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基于户籍和住房问题研究
2017-03-25任丹丹
任丹丹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建设城镇化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城乡融合”程度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各方面间差距。然而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遭遇着户籍、住房方面的障碍。据统计2016年中国农民工的数量约为2.7亿,他们参与了城市的工业化,确极难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而随着城乡之间差距和矛盾的存在,且二元户籍制度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自由转移,进一步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需要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因此本文将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户籍和住房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 户籍 住房
一、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城市化问题也受到多方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农民工要想市民化需要从括生存职业、自身素质、社会身份以及意识行为四个方面有所改变,而其中又需要历经农村退出、城市进入与城市融合三个阶段。当前,农民工从农村退出已无实质阻碍,进入城市务工也不算有太多阻力,但要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户籍问题
户籍制度衍生的“国民待遇”非均等化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同时导致了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這是农民工市民化最主要障碍。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反映出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一)农民工市民化存在“户籍墙”问题
由图1可以看出,农民若想进入城市,需冲破户籍制度来解决住房和子女教育的问题。而对比若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则农民要想市民化不再过多的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可更快地达到效果。而现今的户籍制度就像一面难以翻越的墙一样堵在农民工面前,可以形象地称为“户籍墙”。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户籍制度及其抑制功能形象地称之为“户籍墙”问题,虽然户籍制度抑制乡-城劳动力流动的功能有减弱,但确一直从不同方式和程度上影响着劳动力流入城市。“户籍墙“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民工成为城市户口的门槛升高,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只有极少部分对城市有特殊贡献的农民工在城市落了户,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讲,将户籍迁入城市还是困难重重。基于问题的存在,需要在改革户籍制度时突出解决“户籍墙”问题。
(二)农民工市民化中户籍相关问题
1.户籍管理分权问题严重,政府监管能力不够。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将户籍管理职能下放到地方政府,户籍政策也是地方政府自主制定。各省制定省内各地市户籍制度,下发到各地市政府,各地市政府依照国家政策的总方针和原则因地适宜的进行户籍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尽管民众对户籍改革的热情很高,但是政府在户籍管理上的分权现象过于严重,导致政府不能在监管力度上有所提高。
2.成本阻碍户籍制度改革。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8%,这意味着约3.9亿农民工需要在城市落户,而落户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公共成本需要政府提供。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后,基于户籍制度建立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就需要相应改变,户籍制度改革成本加上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成本给我国的财政带来很大压力,也就是说,巨大的公共成本对政府的供给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3.农民工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相关建议。
第一,迁徙自由化。在西方,政府只对人口进行统计,在户籍制度上没有硬性要求,遵循着人民自由原则,而在中国以户籍制度为要求,限制了公民的自由。中国要想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取得成效,需要贯彻迁徙自由化原则,只有公民的自由不被束缚,户籍改革制度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同。因此,要使农民工成为市民,从户籍制度的方面考虑,首要的是将自由迁徙权还给农民工,再者是消除户籍制度的粘附性,剥离“户籍墙”存在的载体。
第二,落实政府户籍制度管理。由于户籍管理上出现严重的分权现象,不利于城市流动劳动力的落户,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各地政府落实户籍制度管理,不能只从当地利益出发,为高学历、高资产的群体提供户籍,也应从大局出发允许农民工落户当地,有效监管户籍改革中的落实问题,将分权现象减弱到最小,为农民工市民化做出激励机制。
第三,建立公共成本分担机制。政府在户籍改革成本中承受着财务上的巨大压力,作为受益者,企业及公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时,理应为政府分担公共成本,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即以政府财政为主,企业及公民分担为辅,这样一来政府在财政上的压力减轻,户籍制度改革中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也能顺利的进行,既可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也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另外,户籍制度改革也会为当地带来投资机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机会。
三、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住房相关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2016年为了消除一、二线城市的库存,房地产行业也经历了波动的一年,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限购政策,限制非城市户口居民的购房权利,对于城市流动劳动力来说房价和限制权利成为了不能买房的两大原因,作为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
(一)农民工市民化住房现状
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房价进行调控,但迄今为止,住房价格仍然使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接受,对农民工而言更是难以承受。2016年1~10月中国商品房平均销售单价为7602元/平方米,尽管农民进城务工所赚的收入要远高于务农收入,但以农民工目前的工资水平根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如表1。
由表一可以看出,全国农民工2015年生活消费支出均高于2014年,在消费支出中,住房支出也有所增长,占生活消费支出的近一半,这表明,好多农民工将所挣的工资近一半用来租房或者付贷款。由于城市的房价远高于农民工的承受能力,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租房,而租房的支出也占据了一大部分。这就暴露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住房问题的存在。
(二)农民工市民化中住房问题相关建议
1.建立政府保障与市场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城镇住房问题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建国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解决城镇住房问题,必须建立政府保障和市场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其基本原则应该是建立在个人为主、政府给予支持的基础上。
2.探索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公共租赁住房是城镇基本住房保障的主体,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应考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并允许其先租后买,或实行共有产权直至最终拥有完全个人产权。
3.增强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的支付能力。为了增强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的支付能力,首先是要研究将其原有的农村土地等资产权益带进城市;其次是要研究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并将其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再就是要研究对农民工在城市购买首套住房的贷款优惠政策,降低首付款的比例。如果近期农村土地等资产权益不能马上变现,则应允许农民工以农村集体土地或宅基地之权益用于银行住房借贷的抵押。
四、总结
在“十三五”规划中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常住人口中有能力在城市中稳定生活的公民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2016年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房地产去库存,报告提出,农民工市民化是消化住宅库存的关键环节和成败所在。而农民工市民化又主要面临户籍、住房这两大大问题,因此在有效的政策指导下,做好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十三五”中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为农民工们谋取成为城市的主人的福利,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赵立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
[2]高峰.苏南地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的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3]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甘肃社会学,2005,(4).
[4]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黄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6:187
[6]杨静.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及实现路径文[J].求职,2009(4)
[7]王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考察报告:以河南省为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8]莫艳清.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