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杜鹃,啼叫在乡愁的心窝

2017-03-25颜军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子规杜宇佳人

颜军岳

杜鵑,又名杜宇、子规,俗称布谷鸟,暮春初夏时节常昼夜不停的啼叫。据此民间曾有这样一则神话传说:蜀王杜宇的称号是望帝,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鳖灵,自己隐居山中,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而且还会啼出血来。一般来说,杜鹃的啼声有两大特点。一是声声连鸣不断,凄清愁苦,似泣似诉,所以民间有杜鹃啼血(或叫杜鹃悲啼、杜宇化鸟)的传说。二是杜鹃的啼声,俗谓其鸣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古人又常将其称为“催归鸟”。

鉴于此,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即感伤哀愁和怀亲乡愁。

古人凭借杜鹃这一凄厉哀切的啼声,在他们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常常与哀愁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白居易的那句“杜鹃花落杜鹃啼”,啼声哀怨,气氛冷落,空荡孤寂,渲染了一种浓厚的悲凉气氛。又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有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句营造了一种感伤凄凉,荒凉凄冷的氛围。再如“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元·关汉卿《窦娥冤》)体现的是一种哀苦凄厉之痛。其实写鹃啼之悲,是作者心情的外化。“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该诗句作者通过杜鹃悲切啼声的描写来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怜悯感怀之情。又如“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宋·秦观《画堂春》)耳中所闻的杜鹃啼体现的正是作者那种伤春悲感之情。“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作者巧妙地借景抒情,借耳中所闻的是杜鹃那不如归去的哀啼之声,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漂泊异乡、欲归不得的孤独悲愁之情。“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元·陈亮《水龙吟·春恨》)该元曲刻画了一个离情别绪的场景,从而给彼此引发了一种依恋、孤零和愁苦的心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让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来暗示着一种友人间的真挚的离别之恨。

杜鹃是思乡的游子。虽然杜鹃的叫声凄清愁苦,啼声甚哀,但它那恰似“不如归去”的啼叫容易拨动人们的思乡怀亲的心弦,于是古人就借此来抒发思乡之情。

声是满腹乡思。在游子的耳朵里,这杜鹃的鸣叫正是故乡的召唤声,啼鸣中流出悠悠的乡思,绵绵的乡情。用杜鹃的鸣叫为主旋律,这对在外的游子来说无疑是谱写着了一曲最具亲切谐和的思乡之歌。譬如周邦彦的《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却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词的下阕中运用了“杜鹃啼”这一诗文常用的典故,蕴含着羁怀旅思,抒发了作者浓烈的怀乡思归之情。又如宋代谢枋得的《春日闻杜宇》“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作者运用托物起兴的手法,表达作者思乡而不能归的复杂矛盾之情,真可谓是“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意思是说自己仍然漂泊在异乡,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啼声更加让人难受,思乡的情感才得以深化。再如唐代崔涂的《春夕》“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些诗词都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至诚至真的怀乡思亲之情。

是杜鹃,啼叫在乡愁的心窝。

此外杜鹃还是“忧国的志士”和“薄命的佳人”。

杜鹃是“忧国的志士”,文天祥当之无愧。文天祥在抗元失败被执后,由广州押赴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与邓剡诀别写一首诗《金陵驿》,诗中这样写道:“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即表示自己现在虽被迫离开故乡,决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自己死之后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鸟,飞回江南。诗人的这种“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心态,真切地体现了作者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作者通过“杜鹃啼血”这一典故真挚地表达了自己禾黍之悲,亡国之痛,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而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跃然纸上。又如《酹江月·和》中写道“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丝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意思是说此去沙漠,作者依依回首中原。当故友想念我的时候,听听月夜杜鹃的悲啼吧,那就是我魂兮归来了。满腔血泪,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依故园,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杜鹃是薄命的佳人。唐代李商隐的那首众说纷纭的《锦瑟》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后半句就说作者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爱心托付给杜鹃,而诗中的“杜鹃”就是他心爱的妻子,就是他的那位薄命的佳人。这里借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猜你喜欢

子规杜宇佳人
子规声声
怀屈原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后山
光荣的“逃婚新郎”
宣城见杜鹃花
佳人有约
昨天
佳茗佳人
为你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