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诗词的原乡情结
2017-03-25萧丽容
萧丽容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的情况,如诗人祖籍、移居国家、诗词创作的类型,分析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诗词中表现的原乡情结,诗人的原乡情结,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是怀念政治、地域、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另一方面怀念国家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对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最后进行小结。
关键词:原乡情结;诗词
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侨乡文化独具魅力,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五邑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亚洲地区的约占20%,美洲地区的约占70%。在近400万华侨中不乏爱好诗词创作的诗人,这些诗人创作的作品中处处流露着浓郁的“原乡情结”。原乡,就是原来的家乡,就是我们中国。“原乡”也是台湾的客家人对祖国大陆的称呼。原乡情结,顾名思义就是由于各种原因而远离故乡后,对故乡所产生的思念之情,表露出来的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本文主要研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海外五邑籍诗人所创作的诗词。
一、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的情况
经调查,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诗词的作品比较系统的整理是陈一锋、潘炳灿、陈沛文主编的《海外五邑诗彦诗词精品选》以及2004年《江门日报》对部分五邑籍作家专题介绍。经过整理,当代较为有影响力的五邑籍诗人一共42位。
(一)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祖籍
主要集中在台山、恩平、开平。台山籍21人,恩平籍10人,开平籍8人,新会籍2人,江门籍1人。分布情况如图1。
(二)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移居的国家
当代五邑籍诗人移居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有30人,委内瑞拉4人,巴西2人,墨西哥1人,巴拿马1人,加拿大4人。如图2
(三)当代五邑籍诗人在移居前从事的工作
当代五邑籍诗人在移居前大多从事教育工作,如担任中小学教师、在镇教育办公室或教育局工作。还有的是记者、编辑、公务员、技术工人、军人和金融从业员等。经过分析,诗人爱好作诗作词与其从事教育、文化、出版行业有一定关系。
二、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创造诗词的类型与原乡情结
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离开故乡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有的是为了寻求好的就业机会和发挥自身的才华,有的是为了下一代和教育深造,有的是为了与已在海外的家人团聚。由于移民的原因不同,所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在选题上,他们都与原乡情结有一定关系,诗词的类型有写景诗、思亲怀乡诗、忧国怀乡诗、行旅诗。
(一)写景诗
主要描绘故乡的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诗词创作的选题体现了原乡情结,大多数题材是表现诗人对祖国、故乡的自然和地理之美的热爱和赞誉。
1.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冯瑞琪(加拿大)创作的《见华夏四周游》二首,作者在诗中写出了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壮丽的观感。区汉城(美国) 的《桂林》七绝云:“夹竹桃花两岸红,漓江如梦秀灵空。奇峰异景催人醉,阳朔春山著意浓。”使人同享漓江之游之乐,有如亲临其境,领略桂林山川秀丽,感同身受。这些作品都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歌颂与热爱。
