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族字探析

2017-03-25陈亚茹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

摘要:从同一母文孳乳分化出来的一族字,读音总是相同或者相近,并且和母文的意义有相通之处,形体间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母文表义”说,以“危”族字为例,把“危”族字分为“不正”义,“毁坏”义, “好”义等几组字,认为它们在字形上有共同的发生源,进而论证其与母文“危”的引申关系。

关键词:母文;“危”族字;引申关系

周祖谟先生认为:“‘族是族类的意思,汉字在历史发展的增衍繁多主要是形声字,同从一个声符的字可以有很多。其中有的只起表音作用,有的不仅表音,还兼表义。表音兼表义的,可以归在一起,称之为‘字族。”关于字族,古人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宋代王圣美首创“右文说”,是字族学说的雏形。后世学者孜孜不倦的研究,使“右文说”的理论研究迈向新的台阶。传统上人们囿于形声字,难以打破形声字的思维局限,认为左旁表义,右旁表声,而对于这种右旁有义的字,则认为是“右文声符表义”。蔡永贵先生力求打破这种思维惯性,另辟蹊径,为字族理论研究开辟新的天地。他提出:“右文不应是指形声字的声符,而是一个形音义兼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在“母文”上加注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为外部标志,而孳乳、分化出来的字,也即将“母文”之义具体化的字。”这就是“母文表义”说。本文以此为根据,将“危”作为母文,加注类属符号所构成的17个字,探讨母文与孳乳字之间的血缘关系。

一、母文“危”字分析

危,籀文由(人)和(山,山巅、崖际)构成,造字本义:人在山巅或高崖。篆文 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人),(厂,山崖),(人),表示人在崖顶或崖涧。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人在崖下为“厄”,人在崖上为“危”。《说文·危部》:“在高而惧也。”注云:“从厃。人在厓上。自卪止之。人在厓上四字依韵会补。”《丧大记》注:“危,栋上也。”“栋”是指屋子正中最高处的东西方向的横木,支撑椽子的上端,在此突出其高,并起支撑作用。《文选·左思<吴都赋>》:“危冠,高冠也。”《韩非子·守道》:“则危于伯夷,不妄取。”王先慎集解:“危有高义。”《鬼谷子·决篇》:“危而美名者。”陶弘景注:“危,由高也。”《孟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孔子。”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此,都是“危”的本义“高,高俊”。

二、以母文本义“高”为义核的“危”族字

觤:《说文·角部》:“觤,羊角不齐也。从角,危声。”《尔雅·释畜》:“角不齐,觤。”郭璞注:“觤,羊角一长一短。”《玉篇》:“觤,角不齐也。”按:指羊角一长一短,从另一角度讲,羊角是一高一低。加“角”作为类属偏旁,表示与动物的角相关,以示区别。

桅:《玉篇·木部》:“桅,舩上樯杆。”《广韵·灰韵》:“桅,小船上樯杆也。”《释名·释船》:“船,前立柱曰桅,桅,巍也,巍巍高貌也。”《淮南子·说林训》:“譬犹客之乘舟,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按:“桅”是由木头制造而成的,在船上起支撑作用的长杆,竖立起来用于悬挂船帆和旗帜,因此,挂帆的杆子也会很高。

峗:《后汉书·马融传》:“山禺峗错崔。”李贤注:“峗,高俊貌。”《文选》:“峗巍?”李善注:“峗,巍,皆高俊之貌。”《玉篇》:“峗,高皃。”加类属偏旁“山”表示山具有的高伟雄壮之貌。

三、具有“毁坏”义的“危”族字

由于所处的位置相对比较高,失去了平地固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容易使人处于危险中,“危”由本义“高”引申为“危险”之义,危险不会无故发生,往往与周围的事物有密切的关系,人为的破坏会使事物处于危险之中,除此之外,也会遭到自然界的毁坏,比如由于时代久远,风化作用也会导致城墙等发生倒塌。因此“危”进而引申为“损害,毁坏”义。

祪:《说文·示部》:“祪,祔祪祖也。”注云:“祔谓新庙,祪谓毁庙,皆祖也。”《说文通训定声》:“将毁而祭曰祪,新庙曰祔。”郭璞曰:“祪,毁也,祔新庙毁旧朝也。”“祪”有“毁坏”义。加“示”作为类属偏旁,表示与祖先宗庙祭祀密切相关,意为“毁坏远祖的宗庙”。

垝:《诗经·卫风·氓》:“乘彼垝垣。”毛传:“垝,毁也。”《说文·土部》:“垝,毁垣也。”《广韵·纸韵》:“垝,垝垣,毁垣也。桂馥《说文义证》:“毛居正曰:‘凡垣墉圮坏皆曰垝,犹毁也,圮也。”按:古代的围墙多是用土坯垒筑而成,“垝”指遭到毁坏,墙随之倒塌。

陒:《玉篇·阜部》:“陒,毁也。”《汉书·杜周傅赞》:“业因势而抵陒,称朱博,毁师丹,爱憎之议可不畏矣哉!”颜师古注:“陒,毁也。”抵陒:乘人之危而抨击之。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四:“元以视学涖止斯土,展省祠墓,坍陒实甚。”“坍陒”,犹“坍毁”。“危”加类属偏旁“阝”表示山遭到毁坏,倒塌。

