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哲学例证

2017-03-25吕文千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

吕文千

摘要:二十年前,我發现音乐的美是有规律存在的。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音乐哲学》,发表在《北方文学 中旬刊》2016第6期上。文中介绍了音乐美的规律是由一系列声音的波动组成的,但此文侧重于介绍如何去寻找音乐美的规律问题,至于音乐美规律本身,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进行举例以及进行一些必要的说明,因此,世人并不能对音乐美规律有一个真切的了解。所以,本文希望能以更多的实例来向世人展示这一规律,展示音乐的美。

关键词:音乐美规律;长短音波动;音长同一;长音同一;音乐力度

我在《音乐哲学》中对音乐美规律是这样阐述的:音乐世界是一个声音波动的世界,音乐美的规律就是规则的声音的波动,越是有序的波动变化往往越能愉悦人。音乐中声音的波动包括了三个层次,四个大类波动。三个层次分别为乐音层次、节拍层次与情感波动层次。下面我来分别看一看。

①乐音层次的美是音乐美的基础,它包括各种乐器以及人发出的声音所形成的美。经过人们的研究后发现,越美的声音它的波动往往也就越规则。当然,这是人们已发现的东西,这里不谈。

②节拍层次。说到节拍,大家都知道,音乐中需要打拍子,有了拍子相同拍时的乐音就有了等时长的效果。这种效果对音乐是极其重要,对我后面要说到的情感波动也是极其重要。玩音乐的人对此都心照不宣,故此,我也没必要再说了。

③情感波动层次。情感波动层次也是乐音的变化层次,它包括两大类的波动,即高低音的波动与长短音波动,它们同时运行,相互交织,共同作用。音乐的美就是在它们的交织中产生的。高低音波动属于横波类,对于高低音的波动其实世人早已发现,并且,它已成为我们音乐知识的基础。情感波动层中还有一种波动叫长短音波动。长短音波动为纵波。对于长短音波动,世人并不熟悉,不过我发现它是存在的,且它是音乐美最重要的来源。在整个音乐美规律中,它的作用比高低音波动的作用还要大。下面的文字主要就是介绍这一波动。

以上是我对《音乐哲学》中有关音乐美规律的一个简单的描述。通过这一段描述你应该可以明白我所说的音乐美规律其实也就是那四种波动。前面两种波动是基础,后面两种波动才是音乐的特色,才是音乐美规律的核心,也才是我今天要说的。对于高低音波动,我本不想多说,不过,由于世人多半为五音不全者,他们没有能力分辨音的高低,但这似乎并不怎么妨碍他们对于音乐的欣赏,那么他们听到的是什么呢?还有就是长短音波动,它到底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要想知道就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音乐的本质与本体

我们追求音乐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追求美的过程。而音乐这种美之所以会存在,那就是因为这个世上有了人的存在。人就是音乐的根。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无从说起人的音乐。

在《音乐哲学》中我提到了音乐的本质。从本质上说,音乐是人内在的情感波动,音乐因人的存在而存在,人的存在是人的音乐存在的根本。人的情感波动反映到声音上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音乐。但这种音乐并不是音乐的本体,它只是对音乐本体的一种并不一定完美的外在的反映。人的情感波动才是音乐真正的本体,它是伴随着人的存在而一直存在的,是相对固定的。它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一定变化不大。相对来说,人年轻时,由于性情相对活泼激昂,与之相对应的音乐节奏也表现得活泼明快,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心境逐渐会变得温和平静,音乐也会随之沉稳。这时候的人们会更多地怀念过往的东西。不过,这个由激昂到沉稳的转变并不代表人音乐本体的改变,只代表了人音乐本体中欣赏侧重点随着人生理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其实,不管是激昂还是平静,它们都是人音乐本体中的一部分。人的音乐本体是一很大的大家族,也正是由于有这一大家族的存在,人才能欣赏各类的音乐。

除了我们的音乐人,许多的哲学家们也在研究音乐的本质与本体问题,但他们的研究终究还是停留在了自说自话的概念认识层次上,对音乐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借鉴意义,对于音乐的研究而言是可以忽略的。

