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创造”在“借形想象”中起航

2017-03-25朱玉华

教师·中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创造创造力

朱玉华

摘 要:“借形想象”,是由儿童美术专家薛文彪老师根据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轨迹而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鼓励幼儿借助原有的形体进行系列想象和创造。幼儿期是培养幼儿绘画能力、动手能力的关键期,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孩子想象力的培养,为幼儿创设充分的想象和动手的空间。

关键词:“借形想象”;创造力;大班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大班幼儿具有具象思维和善于想象的特点。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大班美术活动目标的核心内容。而“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画上,线条、色块颜料、废旧的纸盒、石头甚至孩子画错的一笔都能为幼儿打开思路,激发幼儿的创造行为。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一、多材料,少要求

“借形想象”美术活动立足于真实可感的基础想象物,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件给予了孩子们充分发挥自由想象的思维发散基础,也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发挥范围,确保孩子们的想象有据可循。提供丰富多样的工具材料,是为迎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满足幼儿不断探索发现的需要,为幼儿提供现实的想象基础,是必要的物质条件。

1.利用线条、图形、色块,“借形想象”

线条、图形、色块的可塑性都是非常强的,幼儿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运用已有的经验创作心中的作品。如在大班“借形想象”活动“色彩小画家”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色彩进行任意创作,然后在色彩所产生的块面上借形想象,充分体现了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

在大班“借形想象”活动“名字变变变”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线条的形添加想象小动物,变出眼睛、耳朵、胡子、牙齿、四肢、皮毛、花纹等。

2.挖掘大自然中天然的素材,“借形想象”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也易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在大班“借形想象”活动“小石头大变身”中,借助石头原形想象。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石头的形状像水果,于是便在石头上彩绘出西瓜、草莓、水蜜桃等。

3.拓印身体部分,“借形想象”

身体部分形状,我们可以拓印后用来借形想象;不仅让幼儿感受肢体的形状,也能发展其创造力与想象力。如在大班“借形想象”活动“有趣的手形”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手指不同位置摆放的形成的形状进行想象,然后添画线条,变成各种动物、树、人物等。

4.重视废旧物品的利用,“借形想象”

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可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等。比如,在大班“借形想象”活动“废旧纸屑变变变”中,教师充分利用废旧纸屑的造型,引导幼儿想象、组合创造,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又如,我们的给幼儿提供了形态各异的纸盒,孩子们利用纸盒,根据其不同的大小、形状,想象创作了小火车、机器人、公共汽车等各种玩具,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养成废物利用的好习惯。

二、多形式,少单一

在“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我们要打破常规的美术活动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合,启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表现的需要,幼儿创造性表现的内部心理因素之一是愿望,而在美术活动中,这种愿望就是游戏。在“借形想象”的美术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合理创设游戏情景,吸引幼儿参与美术活动。

比如,在大班“借形想象”美术活动“小鱼捉迷藏”中,教师先创设了“线条宝宝藏在小圆点里,线条宝宝找朋友”的游戏情境,帮助幼儿掌握均匀交错地绘画线条的方法;接着引导幼儿观察线条,借线条想象引发幼儿寻找小鱼的游戏;最后添画小鱼的眼睛、鱼鳍等。在活动中教师以趣味游戏方式进行的示范操作演示,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尝试操作,这种方式为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除了游戏,我们在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结合故事、猜谜等形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

三、多观察,少示范

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模仿不是创造,大班儿童生活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在所有活动之中。而美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儿童的创造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观察,但不是临摹和完全的模仿。

我们知道,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范画会影响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一切活动中关注美的事物,感受物体色彩、形状、布局形成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经验来表现不同事物。比如,看动画片、卡通图案,观察里面的动物、植物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等,引导幼儿关注卡通图案的颜色搭配;让幼儿多欣赏一些动物图片,观察动物的特征、姿态及不同动物的不同特点;带幼儿观察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动植物的变化等,在“借形想象”中,幼儿在已有经验的积累下,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来创造美。因此,观察不仅提高了幼儿观察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

四、多鼓励,少否定

“借形想象”美术活动中,我们都期待幼儿能获得成功,但幼儿是发展着的个体,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会出现懵懂、暂时的停顿,我们要理解,这是幼儿成长中的必然,而我们的鼓励理解信任会给他们带来继续前进的动力。在幼儿不知所措时,我们可以亲切地鼓励他们。我们要用鼓励给予幼儿进一步创造的信心。教育评价中我们很容易认可一般审美标准下的作品,而对那些超越常规审美标准的作品,有时不容易接受,对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多一些了解、多一些鼓励,我们往往会在讲评大班幼儿作品时,发现一些孩子的作品乱七八糟,但当问他们画的是什么时,他们的解释却让人大吃一惊:宇宙飞船、奥特曼、怪兽以及为何发生战争。因此我们在点评幼儿的作品时也应因人变化、富有个性、智慧赞扬和指导。

“借形想象”赋予了幼儿美术活动的新内涵,它让幼儿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借助实物想象、借助物体想象、借助图形想象,从不同角度挖掘创作潜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我们能俯下身子学着去觀察幼儿、理解幼儿、欣赏幼儿、崇拜幼儿,我们就能发现幼儿的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薛文彪.浅谈“借形想象”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9).

[2]周 华.让“借形想象”激活幼儿的美术课堂[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2(2).

[3]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和琴.幼儿园个性化美术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金立萍.幼儿园“借形想象”活动的有效开展[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创造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