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批判中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2017-03-25圣松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批判性辨析文本

圣松美

[摘 要]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仅是工具性,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引领学生在“问”“析”“议”“辨”中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以批判性的眼光引领思考、发现、创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彰显学生自我个性,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关键词]

语文批判;思维引领;精神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我看来,精神的成长,个性的形成需要引领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对浩瀚的语文知识进行批判性选择和处理,在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提升语文素养,张扬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然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更多的还是应试的、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还是将文本当作圣经,去接受,膜拜,其个性往往在应试中逐渐泯灭。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注重传授知识,传授应试技巧,教参怎么说就怎么教,缺少独立的思考,个性的解读,对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引领,其结果,造就了一批“两脚书橱”。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为当务之急。

一、批判,在“问”中生根

学生批判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不是要求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学生就能达成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在我看来,学生批判性意识首先在于潜移默化,其次才是生根、生长。如何潜移默化,笔者以为首先在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如果师生间的民主氛围不足以抵消学生的心理畏惧,那么学生何谈在教师面前大胆表现,没有了学生的独立表达,也就缺乏了批判的土壤。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间和谐、民主氛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权和选择的话语权,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不仅仅看作学习的参与者,更视作是主动发现者,使得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思考。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问”引领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提问、追问,还有学生的疑问、学生的质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注重学生自身感悟与理解的问题设计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问题兴奋点,来启发学生,尝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在问中思考,在疑中探讨,引领学生在问中促使批判生根。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开放性问题:“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感动的理由是什么?”“父亲在文中讲了哪五句话,‘我讲了几句话”“父亲为什么这么说?体现了‘我什么心理?”“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三处情感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找出文中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找出文末中一声长叹的‘唉!你能读出它们所蕴涵的情感吗?”……通过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得学生的思考既有了深度又有了广度,使得课程内容在横向、纵向上得到进一步的拓展,问题的多层次、多角度化,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更积极地思索和探讨。

再如,在教学《苏州园林》后,笔者设计了一些迁移性的问题:你能说说南通的寺街文化、南通的唐闸古镇、南通的文峰塔,并写下其所蕴涵的文化底蕴。通过迁移式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以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进行,在思考中进行空间的转换,在转换中延伸学生问题的空间,扩大学生思考的领域,从而引导学生在疑中丰富批判。

除此以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些个性化问题、总结性问题、对比式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放射状的发散思考、总结式的思考、比较式的思考,使得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学生的质疑能力在问题的层层设计中得到锻炼,得到加强。学生只有拥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学会了质疑,其批判性思维才能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当然,作为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又要把握质疑的度,在鼓励质疑时要防止学生因“疑”而走入“死胡同”,因“疑”而“结”。

二、批判,在“析”中厚实

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批判,其最终的价值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文本的解析中厚实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考变得丰富,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例如,还是教学《囚绿记》,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关键字词的解读、辨析,引导学生在辨析中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达成主题目标的一致,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在辨析中提升,学生的批判意识也在辨析中逐渐内化,批判在辨析中提升。

【片段】

师:《囚绿记》一文以“爱绿、囚绿、释绿、思绿”构成了全文的抒情线索。默读“爱绿”段,找出最能反映“我”“爱绿”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最能反映”。(学生默读)

生1:我觉得第4段最后一句话中,一“瞥见”就“毫不犹豫”的作出决定,突出了作者的一见钟情。

师: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2:我觉得“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也能看出来,它是通过别人的眼光来从侧面烘托。

生3:我觉得在第7段的最后,作者爱绿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了,不仅爱常春藤的外形、颜色,还爱雨打它的声响与风吹它的舞姿。

生4:我觉得从作者把“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看出作者的爱绿,哪怕是一枝。

生5:我觉得,像“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个比喻,写出了“我”盼绿的心情,说明了作者的爱绿。

三、批判,在“议”中提升

批判,应是学生积极思维建构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争论,甚至是争议。在讨论中理解,在争论中辨析,从而文本精神在争论中内化。在笔者看来,学生从质疑而发的争论并非随意性,漫无目的,而应引导学生在尊重文本、尊重他人,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逐渐厚实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争论,厚实自我底蕴从而萌发自我。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时而向学生呈现文本争鸣材料,通过争鸣材料的呈现,给学生创造“疑”可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不同见解的同时,启发自己的思考,在批判中引出“我的思考”;时而向学生展现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在理解问题答案的背后的不同角度,激发学生搜寻信息,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时而向学生提出针锋相对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寻找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从而引发学生的辩证思考。

例如,在教学《囚绿记》时,在课的末尾,笔者呈现出对《囚绿记》三种不同的观点:①常青藤象征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渴求民族解放的情怀;②爱到极点即变成占据,有生命的东西应活在合适的环境里;③赞美常青藤永不屈服黑暗的精神,颂扬民族气节,以重见常青藤,表达对祖国新生的希望。学生通过对三种观点的解读,融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认为作者的爱,是一种可怜的占有;有学生认为作者和绿已经融为一体,绿的美好、刚强、不屈、执着,正是作者心中的全部希望;有学生认为作者囚绿、释绿都是因为爱,因爱而囚、因爱而释;有学生认为绿和作者一样,都在向往阳光,追求阳光;有学生认为作者是在嘲弄自己,嘲弄他对于爱与被爱的笨拙,虽然他几近痴狂地爱着绿色,但他走了,留下孤独的绿,在寂寞的角落……通过不同主题观点的展现,引发学生对《囚绿记》的主题再认识,再升华,让思想变得厚重。

四、批判,在“辨”中升华

批判,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理性的求同存异提升,其最终是引发学生在批判中求真理,求真知,做自我,引领精神的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批判中思辨,在理性的基础上朝着与已有知识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创新、创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泰格特的《窗》一课后,引导学生审视、剖析两个病人,体会情怀。

生1:我觉得这个不靠窗的病人的丑陋的,他的处心积虑是人性“恶”的体现,是值得我们唾弃的。

生2:我觉得不靠窗的病人是“罪有应得”,他的自私、他的见死不救,让他永远看不到美好的景色,上天惩罚了他,让他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3:我觉得不靠窗的病人虽然可恶,但是还没有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前人眼中的美景,自己的眼中光秃秃的墙,实际上是对他的最大打击,处心积虑得到了,却又失望,对他的心灵已经是一种震撼。

生4:我觉得不靠窗的病人的行为实际是我们心灵深处最肮脏的部分,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自私放在阳光下。

生5:我觉得靠窗的病人心灵的确很善良,但是这种善良谎言的背后实际也是一种伤害。我们不能因为善良而谎言连篇。

……

学生在充分的理性解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思考进行“辨析”,与文本主题融为一体,思维在“辨”中提升,心灵在“辨”中震撼,精神在“辨”中升华。

总之,学生批判意识是学生自我个性彰显的关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学会批判、理性批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促进精神成长。

[參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张锐,冯文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3).

[3]吴鸽.在学生提问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素养[J].江苏教育,2014(11).

[4]龚晓林.论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批判性辨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正误辨析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