二、精品与垃圾观点以及大众化的原则

想要研究音乐就离不开大众化的原则以及精品与垃圾观点。它们都来源于音乐的本质,在这里的作用也基本一致。所谓大众化原则,也就是指尽量选择人人都喜爱的。所谓精品与垃圾观点,也就是我们要多去接触多去聆听好的音乐,少与垃圾品接触,垃圾音乐接触多了你也会把自己也变成音乐垃圾。有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在《音乐哲学》中有更详细的说明,这里也就不再说了。

精品与垃圾观点与大众化的原则解决的音乐的研究方向问题。按照大众化的原则,我将音乐的研究方向定于:

有人歌唱的歌曲(舍去纯音乐)→更多人接受的通俗歌曲→其中能唱响全国全世界的歌曲→不断被人挂在嘴边的乐句

音乐是由音乐语言组成的。但凡属于音乐语言,它都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传达一定的情感。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音乐语言分为二个大类,一是纯乐器类,偶尔会人的和声,另一类是以人的演唱为主,乐器只是用于伴奏。单纯的乐器声,它也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传达一定的情感,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语言,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或是天分你是听不懂的。它高雅,没有国界。不过,也正是由于它的高深,不能为许多的普通人所理解,所以,它的受众较少,知音难觅,相对来说,它只是一种小众化的艺术,无法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这也直接致使它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另一种音乐语言是以人的声音为主体的音乐语言。由于人的语言是人创造的,直接用于表达一定的意义与情感,人一听就懂,所以它是一种相对大众化的音乐语言。不过,由于语言是国界之分的,因此它也不是绝对大众化的。比如说,汉语歌曲很难为西方人所接受,而西方的歌曲也没有办法做到中国人人尽皆知,这就是因为语言的隔阂,所以说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自己的音乐。

对于上述两种音乐语言,我们也可以说成“高山流水”与“下里巴人”。其实,不论是“高山流水”还是“下里巴人”,它们都属于音乐,都是音乐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我们在寻找音乐美规律时,由于“高山流水”太过高雅,不能为我们这些俗人所理解,我们无从下手,故而,把它舍去。另外,由于人的嗓音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特点,那就是人的声音一般会随着音高的增加,声音的音量也会随之增大。这是乐器所无法演绎的。由于音量大幅度的变化能引起人情绪激烈的波动,能直接展现人更多的思想感情。这是人声音独有的优势,是乐器所不能替代的。

歌曲是整個音乐世界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也是音乐世界中与人最亲近的部分。在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歌曾经在某个时段深深地感动过你。也总会有一些歌曲曾感动过无数的人,让无数的人传唱不休。我总结了一下,一首歌想要流行想要大火基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歌曲本身要有一定的柔美度,一是歌曲要有一定的力度。从这两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音乐美的规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歌曲中分别来看一看歌曲中的这两个流行因子。

三、音乐的柔美

(一)音乐柔美的来源

可以说音乐的柔美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音乐中音高变的连续性与波动性;其二,音乐中音长变化的连续性与波动性;其三,各声源对于乐音的演绎。音高的连续性与波动性这是世人早已发现的东西,已是人们的共识,成为音乐知识的基础。这种波动普遍存在于音乐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五线谱中我们便能清楚看出这一波动形式的存在,我们把五线谱中每个小蝌蚪的尾巴都去掉,再用线把所有的音符都连接起来,这一波动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比如说下面的两个例子:

音乐需要变化,而音乐的柔美则来源于音乐变化的平缓,音高音长的变化都是如此。有了如此的变化也就形成了波动。世人对音高变化的研究已相当的充分,除了波动,我想我也不可能再说出多少新的花样来。对于上面所提到的音乐柔美的第三点,我想我不需要多说。本文重点要说的是第二点,也即长短音波动。要知道长短音波动是怎么的一回事,还得听我慢慢说来。

(二)音长的判定以及什么是长短音波动

长短音是音乐中普遍存在的,这尽人皆知,只不过人们并不太在意它的存在,它是经常为人们所忽略的东西。有忽略,就会有疏漏。我希望我能为音乐世界补上这一疏漏。长短音波动的概念是我提出的。这里所说长短音有两个形式,一种是纯乐器声形式,一种是人声或是有人声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是很不一样的。纯乐器声的长短音以乐器的发音为准,不过由于它对于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来说是很遥远的东西,无法产生真正的共鸣,所以它不符合大众化的原则,不是人们心里的那个声音,所以它便不能算是真正的大众化的音乐,因此,我们不用去研究它。这就是歧路,我们要知道取舍。第二种是有人声音的音乐,人的声音与人更加亲近,带有更多人的感情,所以,人们在听音乐里往往会在所有的声音中去努力追踪人的声音,这个声音才是音乐中最高级的声音,而长短音就是以人的声音为基础来区分的。与纯音乐的不同,有人表演的音乐区分音长基本是以的吐字时间长短为标准来计算的,比如说下面这句:

