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杨朔——“以诗为文”的散文意境

2017-03-25赵群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比兴茶花含蓄

赵群

杨朔,是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位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家,他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诗化散文成为他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一直以来,对于杨朔诗化散文的研究,主要侧重在艺术表现方面或者是纯粹的意境理论研究,从诗性方面研究杨朔散文涉及的较少,所以本文着重从诗性意境方面来探讨杨朔的散文,重读杨朔的散文。

在唐代,王昌龄曾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而且从论诗出发,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物境”是指自然景观所展示的境界;“情境”是指作者融情于物而构成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世界。晚清著名的学者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云:“文学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而王国维最强调意境的,是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分析“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所谓“意”就是指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境”用以表达作家感情的具有形象或画面,意境要求作家把主观和客观、内情与外物、思想和形象高度统一在一个抒情写意的情境以及水乳交融的状态中,这样才能创造意境。杨朔散文不同于同期作家的散文,是他会把诗的意境与自己的散文结合起来,在作品中创造性的将抒情诗的那种美的艺术境界带入其散文中。他散文中诗的意境的创造性就体现在重视含蓄的立意,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含蓄,是杨朔从我国古典诗歌意境中提取的共通的美感因素。清代赵冀说:“能者炼诗,不在乎句限语曲,惊人耳目,而在言简意深,一语圣人千百,此真炼也。”说的就是诗必须创造含蓄的意境。杨朔创作重视含蓄立意的散文大纲,比如《樱花雨》反映的是日本人民为反对“日美安全条约”而英勇斗争的一个侧面反映。作者没有正面去描写过去那场斗争波澜壮阔的场面,而是放在了岛堂一个旅社叫君子的侍女身上,作品这样描写君子:这一问,君子迟疑起来。她侧着耳朵听听纸门外边,想说又咽住,最后支支吾吾说:“究竟干了些什么坏事,我也不大清楚。一见美国兵,吓的你魂儿都飞了,躲都躲不迭,谁知道他们干了些什么。”从含蓄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美国兵曾经在这一带横行霸道,比狼都可恶,君子身受强暴者的凌辱,性格胆怯,态度凄凉。在《蓬莱仙境》一文中,作者写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时:

我走上街,人来人往,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是谁。本来嘛,一去二十年,当年的旧人老了,死了,年轻一带长起来,哪里会有人认识我是谁。家里也没有什么人了,只剩下一个出嫁的姐姐,应该去看看她。一路走去,人们都用陌生的眼神望着我。我的心情有点发怯:只怕老姐姐不在、又不知道她的命运究竟怎样。老姐姐竟然不在。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迎出屋来,紧端量着我,又盘问我是谁,最后才噢噢的叫了两声说:‘原来是二舅啊。

这段文字初读起来很平淡,细读使我们联想到了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杨朔用简单的笔画把作者久别家乡的心情刻画的十分细致,亲切动人,充满了诗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的意境。

毛主席在谈到文学创作时也曾提到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运用比兴手法,是为了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以创造出更优美深远的意境。杨朔散文以诗为文的重要艺术特色就是常常采用比兴的手法,来展开文章的意境。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是表达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它借助于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表达情感。比兴所凭借的具体形象,经过作者的刻意选择、取舍、加工,使形象更加鲜明,不但有非凡的神采,意蕴也更加深广,具有诗的形象和诗的韵味,更富于感染力。

比如在《香山红叶》中杨朔塑造了一位老向导的形象,在文章开头描写了这位历尽艰辛的老人,“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这句为下文以红叶比喻老向导做了铺垫。到了“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的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民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的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在这里,作者以红叶为兴物,把红叶与老向导联系起来,更注重了红叶本身的意义。以红叶饱经风霜,越到深秋越红,显示了革命人民久经磨练、思想境界越高的美好品质。《茶花赋》的开头写作者寻求自己的画家朋友画一幅描写祖国面貌的画,准备挂在眼前欣赏,以释放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之苦的情怀,可是画家很難构思,于是就搁下这桩心愿。作者在下文一方面描写南国春深似海的场面;另一方面到华亭寺去看茶花,拿它与梅花、白玉兰花、迎春花相比,由此引出茶花的艳丽,又由茶花写到育花人,由育花人普之仁介绍“童子面”茶花,由此喻意诠出:以茶花的美丽比喻祖国的可爱,以茶花的春色比喻祖国的兴旺发达,以茶花的含露乍开比喻祖国灿烂的未来,同时由育花人普之仁联想到祖国的建设者,由育花人的辛勤栽培联想到祖国辛勤的建设者。创造了借童子面茶花比兴、托物言志的意境。

杨朔在散文意境创作中重视含蓄的立意,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同时他在构思方面善于在动情中寻找迷人的“诗眼”,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服从意境的创造,生动的塑造了其散文的诗性意境,“以诗为文”使得他的散文以一种创新的表达方式被读者接受和喜爱。

猜你喜欢

比兴茶花含蓄
茶花
美丽的茶花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比兴、咏物辨说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茶花泉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