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历史选择题
2017-03-25姜信周
姜信周
初中和高中历史学科内容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复习的一大瓶颈问题。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到高中学习的效果。再加上高中历史的内容是以专题史形式呈现的,跳跃性特明显,这就更加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影响学习的效果。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大纲指出,高考历史科的考试内容,是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依据高中的相关要求确定历史学科考试范围。这一规定从国家考试的行政层面明确了初中所学内容也属于高考命题范围。这在近几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中体现得很明晰,下面从一个试题例子来谈一下复习中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问题。
案例:
(2016年全国Ⅱ26题):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从题干和选项的表述,能明确地看出,该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而在现行的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根本没有宋朝土地政策方面内容的表述,此题给学生感觉到似乎超越了学生的所学内容。
但是,翻开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课本对宋代的租佃契约关系表述得十分清晰。教材是这样表述的:
地主占有大量田地,靠剥削佃户为生。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佃户与地主之间以租佃协约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常情况下,佃农要将土地收成的一半以上交给地主。宋代佃农属于国家管理的正式编户,交纳地租后可自由离开原来的田主,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农及其家属,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阅读完此段表述后,已经明确地获知宋代的租佃关系,此题的答案已跃然纸上。而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多地顾及高中教材的内容,基本不涉及初中教材内容,再加上经过三年高中学习生活后,高中学生对初中所学历史内容已遗忘殆尽。诸多因素使学生对此类高考历史试题的作答变得捉襟见肘;所以按照考纲要求,教师建立初、高中历史复习的一体化,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做才能按照考纲要求,建立起初、高中历史复习的一体化,实现初、高中历史衔接无缝对接,不至于出现复习上的漏洞呢?
第一,以教材为依托,建立起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知识清单。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当多是重叠的,或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及提升,对这部分内容可以以高中教材为主,梳理整合。而对高中历史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添加到高中历史教材相应的部分,为学习做好储备。比如上面所举试题例子的内容,教师可以放到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一课中复习,这实际是构建起高中历史学科的完整体系,使学科知识内容更加规整和系统,避免了学科知识内容方面的缺失。
第二,梳理和整合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日常教学中典型的分析课例,引导学生把初高中历史内容系统化和精深化。比如2014年高考文综40题,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果的比较,就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每课一得”内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的衔接;2015年全国高考Ⅰ卷第25题、26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初中七年级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衔接;2016年高考Ⅱ卷文综40题,玄奘和鉴真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与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开放与交流》的内容衔接(高考试题选用的材料与地图与教材内容如出一辙);通过典型题例的分析,使学生在复习的意识和行动上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一体化的重要性。
第三,做好高中起始年级知识与初中知识的对接,为高三全面复习做好准备。初中和高中历史学科内容的衔接实质是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反应,任何一个学段都不可或缺,实际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测试。初中历史教学侧重于启蒙性和趣味性,旨在建构初学历史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浅层次认识,但教材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内容丰富,如果把這些内容与高中历史内容衔接,将对学生学科体系的构建意义深远。比如寻访丝绸之路、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吗等内容,不无与高中内容的关联,为高中深层次学习将做好铺垫。
初、高中历史内容的衔接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的飞跃。不同学段教学内容自然反应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初中阶段,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在阅读增量上有积累,为初学历史做好一定的文化铺垫。尽管不可能达到“读万卷书”的大家风度,但为日后成长大有裨益。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各学科的理性观点,为分析历史材料提供了文化素养,而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藩篱,相互之间借用别的学科的观点,是高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拓展学生学科思维,培养学生高尚情趣,运用所学初、高中历史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更加高屋建瓴。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