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对话(1)
2017-03-25
唐晋:为什么会有这一组诗?
雷平阳:这些诗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组,它们隶属于《访远》系列,是我以云南为题材之外的作品,产生于外省或外国,是生发于途程中的文字。
唐晋:《清明节,在殷墟》,短促得让人失神。这个时节在殷墟这个地方意味太浩瀚了,远远近近都作古,即使留下许多东西,我们又如何真正了解,而了解又有什么意义?这几行诗寥寥落落,却造出一片空寂。旷古的隔绝使得交流的心念变得凌乱无绪,直接动摇着存在本身。
雷平阳:我们厕身的这个时间段是失神的,也是迅捷的。到了殷墟,甲骨文让我得以发现“在骨头上刻字”这一消失的神迹。在礼崩乐坏之时,有多少文字是写在骨头上的?又有多少文字配写在骨头上?清明节,奠祭亡失的家国、亲人,也要祭奠时间、战乱与苦难的所有继承人。殷墟或许是最好的祭坛。让父亲在墓穴中给人间写信,我想,我是苍白的。
唐晋:《题洛阳香山寺九老堂》《伊阙峡谷访白乐天不遇》都与白居易有关,或者都是说给白居易的。从某种心性的角度,你可能与白居易更近,所以你直指他的“悒郁”和“矛盾”,因为你知道那也是你的“悒郁”和“矛盾”。然而千年距离,你的境遇远远不及他,“你还有八老:曰杲,曰晈,曰据/曰真,曰浑,曰贞,曰爽,曰满”,你自己“身边八老: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愤怒,推土机”。这样貌似平淡实则非常震撼的对比,让我们从千差万别的个人悲剧中看到一种“他人的幸运”。而对于“泥土和枯骨”,对于“游人如织”的世间,诗又有什么力量可言?
雷平阳:我的“八老”其实就是“七宗罪”再加上推土机,与“香山八老”一比,实在是心头有痛、有恨,却不能言说。与罪为友朋,怅羡白居易。诗歌的力量何在?或许只存在于诗人内心的闪电与雷霆中。
唐晋: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字教养,难免会给写作者们一些雄心。正如你《在少林寺》中叙述的那样。神秘莫测,变化多端,高不可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梦想,在此奇特又自然地形成同构:江湖真的可以笑傲吗?我们面对的真的是那个可以为之立心的天地吗?现实正像那些“柏树之间/借塔林的高低,演示着轻功”的小鸟,只需轻轻一叫,便将你的春梦击碎。
雷平阳:文字里纯洁的万丈雄心,乃是接引人类的精神之光。为天地立心,仰仗的也往往就是文字里的清正和、精气神,以及神灵般的可作标高的个人史。它们是现实中的种种乱象的敌人,护守它们,丰富和提振它们,是人类的基本人权和义务。春梦常有碎断时,也要为之笑傲俗尘、爝火而行。
唐晋:《登观星台》和《界遥寺的落日》相当耐人寻味。前者有着突如其来的失落感,后者是寻觅中的未解之惑。面对“落日”,“我无法将其/重新抓回天上来”,这种“不能主宰”的遗恨,終将渐渐消磨,“它多像一个年老的僧侣啊/在天空的寺庙中,孤独地脱着袈裟/一层又一层,直到双目失明”。读这两首诗,就会发现诗的确不可说,它的语境是漫漶的、波动的,阅读完全成为浸入。因为界遥寺的某种陌生,我想请兄谈谈这首诗的诞生。
雷平阳:界遥寺是泰国的一座寺庙,我去过。湄公河两岸寺庙众多,僧侣如云,是佛的国家。在那一带行走,我常常觉得自己有罪在身,是异国的异教徒。因此动念,屡生人间忧患和生死焦虑,诗就成了载体。
唐晋:灰,是《暮色》一诗的主调,当然,也是你当时情绪或感觉的主调。根据诗的描述,可以知道笼罩着你的是泰国的一场黄昏。从绘画角度而言,灰色相当高级,多重多层,变化微妙,彼此浸润又反驳,但形成结果最为准确和谐。这首诗充分体现着你的风格,精细,沉郁,冷寂,厚重。心绪由自然物反照,而个人是静默的,一切描绘围绕“华人墓地”,唯一动着的是“乌鸦”,并且带走诗中的“黑”。这场一个人的缅怀,或许还有追忆,就这样显示出它的隆重。而生命的异乡感,除了“云南”,还有“闭着眼睛”的死者,将“暮色”久久地浓浓地铺开。
雷平阳:泰北和缅北,有很多回了家的中亡魂,他们的坟头朝着中国。每次去,都有去国之痛,愿他们能跟着我的脚步重返。我你他,我们,都有愧于他们。那死者的乡愁,令人心碎。
唐晋:说到云南,我们都知道你为家乡写下很多作品,不仅仅是诗作。我读过你的《普洱茶记》,与你的诗作同一气质。你似乎很少说话,上次在翠湖旁短暂的聚会一直成为我的一个遗憾。你更愿意去感受,读这些诗,容易使人想起你的沉默,想起你淡淡的笑。《山西饮酒后》和《登山西应县木塔》是那回来太原时写的吗?
雷平阳:是的,一路北上至大同,写了几首。
唐晋:不少人提起你,或多或少都要说到民间性。我不是很清楚大家是指你作品的题材、语言、叙述方式还是其他立场什么的。就像倾向白居易的民间性一样。当然,我们并不在意这些。编辑这一组诗作的过程中,我想了不少事情,包括诗界对你的评价认知。其实,好多事情不是那么一回事,你的作品需要沉进去读,读明白了便都清楚了。有闲的时候,再来坐坐吧。
雷平阳:评论以及私议,我都不在意。真相存之于迷宫里,唯有那些可以穿行于迷宫的人才能找到。谢谢唐晋兄,我也想念山西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