这句中“给我一阵”与“吹开百花”八个字都1/2拍的音,而“清”与“风”都拥有两个音高,不过我们计算音长时却只计算为一个整拍。也就是说在长短音波动中计算音长计算的是人吐字的速度,而不是音高变化的时间。为什么这样计算,那与人的感觉有关。人在初发音时所带有的力道能量是相当足的,而后则渐弱,虽然音高的变化能带来一点能量的变化,但这个变化并不足以与初发音时相比。另外,由于“清”与“风”虽各拥有两个音,但它们终究都还只是一个字,在人的潜意识中也就无形地形由一个意思而强扭成了一个音,一个与高低音几乎无关的长音。也可以这么说,我们看长短音是需要脱离乐谱,直接看人的吐字的。

再比如说,下句中明明只有一个“噢”字,但由于有两个音高,我们也明明确确地感觉到了孙悦是发出了两个音,而不是一个音。在长短音世界中我们认定这样的音为两个短音,而不是一个短音:

也许你认为这并不重要,但在我看来这却是最最重要的,它在无形中左右了音乐的品质。

通过了上面的解说,我们再来看看前面一个例子,你就会发现在这一句中,第一小节都是1/2拍的较短的音,第二小节为两个一拍的相对较长的音,第三小节又转为短音,第四小节则为余音长音,如此短长短长变化,也就形成了长短音的波动。长短音波动是音乐中最为重要的波动,也是音乐美最重要的来源之一。通过下文的讲述我想你一定会明白这一点。

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长短音问题,所以本文选择的谱例为简谱,个人认为简谱看长短音更清晰,或许也是因为本人看简谱更多的原因吧。

(三)长音与短音的区分

人是音乐之本。随着人群的变化音乐也会随之而变化。不同的人对长音与短音的界定也是不一样的。我有一篇文章叫《音乐百年》,讲述百多年来音乐的变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的变化还是挺大的。不过,就现在而言,我们基本可以以0.5秒为界,长于0.5秒的音我们称之为长音,短于0.5秒的音则称之为短音。如果按节拍而论,人正常的生理节拍为XXX,X为半拍,一般而言,我们把半拍或长于半拍的音称为长音,而目前的长音又主要是指如此的半拍的音。至于短音则不言而喻,是指1/4拍及更短的音,且是以1/4拍为主。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长音有向0.5秒以内发展的趋势。而目前音乐中所使用的音长主要分为三种,即1/4生理节拍的音、1/2生理节拍的音与一整拍的音。音长的波动主要是指1/4生理节拍的音与1/2生理节拍的音间的波动变化,比如说上面第一例子,这是目前最常见的。其次还有1/2拍与整拍音间的波动变化形式,极少数出现1/4拍与整拍音的波动变化形式。

有了如此长短的划分,我们就可以去看具体的音乐实例了。

(四)长音同一

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音乐的柔美来源于乐音的规则化。这其中有音高的规则化,主要是音高的连续性,也有音长的规则化。音长的规则化也就是长短音的规则波动。在长短音的波动中,音长的同一又是组成长短音波动的基础。所谓音长的同一,也就是要求相邻的同一个长音区间内或短音区间的各个音能基本保持相同的时长。长短音的同一能增加音乐的柔和度,是音乐美感的主要来源。说到长短音的同一,李琛演唱的《窗外》无疑是一个特也的例子,它是一个长音的同一,偶尔出现的一二个短促音符更增加音乐的美感。当然了短音是不可以如此长时间的同一的,那会令人生烦生厌。比如筷子兄弟演唱的《小苹果》的开头部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窗外》的长短音结构:

从谱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歌所选用的音长基本都是一拍,也就是我们生理节拍的半拍长,只有极少数的用了1/4生理节拍的音。它的美是不用我说的。这就是长音同一的效果。不信你还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此歌是由叶贝文首唱的《走天涯》,它也是一个十分标准的长音同一的例子。长音同一就是美。再比如说下面这首歌:

金南玲演唱的这首歌由于意境的要求,力道不是特别的足,所以也间接导致了它许久都不温不火。不过,最近听说这首歌较火。

这首是陈瑞演唱的《白狐》,是一首非常经典的长音同一类歌曲。一首好的歌立刻就能托起一个好的歌星。

这首是张韶涵演唱的《隐形的翅膀》,在长短音结构上也是主要运用了长音同一,其让这首歌成为了一首十分经典的歌曲。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长音同一只要用得好,一般都能火得不要不要的。这就是长音同一的魅力。

这首是严以丹演唱的《三寸天堂》,歌中有用长音同一这一形式。

陈雅森·杨梓演唱的这首歌中拥有了较多的长短音波动,不过听来还是比较平缓的,主要是由于长音同一有一定的应用,另外就是整体的音不急,没有短音。

长音同一可以较长,也可以较短。可以整句,甚至整首的音长同一(当然每句的最后一个音一般不论,它基本跟在长音后面算长音,跟在短音后面算短音),也可以一句中的几个音,甚至一个音保持一个相同的时长,这在长短音波动中用得更多。上面所提到的例子一般都是比较纯粹的全长音,在实际的运用中更多的还是比较短的,比如说下面的这首:

这是庞龙演唱的《两只蝴蝶》,这个句子就很短。另外,在有长短音波动的句子中同一也会很短,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在这句中“小心”两字属于第一个长音区间,“前面”两字属于第一个更长音区间,而后面的部分则属于第二个长音区间。这一句的波动属于长音与更长音间的波动。这里的同一区间中同一音长度短到了只有两个音,然而,在波动中它依然不是最短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金南玲演唱的《逆河成流》的例子,在其第一句中,最短的区间只有一个音,它就是“想”(每当我“想”起分离时刻·)。

音长同一是音樂美最重要的来源,也是长短音波动的基础。在组成音乐美的几个元素中,长短音也是最值得我们重视,而事实是没有人注意它的存在,这不得不说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大遗憾。但凡音乐进入音长同一区间,音乐都会变得十分的柔和与饱满。当然了,只有当你真正用心去感受你才能知道它的好。

(五)长短音的波动

当然了,长音的同一并不能表达人类所有的情感,为了增加音乐的动感,音乐中还出现了长短音的波动,也就是同一长音区与同一短音区不断的交替出现,从而形成波动。这种波动才是音乐的主流,它也正符合人生理特性。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杨钰莹演唱的《轻轻告诉你》:

这就是一个典范的、很完美的长短音的波动形式。从“不要问我”开始出现第一个短音区,紧接着它的是长音,到了“我会告诉”出现第二短音区,然后又是长音。如何的周而复始,也就形成了音乐中长短音的波动。再比如说龙猫组合演唱的《漂亮的姑娘就要嫁人啦》:

由于音高较高以及长短音波动的共同作用,这首歌给人的感觉还是相当够劲道的。波动就有这样的效果,正如拿破仑的士兵齐步走能震垮一座桥。再如斯琴高丽与顾峰演唱的《犯错》,也有如上的效果,特别是女声唱的那两句,由于波动更规则,声音就如同银铃一般:

还有前段时间很火的筷子兄弟演唱的《小苹果》,也有部分采用了长短音波动形式:

《小苹果》前段与本段在艺术效果有明显的差别,这与有无长短音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家不妨去仔细听一听。

这是王麟演唱的《伤不起》。虽然此歌中的长短音波动并未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依然挡不住它的火爆。

长短音波动在音乐中还是很常见的,越是动听的歌曲中波动也就越明显,越规则。可以说越是好的东西也就会越相似,这就是规律。这种比较纯粹的长短音波动,作为一种波动,它带有极强的动感,是音乐中能量相对集中的部分。一般到了这一部分也就到了音乐的高潮。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例子。比如说孙悦演唱的《祝你平安》:

