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省察:运用主题化微写作提升议论文思维能力

2017-03-25黄会兴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能力文化学生

黄会兴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往往以二元的思辨性话题为主体,以议论分析、理性务实、发散思辨为导向,追求有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的理性表述。孙绍振教授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封闭性、主题性命题转向开放性自主立意,从二元对立向多元有序转化”。[1]

但是,一方面,相应的写作训练或者缺失,或者过多注重写作(论证)方法的教授,但是学生思维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文体知识又相对匮乏[2]。因而作文(主要是论述文)或流于浮华浅表,或逻辑混乱。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又提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的新要求。所以,抓住问题根源,改变现状势在必行。

通过“文化省察”主题化微写作的方式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培养、提升学生的议论文思维素养和论述类文章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有益尝试。这里的“议论文思维素养”主要指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辨。活动内容上,组织“文化推介、人物点评、世态省察、思想评论、经典重读”等主题化教学;具体操作上,以“界定、判断、分析、论证、组织”五种基本思维能力训练为平台,通过具体、微小的写作任务完成训练。

一、依托文化推介活动,培养界定能力

(一)文化推介活动例说

1.5分钟演讲建“营盘”。文化现象是学生比较关注并喜欢的内容,可利用微演讲来打造文化推介的营盘。如组织学生进行5分钟文化演讲,教师现场点评并要求学生演讲后进行总结回顾,撰写“文化感悟”;其内容包括“聚焦点、话题点、结构点、感悟点”四方面。之后,教师撰写文化点评并提供3-5条相关知识书目、网址的链接。这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打开思维的认知空间,同时为写作聚焦话题,找到锚地。

2.化身一辩学“阐述”。通过模拟辩论赛初步尝试如何解析一个文化论题。如为学生提供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决赛辩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学生可以扮演一辩的角色撰写辩论稿来体会如何界定、解析辩题。并让学生对照1993年辩论实况复旦大学一辩辩词来领略清晰、严密的破题、界定之妙。这会为作者的立论扎好坚实的逻辑营盘。

文化推介主题活动打下的话题基礎,为界定能力训练提供内容依托。

(二)界定能力训练解析

首先,“定义能力”要明确上位的属性和本位的特征,分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训练观点的阐释能力。其次,“分类能力”要把握好“标准是分类的前提,中心词是落脚点,不能出现交叉或越级”等几个原则。训练方面,如借用2003年全国高考题“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或对一些高考作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界定。

二、依托人物评点活动,培养判断能力

(一)人物评点活动例说

1.名人推荐有“判断”。偶像崇拜是学生一种普遍心理,利用名人效应,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彰显自己的价值判断。如要求学生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名人推介,介绍一位名人,并做出自己的基本判断。如《卡尔维诺》一文学生写到:“伊塔洛·卡尔维诺生于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他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这样的写作片段训练能让学生聚焦一个人物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观点要简明扼要。

2.人物速评有“主张”。针对上述学生的介绍,可以请学生或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如针对史蒂夫·乔布斯的介绍,一同学写下:“我关注的重点是乔布斯早期落败出走后的蓄势待发:年轻的乔布斯过于崇尚技术导致失败;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先在其他领域发展后,又回到他永远热爱的计算机领域。”另一位同学也评论到:“在不断的省察与包容中,在对完美的追求中,我们创造世界,也创造未来。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再伟大的人也不能固执己见,为所欲为。”人物评点主题活动打下的认知基础,为判断能力训练提供价值依托。

(二)判断能力训练解析

观点的提出能力表现在全面把握、辩证分析和明确取舍上,观点的关注能力重在逻辑、理论、事实、价值等层面的判断上,观点的表述能力体现在句式的表达形式和位置的设置上。训练方面,如借助2015年上海卷作文题,根据题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则不少于150字的片段,给出你的判断并简要论述。

三、依托世态省察活动,培养分析能力

(一)世态省察活动例说

1.时文推送知“世态”。学生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研究社会。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世态人情是必要的。教师精选时文推送或者学生间的互相推介是指向性和遴选性都较强的办法,如每周推送一篇时事文章。(1)学者见解,如郑永年的《中国为什么出现不了大师?》等;(2)人物速写,如推荐阅读2016年《三联生活周刊》对杨绛、郎平的介绍。(3)时政论述,如徐飞的《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等。

