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措施
2017-03-25康惠超
康惠超
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获得一定进步,然而存在严重的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给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相应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旅游管理是一门实用性与操作性较强的行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旅游管理院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给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严重影响。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
(一)培养定位存在偏差
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众多旅游院校普遍存在偏差,所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都难以满足旅游市场发展要求,存在严重的专业培养定位以及旅游市场需求不相符合状况。即使部分旅游院校细致的划分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方向:一是酒店管理;二是景区管理;三是会展管理;四是旅行社管理等。但是就课程设置方面而言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足。除此之外,在培养方案上,各大高校在缺乏对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相互模仿,无法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难以突破以往的培养方案,不能够有效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缺乏科学的专业设置
近些年,旅游行业快速的发展,不断的涌现出如旅游会展管理、旅游电子商务以及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全新专业。然而,以上新兴专业发展相对比较的滞后,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有进行会展、空乘旅游、电信服务等专业的设置,而且该部分的院校集中于大专以及职高的培养层次,行业需求相对来说不高。
此外,不少院校在专业开设方面存在严重的内容重復问题。绝大部分的旅游专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导游;二是旅行社管理;三是酒店管理等。然而,针对于如高尔夫、邮轮、旅游、会展以及旅游规划等新兴专业开设则非常少,这也成为旅游专业知识仅仅是集中于导游、酒店以及旅行社等领域的原因,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日益呈现出雷同化与大众化特点,在就业竞争力上严重不足,使其难以顺利的完成就业
(三)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由于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研究,导致出现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就课程设置而言,众多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整体性、前瞻性以及科学性等方面有所缺乏,各院校的旅游课程千篇一律,且存在相互重复的课程内容,部分院校仅仅是调换课程开设的顺序而已,给教学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多数院校在不考虑实际情况下,甚至部分的学校在缺乏对市场需求考虑与本校实际情况考虑的基础上,全盘照搬别的学校的发展模式,无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此外,当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旅游管理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培养实践能力的问题非常严重。学生由于得不到实践实习课程的充分锻炼,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二、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近些年,旅游业快速的发展,院校应根据实际需要,科学的制定培养目标。为此,旅游院校应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合理的制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仅如此,旅游院校应全面考察当地实际状况,加强与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的密切合作,实现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在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不断提高旅游教育的美誉度与知名度。
此外,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同时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基础理论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必修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并且从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加快对特色课程的开发。与此同时,应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给予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促使学生满足今后的工作岗位需求。
(二)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旅游管理院校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更要重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两者之间融合。除此之外,旅游院校应利用各种途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学校应加强与旅游企业合作,加快构建实习基地,促使学生在旅游企业实践中灵活应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促使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能力的提升;二是应当充分应用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参与至各类关于旅游企业调研活动,并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相应的采取有效解决对策。除了有效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提升学生饿的实践能力;三是旅游院校应组织开展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如举办导游大赛等。以上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更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
(三)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旅游院校应当加强与旅游企业之间谈判,院校应当根据旅游企业需求,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实现教学内容和旅游企业两者间融合。与此同时,旅游企业应当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提高其职业能力。通过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促使学生在院校可以学习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旅游企业获得实践培训,奠定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坚实基础。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实现企业与院校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高低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想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最为重要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在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过程中,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学校应提供教师深造与进修机会,立足于实际情况分批次派选教师进入著名旅游院校进行深造与进修,从而推动教师研究水平与教学质量提升;其次,学校可邀请社会上享有盛誉的旅游专家与教授等,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与讨论等形式,向教师传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的方式;最后,应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使其掌握与了解关于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并进一步熟悉各个岗位,推动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市场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
(五)创新与改进教学方式
以往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主要采取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片面重视对理论性知识灌输,而忽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居于主导位置,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学生主体位置,既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至课堂教学之中。因此,针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重视创新与改进教学方式,既要重视夯实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在课堂中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并适当融入时政分析与案例讨论等内容,从而保障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其走向今后的社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近些年,我国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为此,旅游院校应提高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视,采取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旅游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