和界定。正如学者仰海峰指出的那样,把人的个性、血肉、灵魂抽象掉,把劳动的具体形式、内容、意义抽象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掉,把商品抽象为货币概念,这一系列的拜物过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成为剥削和统治的隐瞒欺骗和掩饰手段。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下的货币异化在《地下世界》里是这样描述的:“资本推动了国外投资、全球市场、企业收购、跨国传媒形成的信息流。电子货币带来了抑制性的影响,即使欲望倾向于专门化,变得顺滑,私密,汇合起来的市场力量却形成了一种实时资本。这种资本以光速运行,划过地平线,形成某种更深层次的同一性,刨除带有特殊性的个别事物,给一切事物带来影响,从建筑到休闲时间,一直到人们吃饭、睡觉和做梦。”
二、科技的异化
博得里亚在另一部巨作《完美罪行》一书中,同样从后现消费社会理论角度对当代世界加以透视。此书中,他更加关注消费社会残存的机制和精神生态困境问题,从而将批判重点放在崇拜技术和信息传播等问题上。那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阐释消费社会下的完美罪行呢?此书中,博得里亚用一首诗表述了他眼中的完美。“死亡的形式:人们以顽强的治疗避免死亡,人们通过外科美容术追求世界的形式,人们通过虚拟使人忘却了,每个人的形式,某一天通过克隆个体细胞而取消……”从这首诗中我们发现,所谓的外科美容术、虚拟世界以及克隆技术都是高科技的代名词,也是博得里亚眼中的完美,而消费社会中的完美只有通过高科技才能实现。然而高科技下的完美怎么落上了罪行的烙印?在博得里亚看来,在“完美的罪行”中,完美本身就是罪行。“完美的罪行就是创造一个无缺陷的世界并不留痕迹地离开这个世界的罪行。但是在这方面我们没有成功。我们仍然到处留下痕迹——病毒、病菌和灾难。”所以,当人们在追求高科技下完美的同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而这种罪行最主要的体现便是技术对人类的报复。这便是《完美罪行》最后一章“镜中人的报复”所体现的对现代技术的哲学反思。在所有的所谓“镜中人的报复”中,核辐射所带来的副作用是最为可怕的。
三、人的异化
在消费社会中,原本和谐的社会俨然已被异化为一个物化的怪物。当世界被改造,人们不禁要扪心自问,这种异化是如何产生的?人的自身主体是否也面临危机?也同样被异化着?人生活在自己亲手造出的产品系统里,被环绕在各种消费品中,从肉体到灵魂,无时无刻不受其侵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前社会的劳动已经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驱使的行为,而是反过来操控人类的行为。在唐德里罗小说中,默里曾经提到过,杀人就像加分一样,杀死一个人,自己的生命也会得到一分,杀的人越多,得到的分数也就越高。在这里,人性的丑恶被扩大化,人类机械地生存下去,并为外物所操控,面临着严重的精神世界空虚的危机,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在唐德里罗的小说中,如格拉迪尼一家等,通过与周围人的疏远,与商品之间的异化关系,甚至是从人本身的分离上,都能够体现出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
四、结语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刻的讽刺家,他对于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利用辛辣的手法直观地体现了出来。在消费社会中,人类的人性和自由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成为一种被外界事物所操纵的异类。而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的社会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必然产生的问题。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保护个人的人性,构建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局面,建立人道主义社会,从而避免异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1]博得里亚.完美的罪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博得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消费文化理论下的精神生态危机与救赎——以唐·德里罗的小说为例”(项目编号:YB063)。
张彦琼,女,研究生,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