这其中一个“噢”的两个音、“围绕”以及“是我最大的”等这些急促音与其他长音相配合,让这首歌进入了高潮。

毛宁演唱的《晚秋》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六)长短音波动的一些特例

作为一种波动,长短音的转换可以很缓,如上面提到的在杨钰莹演唱的《轻轻告诉你》中长音就达到了三拍之长。基本一句一转,句首为短音急音,后半句则全为长音。有时也可以很急,最快的达到了一音一转,比如说在凤凰传奇演唱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上面提到的《幸福的两个人》、《鲁冰花》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一长音二个短音正好组成人的一个生理节拍,单长音结构代表了人的本能,一个长音的结构与多个长音的结构的变化,代表了人情感的转变,它们相互配合时,能在音乐中能构建梦幻般的美。另外,人正常的吐字速度为1/4拍,一般在0.25秒到0.3秒之间,如果乐章中能够比较多地出现这样长度的音符,会使音乐变得十分亲切与自然,就如同歌者娓娓道来一般,十分亲近。这种音乐一般都十分的顺耳耐听,如果再加上上面的节奏那可就是美不胜收。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

杨钰莹演唱的《轻轻告诉你》:

翁倩玉演唱的《祈祷》:

董文华演唱的《十五的月亮》

赵咏华演唱的《最浪漫的事》:

齐秦演唱的《大约在冬季》

杨梓演唱的《谁是我的郎》:

如此的例子很多,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单长音与双短音组成的是人的一个生理节拍,音乐美的过程也就是与人生理节拍合拍的过程,与人合拍是音乐最终的走向。单长音结构与多长音结构的变化代表了音乐中的一种美,但并不代表音乐的全部,音乐美的表述方式还有许多,音乐最终选择什么样的柔美表述方式,这无疑应该由音乐的乐境而定。这属于音乐特色的范畴。

如果说柔美是水,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那么音乐的力度就是山。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音乐流行元素的另一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一点。

四、音乐中的力度

一首歌光有柔美还是不够的,你想要让人能一下子记住你的歌,那么,你的歌就一定要有震撼力,要能震慑人心。虽然说不要求振聋发聩,但你的歌最起码要能令人清醒,不能令人听了以后昏昏唯欲睡。让人清醒的方法有二,一是用深情去感人,一是用力度去撼人。前者自不别说,谁都明白,我这里要说的是后者。力度是音乐震撼人心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音乐中的力也有两个方面,一是穿透之力,一是阳刚之力。下面让我来一一说:

(一)穿透力

声音的穿透力来自于人的演绎,它不一定需要多高的音量,但要求人吐字清晰,你吐字越清晰,别人就越会听得明白。越是温婉低沉的歌曲则越要吐字清楚干净。歌要走进人心中,吐字第一,它不仅在于达意,也在于传情,更重要的是清楚干净也是一种美,一种更高境界的美。

相比于吐字的清晰,音乐的穿透力更在于乐声的脆,特别是那种如同银铃一般的脆。比如说我们的甜歌妹子,上个世纪末出了一个杨钰莹,最近又出了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任妙音。她们在嗓音上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一个“脆”。杨钰莹拥有任妙音无法拥有的“脆”,所以她能演绎许多欢快的歌,用她天生的银铃一般的声音一下子就俘获了一个时代的人,并彻底地黯淡了另一甜歌妹子李玲玉。这种“脆”是由其本人的声音以及伴奏音响等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声音响度增加时更容易出现,它是乐音中的最高境界。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杨钰莹声音中的“脆”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是另一种沙哑的感觉。而这也正体现了我国绝大部分歌唱演员共同的命运,特别是女演员,基本没有长青树。这与汉语的发音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汉语都是一字一音,吐字时间相对较长,特别是老歌,以及更老的歌,吐字的时间则更长,对个人嗓音音质的要求也就特别的高。而一个人的声音,在年轻时弹性十足,张力十足,很圆润,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声音会变得浑浊沙哑,不再圆润,美感会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地流失。人的歌声在过了曲调关之后,再比的就是人的嗓音。为什么有的歌有些人唱就红了,而有些人就不行,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人嗓音音质不同。

说到音乐中的“脆”,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走天涯》由叶贝文原唱,龙梅子,降央卓玛等人都翻唱过。翻唱的虽然也十分的好听,甚至有许多人覺得比原唱唱得还好听,不过,她们唯一不能复制的是叶贝文的那份略带野性的清亮,那份“脆”。《走天涯》这首歌之所以能迅速走红,这与叶贝文的那份清亮是分不开的。一首歌只有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特色才能更快为人所记忆。

