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017-03-25黄玉

时代金融 2017年6期
关键词: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摘要】信贷业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经营风险之一,而不良贷款率是衡量信贷风险的重要指标,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加强信贷风险文化的培育、构建高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三个方面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 风险管理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快速增长,而信贷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内生性因素和银行外部原发性因素共同助推了信贷风险的升高,因此,认真分析信贷风险的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规避信贷风险,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控,才能提高竞争力,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类型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有一种观点是,银行现在已经不只是在经营货币,还是在经营着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按照商业银行的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战略风险八大类,针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主要面临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即借款人风险,它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主要风险,也是最直接要面临的风险。商业银行期望每一笔贷款都能收回,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借款人无力偿还或不愿偿还的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即经营环境风险。国家政策发生改变、经济周期变化、市場利率和汇率产生波动,以及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政府行为和社会异常事件等,这些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都可能会导致银行信贷资金遭受损失。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也即银行内部风险。新巴塞尔协议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它由无意带来的风险和有意带来的风险组成。无意带来的风险指的是由于工作人员无意疏忽、缺乏经验或银行制度漏洞等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有意带来的风险是指有意违反规范制度、触犯法律法规而使信贷资金遭受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不良贷款造成的,不良贷款率是衡量、评价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越高,则意味着商业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越大,反之,不良贷款率越低,则意味着收回贷款的风险越小。为有效界定不良贷款的概念和范围,准确反映每笔贷款的质量状况,中国人民银行曾经在1995年7月颁发试行《贷款通则》,把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定义为呆账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的总和。为进一步完善现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和考核办法,同国际接轨,结合我国国情,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从2002年起,我国全面实行国际银行业普遍认同的贷款五类分级制度。“贷款五级分类法”把贷款按还款风险由小到大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借款人有能力还款,没有充足理由怀疑借款人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的正常类贷款;第二类,借款人目前有还款能力,但存在可能影响借款人按期还本付息不良因素的关注类贷款;第三类,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产生一定损失的次级类贷款;第四类,贷款人无能力全额偿还本息,执行担保后也要产生较大损失的可疑类贷款;第五类,在采取各种措施甚至法律手段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少部分的损失类贷款。前两类属于正常贷款或优质贷款,后三类属于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可疑类贷款余额与损失类贷款余额之和)与贷款余额之比即是不良贷款率。

根据我国银监会统计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每季度相关数据,本文对2005~2016年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具体见表1和图1。

从图1可以很明显地看出,2005~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在逐年稳步增加,但不良贷款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05~2009年,不良贷款率下降的速度非常快,从2005年第一季度的12.40%下降到2009年第四季度的1.58%。不良贷款率的快速下降得益于我国政府自2003年以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股份制改革,2004~2009年,国有四大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挂牌上市,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现代银行治理框架、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效化解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总体来看,在2009~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9%~1.8%之间,但在2013~2016年,不良贷款率逐年略有小幅度上升,从2013年第一季度的0.96%上升到2016年第三季度的1.76%。在金融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持续增加,信贷资产转变为不良贷款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应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业务中的不审慎行为,提高信贷业务经营理念,完善信贷风险信息系统,进而减少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率和信贷风险。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有效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不良贷款余额的发生,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1.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不断实践中,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实践,应着重从几个方面完善组织架构。一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要能够覆盖所有的信贷部门、岗位和人员,按照全面风险管理原则落实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二是科学有效地划分信贷部门工作岗位职责,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原则,真正落实责权清晰。

2.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商业银行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信贷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信贷风险的高低。道德素质不高的员工很容易产生以贷谋私、以权谋私的行为,使有意操作风险增加。业务素质较低的信贷管理人员在信贷业务上容易产生无意操作风险,当判断贷款人和市场不准确时,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就会增加。因此,必须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道德素质,提升整体素质水平,使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有一个强大的人才保障。

(二)加强信贷风险文化的培育

成熟、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机地融合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运营中,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第一,应加强信贷管理层的驱动,发挥管理层在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上的领导示范作用,将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运用于可持续的信贷风险管理战略中;第二,应加强全员信贷风险教育和培训,使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在信贷业务部门员工的全体共识之上,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信贷业务环节,形成自觉意识和工作习惯,内化为共同理念和职业态度,创造追求良好信贷风险管理的氛围;第三,创建学习型组织,鼓励信贷管理人员利用脱产学习、在职学习和业余学习等多种形式更新信贷风险管理知识,提升信贷风险判断能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把打造学习型银行上升为银行的战略性目标。

(三)构建高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1.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应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资源,在建立自身客户信息数据库的同时,加强同其他银行数据信息的共享,充分进行管理,省时高效地做出信贷风险分析。应认真调查分析客户基本信息即6C(借款人的品质、能力、资本、保证、经营状况、事业发展连续性),进行客户财务状况、客户非财务因素分析,对客户信用做出评级,达到分析客户信用状况和开展信用等级评定的目的,進而识别客户质量、确定客户风险。

2.构建信贷风险监控预警体系。信用资产质量在恶化的过程中会发出许多预警信号,如贷款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度下降、企业管理层或关键人物卷入经济或刑事案件等,为监测单个授信客户的指标体系,需要进行有效地监控,及时探测出这些预警信息,提前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应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建立业务全覆盖的监控和预警系统,实时进行监控,定期进行评估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孙茂林,王树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管理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5):168-171.

[2]贝为智.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9,(9):36-39.

[3]任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金融经济,2012,(18):70-73.

作者简介:黄玉(1985-),女,贵州玉屏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金融学。

猜你喜欢

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