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方法分析
2017-03-25方丽
方丽
摘要: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写作教学,初中语文教师主要任务之一是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增强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作文写作能力的具体培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思考和意见。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方法
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初中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影响,使得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一直不理想。依据教学实践,农村初中生相对于城镇学生而言缺乏写作兴趣。怎样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遵循支架教学原理,开展练习
按照支架教学原理,如果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相关教师能够先为其搭一个支架,从而减少学习难度。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其缺乏作文写作兴趣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有效掌握并且应用词语的能力较低,因为写作时没有好的词语,所以写出来的文章非常枯燥。对于该问题,教师能够按照支架教学原理,为其提供一些比较合适的指定词语,使其在写作过程中应用到这些给定的词语,开展好词好句相关组合练习。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写作题目为《乘着音乐的翅膀》这篇作文时,能够先为其提供一些可能用上的合适词语,包括:快乐、自由、欢愉、旋律、分享、节奏、飞翔等词,并且使学生在写作中把其中一些词语合理应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面,将语文教师所提供词语的引导当做支架,就会使学生作文更加充实,同时提高写作速度。
依据作文题目,创设合理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情境教学手段:
第一,实施电教手段,让学生在音乐氛围里面展开写作思维,音乐能够使学生張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以《我的爸爸》为题的作文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在悠扬、婉转的旋律里面,在“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词句里面,学生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父亲曾经的付出,将学生感恩之心完全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就能够融入真实的情感,并且思想深刻。
第二,为学生创设情感剧场:也就是组织学生采取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还原身边的故事,该类话剧表演本身含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慰问孤寡老人、模拟董存瑞炸碉堡情景或者是表演警察抓小偷情形等,这些富有真实感情的剧场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施展表演才华以及想象力的有效平台,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且将这些观念融入写作中。
利用课本资源,增强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材里面的课文属于最佳作文范文,这是因为语文教材里面的所有课文都是经过认真细选的经典文章,同时也是完美结合了内容以及写作形式的作品,进行课堂教学时,在教师的详细讲解以及指导下,所有学生都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若这个时候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使用扩写、续写以及改写等手段进行作文创作,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有话可说了,并且写出思想深度以及质量均比较高的作文。比如,教师在讲授完苏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能够让学生以课文情节当做基础继续扩写,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加入和日常生活气息比较相符的情景,提高故事所具有的完整性以及可读性。教师对学生扩写的作文进行评阅之后,选出其中扩写比较好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该类写作训练,既可以让学生逐渐喜欢上作文,增加学生写作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自身写作能力。
扩大阅读范围,积累写作索材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和教材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掌握课文写作技巧,并且增强阅读能力。同时,老师能够推荐和教材相关的一些作品进行比较与阅读。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涉及写作内容的优秀作文,进行作文训练前能够找几篇例文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优秀例文,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取到作者的表现手法或者是写作方法等。此外,为激发学生写作方面的积极性,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外阅读作业,从而增加学生阅读兴趣。比如,可以每周为班上的学生推荐一本高质量的书,也可以概述书里面的故事情节以及介绍故事相关人物形象等,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其写作能力的有效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富含情感的正能量的小事,感悟并且认识生活,在课堂上遵循支架教学原理开展组合练习,依据作文题目创设合理情境,利用课文拓展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扩大学生阅读范围,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作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伟;激活作文课堂 体验习作乐趣[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01).
[2]唐登文;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写作实践的几点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 (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锦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