2.时事评论明“事理”。就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写新闻评论是微写作的一个既亲近社会又锻炼分析问题能力的理想手段。如讨论“一带一路的视野”“G20给我们带来什么”等话题。学生在对“新闻1+1”节目中的“夫妻双双拦飞机,后果呢?”节目进行评论时,就注意到分析的立足点不同——夫妻、机场、群众或者独立评论员——可能我们的结论也不同,但是我们要秉持社会的良知,体验对问题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分析过程。评论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世态省察主题活动打下的素材基础,为分析能力训练提供角度依托。

(二)分析能力训练解析

拥有分析能力首先要懂一点分析方法和逻辑常识。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析出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除了交叉关系,另外还有同一关系、种属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和并列关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两种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另外要了解陈述句和直言判断、选择关系复句和选言判断、假设性条件复句和假言判断的关系。如针对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材料提出的问题,辨析“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列出逻辑框架图。

四、依托思想評论活动,培养论证能力

(一)思想评论活动例说

1.评论镜鉴觅“思路”。阅读一些有思想内涵的经典书籍,特别是思辨性强的文章,来提升学生思想论说的能力,如《哲学的盛宴》《给理想一点时间》《文学评论》《读书》等书刊,并写下简短的思想评论,或分析其论证思路。另外,拓展阅读现当代杂文中的思想批判文章也能拓展视野,深入思考。一些网站也有相关思想评论类栏目,如凤凰网的“洞见”。这些都可以适时介绍给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要归纳梳理出其论证方法的应用提纲。

2.范文研读借“方法”。如果经典的思想评论是阳春白雪,我们借以研学其内容和思路;那么研究近年高考作文的话题和范文,则有下里巴人的亲切。近年高考话题大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思想文化命题。我们将优秀范文提供给学生研究借鉴,发现其内在规律和意蕴追求,比如对文化的探索,对人文情怀的坚守,对理性思辨的训练等。范文确定后首先由师生逐段撰写批语,教师给出总评;然后依照范文进行相似题目的仿作,这样的仿作可以是全篇,最好是片段,以便形成取形赋神的目的。思想评论主题活动打下的论辩基础,为论证能力训练提供思想依托。

(二)论证能力训练解析

论证能力主要表现为论证方法和展开方式两方面。论证方法分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展开方法有“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意义分析法”“论据引申法”“例后解说法”“正反对比法”“比较分析法”“披文示意法”“点面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训练上,如参考200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以“好奇心”为题写1-2个论述段落。

五、依托经典重读活动,培养结构能力

(一)经典重读活动例说

1.回视经典悟“框架”。借助课本,重温经典,特别是论述类经典文本,既可以复习课文内容,也可以通过对文章写法的把握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重温《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伯那一段,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几个步骤:去其戒心,使其动心,揭其贪心,促其回心。重读课文中具有思辨意味的文章,如苏洵的《六国论》、韩愈的《师说》,鲁迅的《拿来主义》、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节选)等。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参悟其论证思路与方法,借鉴其语言表述的精当经验。

2.感悟经典筑“根基”。组织学生阅读整本书并撰写具有思辨意味的读书体会或评论。如有学生阅读《查令十字街84号》后写到:“翻检作者在这家书店订阅的书单,大多数不是我的所爱;但是,这份静静的,因为书而结下的缘分,让匆匆的行色可以不那么匆匆。让我知道,这个世界静美如秋叶,生有可恋。”这样的阅读报告基于文本,把握住了全书的事件脉络和情感脉络,又独抒性灵;既开阔了阅读的视野,又锻炼了思维的绵延性,结构上有举重若轻的魅力。经典重读主题活动打下的谋篇基础,为结构能力训练提供路径依托。

(二)结构能力训练解析

结构能力训练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排序能力的培养。“说理”之“理”在“梳”,就是排序。一般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入手。2.论证关系的选择。常见的布局顺序有纵式关系(总分、递进等)、横式关系(并列、对比、假设等)和因果关系(因果、条件等)。3.论证结构的推演。文章基本结构为三段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论证结构的选择。常见论证结构为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从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看,前两者为横式,后两者为纵式。此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或过渡词语。

综上所述,依据以上的措施,不难发现,微写作训练能将传统篇章写作化整为零,这样既可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也可以提高训练的时效性,同时增强训练的灵活性和操作性。相对而言,点状训练的时间短、内容精、强度大、个性化程度高。“人们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运用概念形成判断,并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3]依据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三大核心要素,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思维素养训练点,循序渐进。这样的“小火慢炖”才会“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在二元对立和多元有序之间[J].上海:语文学习,2016,(9).

[2]胡勤.写论述文,打开理性思维的空间[J].上海:语文学习,2016,(9).

[3]彭漪涟、余士厚.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猜你喜欢

能力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