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下铁路”的寓意

2017-03-25金衡山

书城 2017年3期
关键词:黑奴莱纳考拉

金衡山

“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指的是十九世纪美国内战前的一条秘密“通道”,在一些废奴主义者—有白人也有黑人—的帮助下,成千上万的黑奴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从一所屋子到另一所屋子,通过这条秘密路线,挣脱了万恶的奴役制,走向美国的自由州或者是加拿大,获得解放。在美国历史上,这条开启于十九世纪早期,一直延续到内战前的一八六○年代的“地下铁路”成了废奴运动的一个重要战场。“地下铁路”并不在地下,它是一个比喻,寓指路线的“秘密”,从中也可感知在这条秘密通道上行动的惊心动魄,为了获得有尊严的生活,生命无时不处在危险之中。“地下铁路”也会出现在一些描述黑奴生活的通俗文学作品中,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最畅销的文学作品、之后成为美国文学经典之作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就有与“地下铁路”相关的故事叙述,主要人物之一的黑奴乔治·哈里斯和他的妻子、孩子从蓄奴州肯塔基逃出,一路上得到了一些废奴主义者的帮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加拿大。在小说中,哈里斯一家的北上之路与小说主人公汤姆被两次转卖的南下之路形成鲜明的对照,勾画出了一条黑奴生活的“地理轨迹”,现实之无情与残酷,黑奴制之黑暗与解放之必须,由此得到了充分展示。

《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一百六十年后,在一部描述几乎是同一时期黑奴生活的小说中,这条“地下铁路”又一次出现;不同的是,这一次,这条原本只是在地上的“铁路”,沉入到了地下,变成了一条真正在地下运行的“地下铁路”。这部《地下铁路》,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考拉的年轻黑人女奴逃出南方蓄奴州佐治亚,在一些同情黑奴悲惨命运的人的帮助下,四次通过地下铁路,最后走向解放的故事。在作者科尔森·怀特海德(Colson Whitehead)的笔下,这条地下铁路有点神秘,但却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存在。走进某个房子里,打开地上的一个盖子,你就可以进入一个坑道,黑漆漆的,随身带着的蜡烛点亮后,一丝亮光出现在四周,你的脚下是一个小小的站台,护卫逃跑黑奴的站台管理员告诉你,火车很快就会来到。果然,不一会儿,响起了铁轨的震动声,一辆火车从黑暗中驶出,在站台边停下,随着司机一声“上车”,黑奴爬上车厢,火车很快又驶进黑暗之中。逃跑者不知道去向何处,只知道被带向另一个站点,在那儿会有一个站点管理员迎接他们。怀特海德似乎是用一种魔幻的手法把这条铁路嵌入了现实之中,但是,与此同时,魔幻的色彩并不浓厚,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切;作者对于铁路的描述,用笔并不很多,甚至有点虚化,但又是那么实在,让读者感到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作者在描述方法上有多么巧妙,而是因为“地下铁路”只是作者笔下写实表现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真实存在”是对广阔天地间黑奴悲惨遭遇的实在描写。相比于此,“地下铁路”的存在便是一种逻辑上的自然,对黑奴的同情与对黑奴制的愤怒,无论是在作者层面还是从读者角度而言,都把这样一种魔幻式的“地下铁路”看成了真实的存在,是对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种种不堪回首情景的寓言式的声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描写手段,“地下铁路”被赋予了多个层面的寓意,既指向一条逃脱之路,也指向跳脱背后的历史与现实,更指向小说主人公,年轻女黑奴考拉的觉醒之路。

“地下铁路”穿越的是黑奴制残酷的历史,岂止“残酷”,简直就是惨无人道,“真正的毫无人性”。《汤姆叔叔的小屋》面对的是现实,《地下铁路》面对的是历史,这两部不同年代写的主题相同的小说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如何直面黑奴制。与斯托夫人充满情感的直白描述不同,怀特海德的笔触更倾向直白中的客观,着眼于看似无动于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貌似客观的背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触目惊心的血淋淋,直指人性的泯灭。

