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小学游泳教学安全的因素分析和策略
2017-03-25陈玉军
陈玉军
摘 要:游泳,是一种凭借肢体动作与水相互作用,是身体在水中独立活动或前进的一项技能运动。游泳不仅是人类必备的生存技能,其娱乐性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因素。近年来,国内各中小学校开始倡导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小学开设游泳课程,游泳教学事故也随之发生,人们开始重视游泳教学的安全问题,并对游泳课的设置产生异议。该文阐述了学校开设游泳课程的必要性和影响教学安全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游泳 事故原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52-02
游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磨练意志,然而游泳也是一项危险性较大的运动、因为人在水中时有很多不稳定因素,游泳者安全难以保证,加上小学生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对危险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在小学游泳教学中,如何既保障学生安全,又要将游泳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熟练掌握游泳技能,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1 游泳教学的意义
1.1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大家都知道游泳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能够增强身体机能、提升身体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增强心肌功能
人在水中运动时,身体各项器官都参与其中,消耗体能较大,血液循环加快,会增加心脏负荷,使其跳动频率加快,收缩有力,能够锻炼心脏。喜欢游泳的人,心率一般都在50~55次/min,而正常人的心率只有70~80次/min,很多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他们的心率甚至可以达到38~46次/min,以此可见长期游泳能够增大心脏运动量,提高负荷率,增加血管壁厚度,加大弹性,增强心肌功能。
1.1.2 增强抵抗力
游泳是有效增强抵抗力的一种手段。游泳作为一项水下运动,因此冷水对人体刺激的较大,为了尽快补充身体消耗的热量,神经系统快速做出反应,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抵御水中的低温度,提高人体内分泌功能,使脑垂体功能增加,经过调查,发现经常游泳的人不容易有慢性肠胃炎、习惯性便秘、哮喘等明显的疾病,在疾病发生率极高的现代社会,普及游泳教学不仅教会学生一项新技能,还能锻炼学生身体,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预防能力。
1.1.3 健美形体
很多爱美人士都会选择游泳这一运动,原因就是人体在水中游泳,全身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可以使全身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促进全身的线条流暢优美,另外,在水中人体阻力较大,导热性能也比较好,消耗能量比较快,能起到燃烧脂肪的作用。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人体活动一个小时后,骑脚踏车消耗了184 Cal,跳绳消耗了448 Cal,跳舞消耗了300 Cal,慢跑消耗了655 Cal,而游泳却消耗了1 036 Cal,如此大的差异充分说明游泳能够消耗多余的脂肪,有效锻炼人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溺水事故常发生在暑假,因为夏季气温较高,天气炎热,贪玩的小学生喜欢去河边游泳,而造成事故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不会游泳,或者是救援知识缺乏,学校开展游泳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游泳技能,能够促进学生在长时间与水打交道的情况下,对水产生敬畏之情,在自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不能轻易下水,造成不必要的事故,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游泳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1.3 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
游泳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因为娱乐性强,学生对学习游泳的兴趣很大,都愿意主动自觉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初学者在水中失去重心,漂浮在水中,容易出现呛水、溺水等现象,产生恐惧心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可以熟悉水性、掌握游泳技能,克服心中的恐惧心理,培养勇于尝试新事物的胆量,磨练意志,培养临危不惧、自信、坚毅的优秀品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游泳事故发生的原因
2.1 学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有一块足够大的场地用于修建操场就已经很不错了,还要找一块空地用于修建游泳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就算游泳馆建立,运营维护的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因此很多学校都不愿意将资金花费在游泳课程上,导致很多学校游泳设施不够完善,安全救护器材缺乏,也无法配备专业的安全救护人员,学生游泳安全得不到保障,游泳事故发生率增加。
2.2 家长教育观念错误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游泳,即使是家住在海边的学生,会游泳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学生生存技能知识缺乏,自救能力不足,导致在溺水事故发生时无法挽救,酿成悲剧。事实上,学生在发生事故时不会自救有部分原因是在于家长的,很多家长要么只重视学习,忽略学生的体育活动,要么疏忽了对学生的看管,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花费在电子和网络游戏中,很少参加常规的体育项目。
