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思维之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2017-03-25郭天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出题主旨整体

郭天明

面对高扬语文学科“突破与重构”主题的今天,教师不能仅以讲授好课本课文,作为跟进课改脚步的方式。那么以何思维串联“老生常谈”的知识点,便是“突破与重构”的关键。下面,我想利用“整体思维”为“线”,串联起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那么何为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在哲学中,隶属于辩证法中的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整体与部分这对矛盾中的重要的方法论。其更多的是强调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是部分的整体,众多部分应该合理地处理彼此之间关系,进而成为完整的、系统的整体。整体思维是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点汇归之“源”;是对只讲“课文”,缺失诸多“模块”关注“困局”的有益启示;是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在课堂时间分配中,有效处理“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指引。

一、宏观上语文阅读中的整体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测试讲评中,经常会收到学生的“抱怨”:老师,为什么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老师,词语赏析过程中不说文中意干嘛扣这么多分?区区一个过渡段,说明白了“承上启下”不就好了?老师,最后一段在文中结构上意义,我全答了,为何还要扣分,不是多多益善吗?当课堂走进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这些具体问题,有的被当做无关紧要的抱怨,“一笑而过”;有的被当做学生“懒”,“嗤之以鼻”;有的甚至也是一些新教师课堂驾驭过程中的“盲区”而“一笔带过”。难道这些现象背后,就没有“根本原因”吗?有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呢?

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语文学”,可谓一大憾事。但是分析事物利弊的角度,可从另一个角度言明,不完善之“弊”,同时也隐藏着容纳诸多思想进行诠释之“利”。诸如,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字,始终发挥着自己的影响。根据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一书中所指,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分为世界和作者、作品与讀者,以此完成了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的完整文学活动。此种动态过程的分解,同时对于破解中学语文阅读的过程具有启发意义,根据参与阅读过程人员要素划分,可以将这阅读分为:作者、出题人、考生。

如图表所示,作者通过作品中以文字为载体,传递自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家创作的作品的过程符合文学创作的过程,只不过在文学消费的最后一环,被出题人纳入视域之中。出题人通过阅读,接收到了感情上的情感愉悦与共鸣,以及结合理性上的培养学生能力点的要求,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呈现的“创作成果”便为考卷上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同时,在作者与出题人之间的“可逆符号”,不是过程的可逆,而是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应该兼顾与综合之意。因此,考生在实际答题操作过程中,更多的应该读懂作者创作背后的情感传递和出题人背后的能力点关切,综合两者才能称得上将“原阅读”的过程进行完毕。考生之所以在考试中经常出现阅读分数低,归根原因是没有具有鸟瞰完整阅读过程的整体思维。整体思维之下,更应该处理好整体过程中的各个部分,也更应该理解各个部分间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如果没有此种思维指引,便不能理解出题人对作品的“二次创作”,除了具体文章篇幅删减与压缩,最重要的“创作”是结合能力点的“出题”。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因此综合学情,回过头来看学生的阅读答题过程中的困惑,答题丢分主要原因不是没读懂,而是没有利用整体思维处理作为阅读的作品,以及现代文阅读题考察的能力点。因此,试卷分析过程中,定会出现诸如:要么,没读懂文章,没有读完文章就按照“套路”“答题思路”作答的答案;要么,读懂了文章,没有按照能力点完整分析,呈现清晰的逻辑思维之答案。阅读试卷中的“解释文中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具体说明”,不是教师课堂上的调剂气氛的“口头禅”,而是课堂中整体贯穿、综合、兼顾作者与出题人的思维呈现。

此外,分别看各个分支。在如上图示①中,对作品的阅读,文章的情节层次递进,构成文章的布局,是文章的主体骨架,仔细勾勒文章中的词语,在琢磨、品味的过程中,逐步呈现文章的情感,情感的传递能够使得读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是许多作品强烈追求的。综合情节与情感,配合文章完整的“骨架”与“肌肉”,便可以清晰的体察文章中所传递的“灵魂”,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层层剥离,层层递进,在整体思维统领之下,作品得以呈现,单单注重情节忽略情感,亦或注重情感而忽略主旨,都无法完整准确地传递文章的内涵。无法轻松读懂作者笔下的“作品”究竟想说些什么。以一个完整的作品的姿态去读作品,就不会一下子“读碎了”,而感觉“迷惘不可自拔”。

二、微观上语文阅读中的整体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点归纳起来为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鉴赏能力。

(1)关于概括能力:在题型设置与考察的过程中,较多以概括文章中的人或物的特征,或者对文章进行整体或局部情节进行概括性的复述,亦或对文章中人物的行为情感的归纳。同时,分析学生阅读答题的试卷,关于概括性题目,其问题出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别:①概括性语言不够精简,掺杂具体性内容过多;②概括呈现中,相关主要环节遗失;③概括语言过于泛泛而谈,没有切中概括的核心点。