故事的主人公考拉是南方佐治亚州一家农场的黑奴。故事伊始,作者追溯到了考拉外祖母的被奴役史,从非洲大陆被奴隶贩子绑架贩卖给欧洲人后被运送到英国,再从那儿被运到美国再度转手贩卖。最后被卖到佐治亚州时,这位名叫阿佳里的非洲女孩已经不记得被转卖过多少次了。怀特海德的描述似在讲述一段往事,如同历史的记载。但即便在这种很是克制的叙述中,透过文字,读者感受到的黑奴经历的非人生活依然是那么触目惊心,如同《纽约时报》一位评论者所言:“他(怀特海德)睁大了眼睛,而我们这些人则会把眼光挪开。” 在述及有一次被另一个奴隶主看中时,怀特海德这样写道:“这个黑奴贩子造访这家烟草种植园是为了找一些到了生育年龄的黑奴,他特别关注他们的牙齿,还有和顺的性格。她(阿佳里)现在是一个女人了。她就跟着走了。”黑奴的命运同牲口一样,在奴隶主的眼中,“人性”与黑奴没有任何关系。如此这样的“睁大眼睛”的描述随着故事的进展,被怀特海德一次又一次拿出来“展览”,以至读者的眼光再也无处可挪。阿佳里嫁了三个丈夫,有的死,有的被轉卖,五个孩子中活过十岁的只有一个。考拉的母亲算是一个幸运儿,侥幸存活了下来,但后来无法忍受被毒打、强奸的生活,走上了逃跑之路。逃跑对于黑奴而言要付出难以承载的代价,白人奴隶主为了阻止黑奴的逃跑常常会使出最暴虐的手段,恐吓任何有这样想法的黑奴。小说描述的一个细节让读者的眼睛如同作者一样“睁大”:

他们集中到了前面的草坪上。兰代尔种植园的来客们小口抿着味道很足的朗姆酒,这时,大个子安通尼的身体被浇上了油,点着后烧炙起来。围观的人听不见他的喊叫声,因为他的生殖器被割掉了,塞在他的嘴巴里并用针线与他的嘴缝在了一起。堆放的木料发出了黑烟,烧成了炭,那个已经不成模样的人在火光里扭动着,似乎还活着。

围观的人既有种植园主邀请来的各路远方客人,也有此前还在地里劳作这时被赶来目睹的其他黑奴。于白人奴隶主兰代尔而言,这是一份大餐,一方面是在客人面前炫耀他的实力,另一方面是让其他黑奴知道逃跑的代价。人性的泯灭在逃跑者安通尼被烧焦的身体上走向了极致。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年轻女黑奴考拉依旧走上了这条道路,理由很简单,与其被白人奴隶主毒打而死,不如拼死一搏找到一条活路。

考拉的出逃之路也是“地下铁路”显示身手的场合,从这个角度而言,怀特海德在小说中的情节安排很有点通俗味道,这条神秘的铁路似乎会给考拉的逃跑之路带来一些曲折甚至有趣的经历,似乎光明很快就会在铁路的另一头显现,“铁轨好像是朝南,朝北,不知道是从哪儿开始的,通向奇迹般的另一头”。确实如此,当考拉第一次坐上这辆地下火车时,确乎冥冥中有这种感觉。但是,怀特海德给考拉安排的绝不是那样的顺畅之旅,恰恰相反,即便是有“地下铁路”的帮助,考拉的出逃之路注定还是要遭遇一次又一次更强烈的生死风暴,正是通过描述考拉随后要遇到的死里逃生的旅途之险,怀特海德牢牢锚定了黑奴制的黑暗现实,在貌似惊险的情节设置中,在克制、客观的叙述声音之下,残酷的现实把黑奴制的本质如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次乘坐“地下铁路”,把考拉带到三个不同的地域,经历了三种不同的遭遇,其中有迎来自由的感受,有躲避死亡、变成“隐身人”的遭遇,更有乐享黑人梦想中的自在生活的经历,但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希望升起之后毁灭的来临。这种光明、希望与毁灭和死亡如影相随的情节安排,一方面满足了小说叙述情节的通俗性要求,所谓起伏有致,另一方面也从各个侧面把描述的笔触深入到了黑奴制的核心,由此也让小说更有了批判的意味。