2.对家乡美景的赞颂和热爱。五邑地区气候温和,少霜无雪,阳光充足,四季常青,自然环境优美。许多诗人离开家乡后,时常作诗词颂家乡的山清水秀、田园丰美。如区汉城(美国) 的《望江南·三埠好》云:三埠好,江水碧如天。两岸荆花开灿烂,双堤柳絮舞翩翩。山远绕云烟。三埠是开平市下辖街道,三埠由长沙、新昌、获海三个埠鼎足构成,素有"小武汉"之称,是开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如司徒树浓 ( 加拿人 )的《赤水归帆》云:几片蒲帆赤岸回,获芦花绕水萦洄。一轮如镜吟情逸,千里无云岁月催。“赤水归帆”是作者的家乡开平美丽八景之一。从两位诗人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虽然离乡别井,远涉重洋几十年,但热爱家乡之情丝毫不减,所以这两首抒情诗写得非常好,令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真挚情怀和艺术力量。
(二)思亲怀乡诗
亲情是最基本的情感,中国人对亲情尤为重视,这类诗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对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的思念之情。中国传统节日如除夕、新年、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都不体现着人们对亲人团圆、敬老爱幼的美好愿望。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思亲怀乡,写下了“佳节又中秋,白日当空,韵事堪回首。”(吴海生 (美国) 《醉花阴·中秋》),平实的诗句,道出了中秋佳节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李步云 ( 美国 ) 创作的《中秋感怀》:“天涯芳草离情泪,海角黄花故国忧。” 黄花:菊花、秋天之花也。谓在异国常见菊花则触发对故国之怀念。
《礼记·郊特性》记载:“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古来敬天祭祖实质是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源,才能生生不息。因此作为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更是深深懂得其中道理,司徒树浓 ( 加拿人 )的家乡在广东开平,而诗人身处美洲的加拿大渥太华,相距无异天涯海角十万九千里,每当清明节届,诗人便油然生感,离情别绪,在笔下喷薄而出。《客里清明》第一首“侧身逆旅滞天涯,节届清明动客思”。首起两句点题,开门见山,但用一“侧”字、一“逆”,字、一“滞”字,笔有千钧之力,然后托出一“动”字,自然是语出惊人;再看颔联:“雨湿梢头花怒放,春深池畔柳垂丝。”借景融情,梢上曾经细雨湿,池边垂柳领春温,虽是繁花怒放,堤柳长垂,只能增加异乡客子的伤感。颔联:“五更残梦怜飘泊,万里乡心感别离”这两句富有唐宋神韵,尤其是“五更残梦怜飘泊”七字,意景俱臻最高境界,我认为对句“万里乡心感别离”对句稍为逊色,“感”字似乎软弱无力,改用“恼”或“恨”字较好,则末联更有推敲之处。
(三)忧国怀乡诗
忧国怀乡诗主要是表达海外五邑籍诗人身处他乡,甚至国籍已经更换了,但还为为中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有的诗是表达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如吴海生 ( 美国 )的《感时》。起句开门见山,一拉开序幕,便觉得气势磅礴:“海峡狂澜泛滥中”这是台湾的画面形象,把台湾描画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中,接句“台湾多事古今同”是历史序述,无数的叠映镜头注进读者的心头。领联十四字,俨若图穷匕现,两把利剑亮出,刺刀见红。说明到目前台湾还正在狂澜泛滥之中。余下的 27 字,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台湾处在“云黯黯,雾潆潆”的惨淡迷茫情景之下,何时两岸统一,金瓯不缺呢,这正是作者所关怀翘盼的。此作主题鲜明,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词中声韵读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的诗词表达对中国崛起的愿望,如余锦荣 ( 墨西哥 )《崛起中华》。起句“九州狮吼伴雷鸣,十月燕京耀五星”气势雄壮,表现出中国近几年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颔联却忽然一转:“卅载行舟迷雾海,廿年模石拓新程”跌宕有致。而腰联“频传喜讯千家跃,崛起中华举世惊”又转一扬,然后以“国际风云多变幻,沉浮谁主敢先声”两句作结。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但是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与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因此,诗人也十分关心和担忧中国未来在国际上地位与发展趋势。如李国雄 ( 美国 )的七律《神州改革看今朝》,首联“四化神州跃进中,各行建设势如虹。” 为全诗之总纲领。领联:“ 参加世贸前途广,开放招商经济隆。” 从祖国的外在方面着墨,点出“入世”、“ 开放”的动人景象。再次项联:“整肃贪污施德政,发扬民主立新风。”从祖国的内在方面的“肃贪”、“民主”概括国内的德政新风。最后的末联:“三通两岸增团结,共创繁荣志向同。”作结,点出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深切愿望。全诗层次分明,层层推进,表达作者的真挚感情,余均类此。