四、具有“不正”义的危族字

“危”表示人处在高崖,四处高低不平,很难站稳脚跟,身体也无法摆正,“危”引申为“不正”。

詭:《后汉书·仲长统传》:“何其詭邪。”李贤注:“詭,犹违也。”《汉书·昌邑王髆传》:“愿詭祸为福,皆放逐之。”颜师古注:“詭,犹反。”《汉书·董仲舒传》:“有所詭于天之理与。”颜师古注:“詭,违也。”《管子·重令》:“动静詭于时变。”按:“詭”与言行息息相关,将与正道或者与实际相悖的事物作为真实或实际的事物提出,最终导致相反的结果,相反即为不正,常指与正道相违背的言论。

恑:《广雅·释言》:“恑,反也。”《经义述闻》:“《庄子·齐物论》:‘恢恑憰怪王引之按:恑,与詭同。”《广雅·释言》:“谲,恑也。”王念孙疏证:“恑,与詭通。”《說文·心部》:“恑,或通作詭。” “恑”同属“危”族字,并且与“詭”同属见母支韵,读音相同,意义相关。

佹:《楚辞·佹诗》:“请陈佹诗。”朱熹集注:“佹,与詭同。”《别雅·卷三》:“佹辞,詭辞也。”《春秋左传异文释》卷三:“僖九年轻:晋侯佹诸卒。公穀作詭诸,十二诸侯年表、晋世家、竹书纪年同。”隶释郑固碑:造膝佹辞。洪适云:“碑以佹为詭。”

?:《说文·危部》:“??也。从危、支声。”注云:“?为不正,故箸之训曰饭?,言?袤之以入饭于口也。《广韵》:‘?者,不正也。?者,?隅不安皃。俗用崎岖字。?为不正。”《玉篇·危部》:“?,倾低不正。”《说文句读·危部》:“?,??,倾侧不安,不能久立也。”刘商《袁德师求画松》诗:“柏偃松?势自分,森悄古意出浮云。”陆龟蒙《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冠?玄发少,书健紫毫尖。”按:“?”,崎岖,不正,难以久立。

跪:《释名·释姿容》:“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皃也。”《礼记·曲礼上》:“授立不危”陆德明释文:“本又作危。”《陔餘叢考》卷三十一:“葢以膝隐地,伸腰及股,危而不安者,跪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田蚡)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侄。”《后汉书·张步传》:“步嘿然,良久,离席跪谢。”“跪”要双膝着地,身体摆正,伸直腰股,在中国传统习惯中,作为臣服、崇拜或者高度恭敬的表达方式。按:在此,“跪”为“不正”的反训,“端正的样子。”

五、具有“好”义的“危”族字

由“不正”的反训是“端正”,因此可以用来形容女子步履轻柔,折纤腰以微步,恰似柳摇花笑润新颜, 呈现出清丽貌美的形象。

姽:《说文·女部》:“姽,闲体,行姽姽也。从女,危声。”《广雅·释诂一》:“姽,好也。”《文选》:“既姽婳于幽静兮。”刘良注:“姽,闲。”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按:“危”引申为“端正”,女子走路端正,行为得体,礼仪举止有度,颇显端庄秀美,娴静美好,这样看来,女子体态轻盈,面容姣好。

頠:《说·文页部》:“頠,闲习。”《广韵·纸韵》:“頠,闲习容止。”《尔雅·释诂上》:“頠,静也。”《广雅·释诂一》:“頠,好也。”王念孙疏证:“頠,义与姽同。”

此外,还有一些字是只作为声符的,如:

蛫:《说文·虫部》:“蛫,蟹也。从虫,危声。”桂馥《说文义证》:“《本草图经》:‘蟹之类甚多,六足者名蛫,有大事,不可食。《集韵·纸韵》:“蛫,蟹属。”《山海经·中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在此,“蛫”只是一个名物词,是一种动物的名称,与“危”族字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洈:《说文·水部》:“洈,水。出南郡高城洈山,东入县。从水,危声。”《山海经·中山经》:“(宜诸之山)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郭璞注:“洈水,出南郡东洈山,至华容县入江也。”《广韵·支韵》:“洈,水名,在南郡。”

?:《玉篇·邑部》:“?,《山海经》云,纶山东陆?山。”《广韵·旨韵》:“?,山名。”《集韵·纸韵》:“?,陆?,山名。”

?:《说文·金部》:“?,谓臿头金也。”注云:“臿金也。从金危声。一曰?、莹铁也。莹当作蓥。犹明也。”《玉篇·阜部》:“?,臿属。”桂馥《说文义证》:“?,字或作鍏。”

综上所述,以“危”为母文,除“蛫”、“洈”、“?”、“?”等4字只将“危”作为声符之外,其他字加上一系列外化符号形成了具有“高”、“毁坏”、“不正”、“好”等意义密切相关的同族字。

参考文献:

[1]周祖谟.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2]宗福邦,陈世饶,萧海波.故训汇纂[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3]蔡永贵,李岩.右文说新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8.10(1).

[4]蔡永貴.汉字字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5).

作者简介:陈亚茹(1991-),女,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