“地下铁路”先是把考拉送到南卡罗莱纳,在那儿,她似乎闻到了自由的气息,仿佛一夜间生活变样了;她开始语言学习,被分配到白人家里做保姆,到黑人历史博物馆做活“标本”,她的行动也可以自由自在。 更让她和其他一些逃到这里的黑人感到温暖的是,医院里还开设了专门针对黑人的研究,给他们做梅毒检查这样的体检。但很快考拉在这种看似人道的行为中嗅出了致命的危险,白人医生的行为原来都是朝着一个隐蔽的目标:给黑人做绝育手术,以控制黑人人口的增长,这样白人也就可以免除在人口上被黑人超越的危险;除此之外,认为黑人的身体中存有“性攻击”(sexual aggression)和“动物冲动”(jungle urge)基因,白人需要采取行动消除这些基因,这也成为了这种医学行为背后的动机。小说中描述说,南卡罗莱纳建起很多这样的医院,很多白人医生云集这里,显然这已成为他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基地。像考拉和她的同伴这样的小人物自然无法阻止这种行为,但看到了这些现象也让考拉意识到了作为一个种族的黑人的悲哀:“他们晚上上床时相信他们在这里已经逃脱了白人的控制,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了。但是这些女人们仍旧被赶到一起,被驯化。从前她们完全是商品,现在则成为了牲口。”这也可以视为考拉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历史并不一致,怀特海德通过这个情节要表明的是白人对黑人的害怕和恐惧,而这种害怕和恐惧情绪在历史上确是存在的。斯托夫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中也通过人物之口议论过类似的现象,书中的善良白人圣克莱尔在与其种族主义者弟弟辩论种族主义的危险时,提及如果不给混血黑人权利,总有一天他们会意识到这是他们应得的,最后会揭竿而起,推翻白人的统治。尽管说的不是同样的事情,但在逻辑上是一样的,即白人对黑人的害怕,害怕“我们在做梦时,他们就会杀了我们”。怀特海德的描述,如其自己所言,通过虚构的手法,还原了历史中白人种族主义者的行为动机,小说的具体情节会有点极端,但是作为对种族主义祸害的整体思索,小说并不需要和历史细节完全一致,怀特海德的用意更在于指明,即便是在当下,对于如何面对曾经有过的种族主义,在美国并不是一件已经过去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考拉此后在北卡罗莱纳的遭遇,作者虽然依旧笔触倾向极端,但同样也赋予了颇有深度的既联系历史也面对当下的思考,让读者体会到了种族主义导致的更大的、更有危害性的问题。

逃出南卡罗莱纳来到北卡罗莱纳的考拉见到的是一个执行种族灭绝的白人统治的州,用小说叙述者的话说,“在北卡罗莱纳,黑人种族不存在,除了在绳索的一端”。所谓“绳索的一端”并不是比喻,而是现实,所有被抓住的黑人都要被吊死。考拉从地下铁路出来,在秘密前往她的护卫者家的路上已经看到了骇人的一幕:路边的树上成排挂着被吊死的人,这条路被称为“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吊死的人中也包括帮助黑人的白人。种族灭绝更是导致了歇斯底里行为,在一些白人家庭内部,妻子揭发丈夫收容黑人,女儿揭发父母收容黑人,导致对方被吊死的现象屡屡发生。考拉不可能出现在街上,只能躲藏在白人护卫者家的阁楼里,成了“隐身人”。而那个白人之所以要帮助她,只是因为其父亲曾是地下铁路的看道人,他不能让这个秘密通过考拉让别人知晓,否则一旦考拉被抓,祸害就要殃及自己。考拉在阁楼里躲藏了数月之久,像一只耗子一样,每天只能从阁楼的小窗子里看外面的世界,看到的则常常是白人聚在一起喊口号,誓死消灭黑人的情景。显然,正如有些读者所看到的那样,怀特海德在这里集中展现了历史上的一些种族灭绝的事件,从古代罗马用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方法来对付起义的奴隶,到二十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屠杀,这些不同时代人类曾经有过的种族灭绝事件在怀特海德的笔下转化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北卡罗莱纳一个小镇上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日常行为,其可怕之处更在于,这样的行为实际上远远超出了白人对黑人的残忍压迫和剥削这种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变成了人性最黑暗、最扭曲的表征,也是最无力挣脱的一种悖论。考拉对此有所体悟,怀特海德用考拉与帮助她的那对白人夫妇的一次对话,表述了这种人人皆为“奴隶”的悖论:

与前次一样,马丁为其妻子的行为表示抱歉。“你要理解,她怕得要死。我们受着命运的摆布。”

“你们也感到像奴隶一样?”考拉问道。

易西尔并没有选择这种生活,马丁说道。

“那你是命中注定?就像奴隶一样?”

那天晚上,他们的对话就这样结束了。

丈夫马丁向考拉解释妻子的行为,是因为需要考拉忍受这一切,与他们一起保守秘密。他不能解释的是考拉的直觉:他自己也是一个奴隶,一个被种族主义极端主义者们绑架的奴隶。恐怖无处不在,像雾霾一样笼罩一切。考拉在北卡羅莱纳数月之久的躲藏最终还是被种族主义者们发现了,告发她与保护她的白人夫妇的是这一家的一个白人小保姆;考拉被一直在追捕她的白人捕手带走,而那对白人夫妇则走上了“自由之路”—被吊死在路边的树上。

