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2017-03-25刘新蕾杨天琦
刘新蕾 杨天琦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者的重视,教育资源更加广阔,教学软件更加适应,教学课件更加精彩。可以说,电教媒体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快乐学习、创新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指出: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兴趣。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内容本身是一方面,怎么将课本上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与学生生活真实相联的动感内容,是增强教学内容兴趣的重要方法。电教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一切生冷的知识展示成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动画,将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像魔术般逼真地呈现出来。如《欢乐的泼水节》教学时,由于泼水节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的小学生了解不多,笔者首先用电教手段展现泼水節的热闹场景,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声响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傣族活动中。当问到:“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声情并茂是多媒体课件的真实写照,它将整个课堂带入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得以视听并举地多元学习,有效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脑更加活跃,学习效率得到优化。
丰富表象,活跃思维
小学时期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但理解力相对薄弱。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将文字内容以图画的形式表示出来是非常好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想象力是人们学习知识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表象是想象力的重要指标,表象越丰富,想象力就越强。将电脑媒体载入阅读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视域,跨越了时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在执教《秦兵马俑》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从整体上对秦兵马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与屏幕图像,说说兵马俑的规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兵马俑的宏大的,并体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制作工艺。如此,就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和体验到课文内容,接下来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多媒体展示,丰富了教学材料、教学课件,丰富了学生想象力赖以提升的表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铺路搭桥,突破难点
感性知识是小学教学的难点,缺少抽象思维的媒介,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相对贫乏,他们难以展开想象,激发思维。电教媒体就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媒介,以其形象的动画展示,使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艺术的熏陶,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在心灵上架起桥梁,达到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对难点的突破。如《二泉映月》一课的教授,对盲人阿炳的情感的体悟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怎样理解和学会欣赏《二泉映月》这一名曲难度也非常大。于是,在课堂上播放《二泉映月》时,笔者并不是单纯的放曲子,而是用画面展示了阿炳的生活经历,《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让学生对乐曲的创作来源、创作精神有所了解,自然也就更容易感悟曲子的情感。特别是学习课文第五段时,借助声图同步播放,使学生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使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也专注于阿炳用二胡倾吐情怀的画面之上。这样通过先观察画面,再阅读课文内容,使画面的形象成为学习抽象文字教材的感性支柱,创设出《二泉映月》独特的情感意境。在此情景下,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顺其自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所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情怀,融入进阿炳的生活,并同他同苦、同乐、共感。教学实践表明,电教媒体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展现情境,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促进理解,情感是朗读的关键。充满情感的朗读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电教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情境的营造和建设更为容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声像信息以及进行情感体验的想象空间,促成了学生的情感交流、心灵升华。
《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同时,将骨灰撒向大海的实况录像播放给学生观看。悲壮的历史场景、低沉的配乐,使学生沉浸在悲痛的情景中。邓小平同志高大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自觉进入情境,流淌感情。电教媒体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朗读,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媒介,缩短了学生的情感经历,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当前,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即便是相对偏远的农村小学,也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其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展示教学情景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搜集教学资料和名师课件,使自己的教学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第三实验小学;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