(四)行旅诗
行旅诗又称为羁旅诗、记行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园,用诗词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旦离开,无论天涯海角,无论世事沧桑,无论显达穷厄,乡土之梦都会始终伴随。相思是苦涩 的,也是美好的。如李步云 ( 美国 )的《冬咏》云:腊鼓敲残时序更,频年羁旅鬓霜惊。伤怀犹记离家日,赏景又逢梅萼迎。执手牵衣慈母泪,举头望月思亲情。故园惆怅梦魂远,寸草春晖感念生。诗中描述的是诗人离家乡很久,由于漂泊在外颇艰辛,年已老矣,此时深深感受到母子分离之惨痛。又如李克刚(美国)的《四季旅怀》组诗堪称“以景生情” 的典范之作。每首七律,前半首均分别以浓墨重彩描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色,但下半首(尤其是末联)俱带出深厚情意。“又是烟云黯淡秋,飘零海外感孤忧。湖堤放棹寻诗侣,湾畔登楼晤酒俦。露拥一行斜过雁,霞挥数点似归鸥。庭园杨柳伤摇落,曲断乡音涕欲流。”描写秋天革木凋零。借喻人之飘零身世。表达了华人华侨客居他乡,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再如马锦活 ( 美国 )《卖力》:“数年卖力几艰难,莫道花旗乐可攀。先得雇佣餐馆内,后来清洁卫生间。雨淋白发勤工去,雪拥蓝鞋迈步还。七十春秋人亦老,三愁未了勿休闲。”诗中描述刚移居到他国,出卖体力,到处打工,生活外在不容易。最后“三愁”是指新移民一愁失业,二愁房租,三愁患病。从诗中读出羁旅生活确实艰辛。
三、當代海外五邑籍诗人诗词中的原乡情结分析
原乡情结是人们对故乡所抱怀的一种爱恋、眷顾及深沉、复杂的怀旧情思。诗人的原乡情结,具有双重意蕴,一方面是怀念政治、地域、文化意义上的故乡。蕴含着人对故乡的情感感知,是一种家园的自我表现;另一方面怀念国家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对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意味着身体或精神的离乡,通过对时空陌生化间离后的回望,呈现的是漂泊的游子在心灵深处所催生的精神还乡。当代语境下,原乡情结直指当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危机,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症候。笔者尝试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诗词中的原乡情结。
(一)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诗词产生的原乡情结体现在怀念政治地域文化意义上的“乡”
所谓“故乡”,既有地域上的指定意义,也有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更有文化上的特指。从地理的角度讲,“乡”是指一个地方,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块地域;从政治的角度讲,“乡”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政治单位,是中国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属县或县以下的行政区领导。从文化角度看,“乡 ”也是一个基础的文化单位。文化单位,是因为从古至今 ,以 “乡党 ”为主举行的文化活动, 是因为从古至今,以“乡党”为主举行的文化活动,浸润着该乡党深沉的文化意蕴。傅道彬先生说:“乡乐是周代乡党间诗乐活动的典型样式。乡党间的礼乐活动,反映着周代贵族把世俗生活雅化、诗化、艺术上的精神追求。乡饮酒礼、乡射礼是周代乡党间经常性的礼乐活动,具有丰富的艺术蕴含,其仪式具有早期戏剧的特征,诗乐在乡党礼典中处于核心地位。乡饮乡射反映着和谐友爱的乡党。”[1] 如宋代欧阳《吉州学记》:“听乡乐之歌,饮献酬之酒。” 清 丘逢甲 《游东津》诗:“箫鼓春迎神,乡乐何喧喧。”什么是故乡,故乡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那里的山川水土,一草一木,都铭刻在自己心上;那里的礼乐文化活动,定格在自己的脑海中。一个人在外地,一旦发现了自己故乡的文化,如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等等,马上会勾起自己的思乡之情。如五邑海外侨胞无论移居到国外,他们都带着自己家乡特产,如台山虾膏、广式腊味,只要吃上粤菜,或听上一段粤剧或家乡民歌,思绪便马上会回想到自己生息过的故乡。温馨的童年记忆,熟悉的父老乡亲,成长中的酸甜苦辣,便一一在眼前浮现。伍庭相 ( 美国 )的《童年回忆》“邻里儿童戏彩球,村边独我自含羞。鹑衣百结针缝厚,清粥一瓯菜叶浮。黉宇门前偷学字,山丛岭上强牵牛。华年十五天涯闯,补课今时叹白头。”伍先生儿童、少年、成年都在家乡度过,直到老年时期才移居美国,这首诗描述是诗人小时候在家乡玩乐、家乡景物情况。诗人忆童年而存有童真,而且从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哺乳自己的故乡深深的温馨之情。