从南卡罗莱纳到北卡罗莱纳,怀特海德给考拉的逃跑之路设计了起伏相间的道路,她先是在南卡罗莱纳初次尝到了自由的味道,但很快遭遇被“阉割”的危险,逃出魔爪之后,在北卡罗莱纳又陷入了噩梦般的境遇。之后,被白人捕手抓到后带回佐治亚州,幸运的是,途中经过田纳西州时,被几个自由民黑人救出,之后再次乘坐“地下铁路”来到了印第安纳州。在这里,考拉又一次呼吸到了自由的气息,在一个由黑人自己开拓的农场里学习文化,与其他黑人姐妹一起和睦生活,甚至还与救她的黑人男青年发展起了恋爱关系,这一切都让她感到仿佛自由终于来到;怀特海德显然把黑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投射到了这个“黑人社区”上,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也成为了一些黑人废奴主义者辩论的场所,其中有一些温和主义者,主张“渐进变化”(gradual progress),创设更多的黑人能够自在生活的“黑人社区”;但也有非常激进的声音,认为这种“黑人社区”只是一个幻想,如同“美国也是一个幻想,一个最大的幻想”,不用期望美国能够为他们做什么,“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正义存在的话,这个国家就不应该存在,因为它就是建立在谋杀、欺盗、凶残之上”。显然,怀特海德再次采用了糅合的叙事方式,把历史上各种针对黑人命运的争论意见置放到了一起,我们在这里可以听到十九世纪末著名黑人社会活动家布克·T. 华盛顿的声音,呼吁黑人勤勉工作,争取与白人合作,获得更多机会;也可以听到此后不久另一个黑人思想家杜波依斯反对华盛顿的意见,主张黑人要有更多的自我意识,直面白人的压迫。同样的争执声音也表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两位著名的黑人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身上,前者号召韧性斗争,与白人一起争取美国梦的实现;后者强调黑人自己立国,黑白分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于黑人独立意识的不同声音也回响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小说中的黑人青年哈里斯对白人的压迫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情绪,不仅在行动上持枪与白人捕手面对面战斗,在思想上也坚决要求脱离白人的美国,斯托夫人在小说结尾安排哈里斯去了非洲;而小说的主要人物汤姆在斯托夫人的笔下则成为了隐忍、忍耐的化身,用宗教道德的高尚为奴隶制的最后解决提供一条出路,这或许也可以看成是对“渐进变化”的诉求。这些历史与文学中的声音与形象被怀特海德杂糅在一起,让历史上黑人关于自己命运的话语有了表述的平台,这本身也非常契合小说中这个有关“黑人社区”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些许乌托邦景象的意味。但与此同时,怀特海德并没有忘记现实的残酷,乌托邦的存在只是暂时的,很快死亡的阴影降临到了“黑人社区”,白人种族主义者袭击了充满政治热情的黑人议论会的现场,一些黑人主要人物全部被屠杀。怀特海德从日后叙述的角度,让一些幸存者回忆了这次血腥的事件,这些人中包括考拉。她逃脱了白人的子弹,但还是再次落入了白人捕手的魔爪。但是,如同上一次一样,怀特海德还是让考拉挣脱了锁链,不同的是,上一次是靠了别人的救助,这一次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考拉利用白人捕手对“地下铁路”的好奇心,在带他进入铁路坑道时与他拼死搏斗,对方跌入地坑,重伤而死,考拉则自己沿着铁路前行,最终在另一个洞口走出“地下铁路”。

“重见天日”的考拉并不知道自己到了哪儿,怀特海德也没有明确说明地理位置,但可以确定的是,考拉又一次逃脱了,前方或许还会有危险潜伏,但她似乎并不害怕,經历了所有这一切的考拉现在可以对别人说:“我逃出来了。”小说结尾时,考拉坐上了一位黑人老人的马车,他们要走向加利福尼亚。怀特海德并没有向读者确认,考拉一定会走向解放的终点;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再次走向前方的考拉相比于从佐治亚州逃出来时的她,自我意识肯定是增加了很多,黑人的解放除了“地下铁路”的帮助之外,自己的命运也要靠自己来掌握。这应是这部小说中“地下铁路”的寓意之一。

怀特海德自述,小说来源于他孩子时期的想象,要是“铁路”真的是在地下,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很多年前孩子般的想象孵化出了这部虚实相间的《地下铁路》,“虚”的是文学的想象,“实”的是对待历史的态度。作者在采访中坦言,他同意黑奴制留下的伤痕很难消退这个看法,更重要的是,小说中考拉和她的同伴们遭遇的命运很多时候也会在现在的美国产生“回响”,这是他希望小说要让大家引起思考的地方。

《地下铁路》在二○一六年荣膺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称号,名至实归。

猜你喜欢

黑奴莱纳考拉
回头一笑
孤单的小考拉(上)
孤单的小考拉(下)
树懒和考拉谁更懒?
Top Dog in Peaunts世界上最酷的小狗史努比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稻草人”
尤金·克莱纳 被遗忘的硅谷鼻祖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