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

2017-03-25王明龙

财会学习 2017年6期
关键词:三公经费管理对策

王明龙

摘要:妥善管理“三公”经费是处理好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但是近年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三公”经费管理方面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后续运行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从理论上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通过明晰“三公”经费具体内容和内涵,切实了解“三公”经费管理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最后从公开预决算接受监督、严格管理公务卡消费制度以及慎重选择供应商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内涵

(一)“三公”经费是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而产生的国家财政拨款经费,“三公”经费主要是出国或者出境费用;车辆购置以及运行维护费用以及公务活动必须的接待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每年都会收到“三公”经费的财政拨款,以保证其平稳运行发挥其在国家运行中的作用。

(二)“三公”经费的设置本意上是为了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资金保障。其中出国(境)费用有利于公务人员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下进行学习和交流,便于开展国际工作。车辆购置和运行维护费用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公务接待费用则类似于企业运行中的交际应酬费用,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三公”经费的存在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常工作开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近年来,关于这三项经费滥用的新闻屡见不鲜,其中包括国家公务人员公款吃喝、公费旅游;高校科研人员套用科研费用;行政干部贪污公款等。“三公”经费被贪污,使用存在铺张浪费现象普遍,公款旅游成为常态,甚至公车的购置和使用也会出现经费严重超标,这些问题使得“三公”经费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四)“三公”经费越来越失去其原有的本意,而渐渐被社会各界诟病的原因则在于其缺乏妥善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也就理所当然的流于形式。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加强“三公”经费的控制,但成效却远不如预期,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宽松的“三公”经费管理、不到位的预算管理和不完善的财务管理问题一直存在。

二、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处理不存在一个统一的限制标准。行政事业单位以安排干部学习、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并以培训费、考察费为名目进行报销;单位经常以领导人数为标准配备公车,其数量远超过编制数,随之其运行和维护费用也远远超标;国家规定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以单位年度预算的百分之二为上限,但实际招待费超标却是常态。这些三公费用滥用现象严重浪费了国家财政资源,破坏了国家经济运行,对整个社会都有恶劣的影响。

(二)“三公”经费预算工作不到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大部分采用基数法进行预算计算,基数法就是在上一年预算额基础上来计算下一年的预算金额。采用这种预算法风险性小,较为稳定,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三公”经费的实际支出情况。尤其是在上一年大面积存在大额铺张浪费的情况下,再采用基数法无疑是对原有问题雪上加霜。这样不合理的预算计算方法不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

(三)“三公”经费信息公开不够透明。行政事业单位出现滥用三公费用的原因是“三公”经费的公开化程度不高。首先,“三公”经费并没有公开其细致的支出情况,一般各部门在年度报告信息中只是公开“三公”经费的预算以及支出总额,但是其明细账目一直没有公开。第二,在公开的“三公”经费信息中也存在公布时间和形式不统一的问题。比如有些部门都是按照自己往年的做法来自行计算和公布预算信息,预算与决算信息中可对比的较少,给社会监督带来难题。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三公”经费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就造成了社会公众对其监督乏力,民众想要从公开信息中判断单位是否存在贪污滥用经费成为难题。预算报告的口径不统一,预算报告时间和形式不固定,使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无法实施其监督职能。再次,“三公”经费本身的隐蔽性特点也给他人挪用带来了便利而增加了监督的难度。最后,“三公”经费滥用的负责人的惩罚措施并不确定,缺乏对相关人员的震慑力。

(五)“三公”经费会计处理方式灵活。会计相关法规中虽然设置了专门的“三公”经费会计科目,各单位对其处理方式都是将“三公”经费分散在日常的会计科目中,分开核算。这样做的弊端在于,首先很难从这些单独的核算科目准确估算“三公”经费的总体资金规模。第二,“三公”经费最后隐藏于“会议费”、“差旅费”等会计科目中,难以监督哪一项是违法滥用的。最后,有的单位将本单位的“三公”经费列支于其附属单位中,以隐藏真实的三公费用實际支出情况。

三、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统一的经费管理标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三公”经费支出时缺乏有效限制的规范就是其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公职人员被行政事业单位派出国(境)时无相关制度规范进行费用报销参照,也没有禁止条令进行约束,这就造成了出国旅游观光现象;公车的购置和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约束导致了公车超标、公车私用现象普遍;公务接待过程中无可遵循的接待审批程序,发票的乱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浪费了国家资金。

(二)对“三公”经费的预决算进行公开。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以零基预算编制法替代之前的基数预算编制法,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支出情况,认真严谨的申报“三公”经费,并交由预算管理部门认真审核,对预算与决算差异较大的,由相关单位查明原因做出说明,若存在超标准使用“三公”经费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最后,为避免向各附属单位转嫁“三公”经费,将各单位及其附属事业单位的预决算进行统一管理。

(三)保证“三公”经费的消费信息公开。对车辆维修,车辆加油,以及公务接待活动必须定点,通过政府采购选择供应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类别的公务车辆必须到政府招标的供应商处进行加油和维修,并对各单位所有车辆数量以及服务次数进行详细的记载,按照单位发放的通知做好车辆的加油和维修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对车辆加油和维修工作的具体工作范围进行规定,杜绝出现车辆美容,购置车辆装饰品,甚至是保险赔付维修现象出现。

(四)建立多方位的全面监督体系。发挥社会民众的事前监督力量。社会民众的监督是民主最广泛的体现,“三公”经费的预算如果能统一时间统一形式的公开,社会公众及媒体则可以在阳光、透明的环境中发挥其强大的监督职能。发挥政府审计的事前监督职能,对于“三公”经费预算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监督其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除此之外,对“三公”经费流动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坚决杜绝铺张浪费、挪用滥用现象发生。

(五)强化“三公经费”预算会计处理。细化“三公”经费的会计核算科目。对不同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总结,设立其专门的预算科目,对各个明细科目的额度进行量化并固定,从而保证监督工作顺利开展。“三公”经费统一通过公务卡进行支付和管理,杜绝现金支付,据实编制“三公”经费决算,保证各部门决算口径的一致性。“三公”经费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可以完善“三公”经费的监督机制,同时解决了“三公”经费本身会计入账灵活的问题。

“三公”经费的管理不当不仅仅会阻碍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也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一种浪费,更是形成贪污腐败风气的温床。所以,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于国家、于政府、于人民生活都是一本万利的重要事业。本文从理论切入“三公”经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以期对未来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坚.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100+129.

[2]赵舒怡.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5(06):136-137.

[3]樊榕.G单位“三公”经费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财经大学,2015.

(作者单位:平度市鹽务局)

猜你喜欢

三公经费管理对策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远东运动会募捐机制探析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国有风险投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
浅析电力多经企业的现状及其管理对策
让百姓看得懂、愿意看“三公”账单
“三公”要严查,但美国不是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