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7-03-25段吉梅
段吉梅
经济的发展以金融为核心,金融的发展以经济为背景,在当今国际国内复杂的金融背景下,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赢呢?农村信用社是以“农”字当头的金融机构,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与农村经济同榮共辱,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权主体意识缺乏
产权模糊致使产权主体对农信社的控制权名存实亡,根据合作制原则,农村信用社产权应归出资人即社员所有,社员通过社员代表大会,以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方式决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运行。但是在实践中,农信社产权不清,出资人缺乏控制权。其原因:一是产权关系不明晰,信用社事实上的产权主体是集体,该集体并非全体社员组成的集体,而是一个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较为含混模糊的集体。这就造成了信用社的产权虚置,真正的产权主体被架空。二是社员股金额小,且较为分散,承担的责任风险小,约束力相对较弱,从而缺乏产权主体意识。
(二)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存在漏洞
一是监管主要侧重机构准入门槛,忽视对机构的后续监管,表现为重资格审查,轻对其具体行为的管理。对农村信用社市场准入审查把关较严,日常监管除了每年一次例行的年检工作,仅限于核对一下证、章、牌、照是否一致,对其设立的后续跟踪管理不够,特别是对其执行货币政策的情况缺乏监督,对机构是否合法经营、合理竞争缺乏有效制约。二是现场检查存在缺陷。更多情况下对农村信用社的现场检查侧重于合规性的查处,对风险监督不足。三是监管制度基础薄弱。尽管有了相关监管法规,但还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致使人民银行在监管中处理问题的弹性较大,有些问题可管可不管,可罚可不罚,削弱了中央银行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缺乏对经营风险的良好控制
主要是不良贷款比例偏高,资金质量差,不良资产占比高且呈上升趋势;对市场利率、通货膨胀等变化情况缺乏应有的预见和管理,导致农信社面临经济损失的风险;同时信用社经营中存在多元目标冲突,这些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难以保持一致,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思维混乱。当地方政府干预目标与信用社内部效益、规避风险的要求发生冲突时,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层往往盲目服从于政府目标,给农村信用社造成重大隐患。
二、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明晰农信社产权关系。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与集体所有制相混淆,导致了农村信用社产权虚置、产权主体错位。合作制是私人产权的联合,集体所有制属于公共产权,集体产权和私人产权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产权,私人产权的决定性特征是排他性,私人产权的排他性决定了私人产权不可能与公有产权共存于一个组织中。因此,农信社要发展,就必须确立真正的合作制产权关系,明确界定信用社的产权归入股社员所有,对信用社财产拥有使用、收益、分配和处分的法定收益,政府和监管机构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二)强化对农信社的外部监管
一是人民银行要加强监管,要保护农村信用社整体的稳定,力争不出现地区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加强合规性监管的同时,加强审慎性监管,确保农村信用社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要依法进行监管,而不是进行领导,要严格区分领导与监管,不能以任何借口直接干预农村信用社的正常业务经营,要充分尊重其独立自主的法人地位。二是发挥银监局在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中的监管作用。要建立起监管实施的完整法律支持框架,对以前的缺失要进一步完善,在制度安排上对机构、市场的准入、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业务审批和金融许可证管理等事项进行合理调整。
(三)加强农信社内部控制管理
一是严格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把资产负债两方面加以对比,把两者对应起来进行分析,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组合,使资产总量和负债总量达到平衡,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相对称。二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开发具有风险警情判断和风险原因诊断功能的风险预警系统,建立起能够分析、监测和预警金融机构内部经营风险的风险预警机制,切实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建立监事会定期办公制度,赋予监事会更大的权力,使监事会行使的职责不受制于理事长和主任,而对社员代表大会和全体社员负责。使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监督有所遵循,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与监督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立足服务“三农”定位不动摇
各种改革创新计划和方案的实施要实现“三农”需求全覆盖,一切企业文化的打造、企业形象的提升都要以服务“三农”为基本,要将服务“三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想农户所想,急农户所急,解农户所需,千方百计为“三农”服务,不断实现农民增收、信用社增盈、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要按照县域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将农信社的经营工作重点放在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上来,扶持县域建材、陶瓷、新材料、循环经济等工业产业的发展,不断将特色农业做精做细,帮扶商贸物流产业做大做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将自身的业务发展融入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
(五)促进自我完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行业竞争逐渐呈现白热化,这也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打铁先要自身硬。若在强手林立的金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农信社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对员工开展培训学习、吸收专业人才充实员工队伍等方式加强对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与各项制度执行、业务拓展、业绩提升挂钩,以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持续、规范、高效运行,为各项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六)推动实施“三个经营战略”
“三个经营战略”,一是推动实施优化资产组合战略,要将信贷资源向低风险、高回报的区域、业务、产品和客户倾斜,有效控制高风险资产业务的增长;二是推动负债业务低成本化战略,通过搭建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平台,代理涉农资金的收付,集中资源打造精品网点,开展小额存款账户收费制度等措施,优化负债业务结构;三是推动收入多元化战略,大力开发无风险及低风险的中间业务,重点是搞好代收、代付、代管等代理业务,开办好票据承兑、票据贴现业务。逐步开展银行卡、保险、租赁、理财等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并把开办中间业务种类、市场占有率、业务收入等各项指标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七)加快业务创新步伐
要引进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金融复合型人才,加强业务创新型人才的培训,消除业务发展的技术约束。针对农村企业和农户,开发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系列金融产品,要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工具和先进的支付手段,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全方位服务,来稳定和扩展客户群体;迎合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开发培育真正适合农民的银行卡产品,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的覆盖面,以达到增加农村信用社存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黎贤强.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难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2]孙志红.农信社改革与发展浅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4).
[3]延红梅.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金融,2007(12).
[4]谢璠.关于当前农信社改革现状的新思考[J].金融经济,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