(二)阳刚之力

在说阳刚之力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这首歌是由于文华尹相杰演唱的《纤夫的爱》。此歌当时可以说是不是一般的火。要问此歌为何如此的火,我相信演唱者自己也不一定清楚。此歌火就火在以上几句,特别是前两句,在得到了尹相杰完美的演绎后,它蕴藏了极度惊人的能量,黯淡了此歌的其他部分,尹相杰一开嗓,便震撼了天下人,全国惊爆。且这段歌再经过反复后又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波,加强了人们的记忆。而这里所说的阳刚之力也就是歌中所蕴含的这种能量。

阳刚之力是力借波的形式进行迸发。波是柔美与力度的共同的载体。人有劲也不是乱使的,没有波这种长短音连续性的变化形式,歌会变成噪音,没有任何的美感可言。人胡乱叫上几嗓子,那不叫歌。只有力与波相结合,才可能产生让你想象不到的效果。

音乐中影响力道的波有两种,一种是高低音波动,一种是长短音波动,且这两种波又是相互交织缠绕的。有关于高低音,虽然说有许多许多的人五音不全,分不清高低音,但他们对声音中力道的变化却相对敏感,音乐好坏的区分并不是用高低音来评定的,而是以隐藏在高低音背后的力道来评定的。由于人声音中高低音的音强强弱较为分明,当音强随着音高的增加而增大,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就可以对人产生震撼力,这种震撼是乐器声所不能比拟的。相对于高低音的震撼,长短音则更能影响人的情绪。短音多则能给人急迫感,长音多则能给人舒缓的感觉。力道主要与高低音有关,但它也需要通过长短音波动来塑造它的美,且多个短音在一起时也能给人一种力的感觉。在音乐中,长短音波动与高低音波动同时存在,如何协调使用,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的感觉中,正常情况下长短音的作用更大,不过,当歌中音走高,力道爆发时,长短音的作用则会相当下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甚火的西北风歌曲,就胜在力道上,很带劲。像李茂山演唱的《迟来的爱》则属于另一类的力,为声音饱满型的。另外,有许多的歌者,他们自身的声音就有一定的张力,有一定的力道。像凤凰传奇组合之所以能走红也就是因为玲花的声音中自带有巨大的能量。其实,一个歌手要出名首先要修炼自己的内功,像蒋大为、董文华、宋祖英等无不是内功深厚。另外,每个人都有一个能最好地展示自己嗓音的音高与音速范围,能够找到这个范围就能最好地开发一个歌手。

五、长短音的波长

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拿破仑的军队正步走把一座桥给震塌的故事,再以后军队过桥就改为碎步走了。这说明什么,各种事物都有它自身固有的内在的波动频率,人也不例外。当一定频率的波与人自身的频率相吻合时就能引起人的共鸣。音乐是以声音的形式来引起人共鸣的。音乐中最重要的频率有两个,一个节拍的频率,一个是长短音变化的频率。对于节拍频率我相信世人都知道它的作用,但它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也就不一定说得清了。当然了音乐中最重要的还是长短音波动的频率,当这个频率与人本身固有的频率相吻合时,就会引起人强烈的反应,反之你歌唱得再好,都不一定有人愿意听,这就是由长短音频率引起的人的反感。

下面我来举两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长短音频率的作用:

这首歌是杨钰莹演唱的《剪纸的女孩》,我想这首歌已很少有人能记得了,不过它依然是一首很好听的歌。它的波长为二小节,也就是四个人的正常生理节拍,这一长度为经典长度。我们再看下一首:

这首是由苏芮首唱的《搭错车》的插曲《酒干倘卖无》,已被许多人翻唱过,当《搭错车》翻拍成电视剧时这首歌依然唱哭了许多人。

这首是最近很火的由梦然演唱的《没有你陪伴我真的好孤单》。这首歌可以说主要胜在情感与力道上。

这首歌是韩宝仪演唱的《你潇洒我漂亮》,它的长短音波长也是人的四个生理节拍,且歌本身有极强的动感,与《粉红色的回忆》相配,盒带能卖700万份以上不是没有原因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韩宝仪《粉红色的回忆》

总的一句话,音乐是人的音乐。对于音乐,我们要研究的不是音乐,而是人本身。只有走进人我们才能真正认识音乐。走到大众中是音乐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