2.3 游泳教师失职
在游泳课中,游泳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游泳技能知识,还要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情况,保障学生安全。一些学校为了节约资金开支,将未正式经过训练的游泳人士设为游泳课教师,传授学生游泳知识,由于教师没有经历过严格训练和救生知识的辅导,缺乏责任心,在学生出现状况时束手无措,最终错失最佳救援时间,导致事故的发生。
2.4 学生对游泳安全的不重视
小学生身体还在发育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对安全的认知度不高,贪玩的天性促使他们忽视游泳安全,将游泳课当作一门玩耍的课程,不听教师的教导和警告,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自己会游泳,便忽略教师教的游泳知识和注意事项,对自己的保护措施不够。
2.5 学生身体状况不适
很多学生都没有吃早饭的习惯,或者是吃的太饱,游泳又是一项消耗极大的运动项目,在练习过程中,饥饿、过饱、过冷、过度疲劳都容易引起突发疾病的发生,或者是抽搐、低血糖等导致溺水。还有部分学生为了不影响教师上课,故意隐瞒自己身体不适的状况,导致最后发生游泳事故。
3 安全防范措施
3.1 课前课后反复检查人数
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时清点人数,注意学生人数的变化情况。一般情况下,上课前教师会进行一次点名,统计实际下水人数,在学生下水后,时刻关注学生游泳情况,并安排未下水学生协助教师观察下水学生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清点工作,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游泳课结束时,学生一上岸就组织集合点名,一旦发生上岸人数与课前统计的下水人数不同,立即组织学生在岸边寻找,教师呼叫安保一起下水寻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安全完成课程。同时,教师应告诉学生未经教师允许,不得擅自上岸更衣和上洗手间,一旦出现任何状况都必须马上给教师打报告。
3.2 设立“安全区”
游泳课中都会有一些学生不会游泳或游泳技术不好,由于目前教学模式是一对多的形式,学生太多教师难以管理,为了方便管理和保障学生安全,设立一个“安全区”,将不会游泳和不太会游泳的学生有组织的安排在一起,方便管理。所谓的“安全区”,便是在教师视野内,又不会对学生造成生命威胁的水域,通过一些颜色鲜明的物体来划分“安全区”区域,提示学生不要乱跑,要在安全的范围进行游泳练习,让教师能随时关注这些学生的行为,也能使教师放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游泳教学中,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3.3 设“重点保护对象”
对于不会游泳和不太会游泳的学生,由于游泳技能不熟悉,心理仍然对游泳存在恐惧感,稍有意外就惊慌失措,容易在游泳时发生意外,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重點注意这类学生。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可要求这类学生的泳帽颜色鲜艳统一,与其他学生的泳帽颜色有所区别,让其他学生在练习完毕后也可以协助教师将游泳技能教给这类学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方便教师重点关注和管理,给予这类学生更多关照。
3.4 科学分组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将水性较好、安全意识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设为组长,维护上课秩序,并根据游泳水平高低进行适当的分组搭配,小组成员互相关照和监督,在组员发生意外时,组长发挥出领导能力,组织其他组员协助组长通知教师及时救援,避免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分组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很好的保障学生游泳安全。
4 结语
游泳作为近年来新增设的课程,还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让学生都不敢游泳或不敢学游泳,心理始终存在对游泳的恐惧,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带领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克服内心恐惧,鼓励大家尝试。另外,教师还应积极探究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情况的应对措施,并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以避免游泳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步秀青.对游泳教学中安全规范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4):55-56.
[2] 丛宁丽.议提高安全意识与人人学会游泳的社会责任[J].游泳季刊,2007(2):20-22.
[3] 李红兵,李莉.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游泳教学[J].科技信息,2009(32):668.
[4] 王玉秀,黄滨.游泳健身运动处方对小学生体质与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6,25(3):55-58.
[5] 胡瑶,张诚.提高游泳教学安全保障的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91-192.
[6] 谢晚成.游泳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与安全保护措施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1):103-104.
[7] 陈亚金.如何做好游泳教学中不安全因素的防范[J].体育教学,20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