其实,概括能力的思维过程,归根到底更多就是删繁就简、压缩提炼、去粗取精、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收敛、聚合”思维在起作用。作为语文的特性之一,语言的工具性是其中根本一项,筛选、概括、处理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面”向“点”收聚的过程。在处理繁琐的信息时,调配收敛性思维过程的还是整体思维,因为无法概观此“点”是否是整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是无法具有说服力,也不是能力训练点的目的所在,因为这对应能力培养更多的指向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收敛思维对应的图示是: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尽管收敛性思维在推动着文章各个环节共同指向着文章的中心主旨,但是文章的最终成型亦或分析,都是在整体思维的辅助之下,得以完成。例如:由修辞与语言向着文章的中心主旨的概括,其逐渐剥离和压缩的一定是与中心主旨相关紧密度不大的内容,因此,收敛思维是整体思维之下的收敛。

(2)关于理解分析能力:广义上讲,阅读本身就是理解的过程,但是在这里更多的是谈阅读题型设置中的理解题型。理解题型的形式有整体和局部两种,分析文章整体上构思结构属于整体理解,而贯穿中小学阅读中的更多的是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而理解分析能力更多的是对应国际流行的PISA阅读素养测评中的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其中后者是重难点。

所谓的理解分析题型,大致无外乎:理解词语的表达及作用,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物象行为方式,理解文中表达方式及作用,理解文章局部句子或整体段落的结构及作用等。理解题型的设置,离不开对“作用”的分析,这也是文章小到遣词造句,大到谋篇布局使用的综合性的考察。在对学情分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问题大致分为:①由于概括能力的薄弱,思维在收敛的过程中,没有指向核心内容,也并不知道回到原文中找答案;②能读懂,但是表述过程中,思路不完整甚至答案有遗失。综上所述及学生学情,可以发现理解题型背后的理解能力,并不是一个单一能力体现。在思维运转的过程中,上承概括能力背后的“收敛思维”,同时利用“还原思维”回到原文中,仔细探索文字思考背后,小到文章内容中的词语及表达方式,大到文章结构上的谋篇布局。“还原思维”不仅仅是“还原”到文章之中,而且还要“还原”到文章创作背后的作者及其时代。“还原”到文章中,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在“拔出蘿卜带出泥”的理解过程中,整体思维才是终极的指导性思维。在整体性思维指导和综合调配之下,收敛性思维加之还原性思维,以及表达思维,共同综合性指向文章的中心主旨;同时再以文本为中心,沟通读者与作者。因此,排除广义上阅读即是理解能力的展现不谈,单单看阅读题型设置中的众多“理解分析”题,不难看出合理处理各种思维,综合性呈现的最终答案,依旧是“整体思维”。这不仅防止出现分析文章一上来就直奔细节而“读碎”了,也更是防止将文章因为“过度诠释”而导致理解偏差。

(3)关于鉴赏分析能力:鉴赏一词本是“美学”中重要的含义范畴,其中文学鉴赏更是文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文本”作为鉴赏“对象”的载体,承载着文本中艺术形象及其背后的思想内容。而作为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能力”,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标点、题目、词语、句子、写作手法等内容,点评运用的是否恰当、传神,并且直言“好”的原因。以句子鉴赏题为例,其大致的考法,更多是“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中的划线句子”。首先,要明确的是呈现在题干中的句子,是全文的一部分,也就是要在整体、全面、综合地体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之上,借助此优美的“语言”为媒介,建立基本的“语感”,体会字里行间传递的内容;其次,对所划线的句子本身展开联想与想象,这时形象思维开始“运转”,将呈现的具体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为图片与画面。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异常活跃,“可以将眼前所见的一个0的符号,想象成为鸡妈妈刚刚生的鸡蛋”,诸如此类。而形象思维并没有因为年龄增长,认知的变化而消失,只是逐渐被抽象思维所替代,但是形象思维随着年龄和认知增大后的再次呈现,并不是“进化的倒退”,而更多的是激发、引导思维走向更高维度。句子赏析的画面呈现,在想象与联想作用之下,将抽象的字符转换成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力图使读者有所体会,这样才会在形象思维的运作之下,再次展现文章描绘的内容。这时候的形象思维不再是简单的儿童时期的“咿呀描绘”,更多的是在抽象思维的牵引之下,结合想象与联想,将文字符号抽象内容的再次“描绘”。体会与呈现之后,力求领悟情感便是接下来的任务,“文以载道”重点是对“道”的领悟,这就要求在“入乎其内”深刻领会、呈现画面之后,更要“出乎其外”将文章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背景、时代关切等内容分析透彻。其思维过程便是:

综上所述,在整体思维之下,阅读文本、出题人与考生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阅读活动;在整体思维指引之下,概括能力通过收敛思维的指引,将纷繁复杂的字符收敛到以主旨“核心”的周围;理解能力通过还原思维与表达思维,将文本有效信息得以在答题的过程中激活;鉴赏能力通过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借助想象、联想与分析,将整体思维在完整的鉴赏过程呈现。不难看出,整体思维更是使阅读顺利完成得以的“系统化”思维,整体思维宏观上沟通文本背后的作者与时代,微观上协调字符与主旨。整体思维看似无用,实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是将各个版本语文思维能力落实的一种尝试,更是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文本解读教学的“纠偏”。整体思维不仅贯穿阅读教学,更是引导着写作教学的顺利完成,限于篇幅,后文再做详细分析。

猜你喜欢

出题主旨整体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棉和绵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她负责吗?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