同时,诗人思念这种意义上的故乡时,诗人思念这种意义上的故乡时,常常把故乡与母亲联系在一起。这种思乡恋母之情,是人类最普通,最共同的感情。饮水思源,原乡情结体现在思乡恋母之情,实际上是对源头的追溯与歌颂。因为只有故乡与母亲,才是游子终生拥有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之地。如马锦活 ( 美国 ) 的《思亲》:“木屋萧然秋夜长,绵绵思绪系江乡;梦魂一缕随风去,飞越重洋慰老娘。”诗人移居海外,夜漫漫长,思念故乡时,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母亲,希望飞越重洋看望母亲。再如 赵振新(美国)《哭慈亲(三首)》:“(一)一去蓬山不复回。空留遗物使人哀。艰难岁月慈母泪,影事都随梦境来.(二)严慈重任一肩挑,破甑荒年粥半瓢.卖尽衣裳因底事?供儿向学意难摇(三)儿困农場母守家,炎凉看尽泪如麻。捕心最是儿清白.三字冤成罪强加。”赵先生自幼酷爱旧体诗,是受到母亲影响.赵先生诗词,每多去国怀乡之作,言浅意深,亲切感人。这首《哭慈亲(三首)》回忆过去艰苦岁月中,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守卫儿子。因为这种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沐浴着儿女们。这种怀乡恋母之情实际上就是体现对母亲的孝心,孝心是诗词原乡情结最核心,最原本的一种情结。
(二)是国家文化意义上的故乡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国家同构。国家国家,既是国,也是家,因此,四连故国便成为了一种意义上更为广泛的思乡。甄柱景(委内瑞拉)童年在恩平农村度过,高中毕业因“文革”动乱,高考中断,转户籍回家务农,出国后,因环境限制,创业艰难,环境带来的变化也使诗人承受种种磨难,更要承受与中国文明不同的习俗礼仪文化所带来的难以忍受的折磨。他的作品《赠别》:“寡欲方知农夫好,清心犹觉野花香。应随明月还家国,俗事全抛美梦长。”这里“家国”实际上是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再如《乡愁》:“缘何惹得相思瘦,刻骨铭心却未休。铁户金窗关不住,精香宝麝逐还留。昼悬北海涛漫岸,夜梦南疆绿满丘。俯首寻查肝胆健,原来点点是乡愁。” 这首诗运用“先悬念,后解围”之手法者。诗中首句先提悬念:“瘦”,缘何“瘦”?原来是刻骨铭心的思绪。这种思绪,关不住,逐还留!想念北海南疆,都是故园景色。最后才以“点点是乡愁”来解围作结。意境深远,同样也是表达故国之思。
四、小结
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诗词中表现的原乡情结实际上一是根的怀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所以,社会尽管进步,科技尽管发达,不管去国多远,人的内心深处总会渴求着根的牵系,如对家乡美景的赞颂、祖国繁荣的歌颂、母亲的思念,这种恋恋不舍的不停的追求,就是因为觅本寻根原来就是人的本性。二是古典哲学思想的传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心,表现一种仁民爱物的精神,推崇“仁政”,认为当政者要对老百姓发挥仁心,要以民为本,以民为贵,要重民意,重民生。很多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移居国外也是历尽艰辛,甚至一些华人在一些国家受到压迫和不平等的待遇,但诗人们身为知识分子,为己为民不平,写了许多忧国忧民之作。三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呈现。从文化角度看,民俗风俗源远流长,是影响广泛的社会习尚,是人类精神生活、物质创造和行为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当代海外五邑籍诗人很多作品以传统节日为题材,如清明节、中秋节。有的还以华人的民俗、饮食、文化等为题材。
参考文献:
[1]傅道彬.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2]吴淑元.古代怀乡诗的情结与情操[J].求索,2007(12)
[3]王杰泓.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4] 陈一锋,潘炳灿,陈沛文.海外五邑诗彦诗词精品选[M].
[5]朱文斌.论海外华文诗歌与中国诗学传统的关系[J].华文文学,20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