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
2017-03-25
庄子《逍遥游》有言:“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是说近郊游和长途跋涉的粮食准备周期的区别,也揭示要达万里长征的远大目标,必须先做好丰厚的储备。文化事业亦是如此,若无“三月聚粮”的厚积,何来翻山越岭以“适千里”的薄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文艺的繁荣恰似枝繁叶茂的大树,创作与批评则如大树之根,唯有根深滋养,大树方能茁壮成长。文化的发展亦是百川汇海,才能蔚然壮观。成长与汇流过程中,难免有枝蔓杂生,污浊泛起,所以更需要我们审慎思考,勇于针砭、批评,以正本清源,存善除恶。
批评为何?正如本期“上海论坛”所言,“艺术自由之精神”是为“重建文化良知”,“是为打破规则”,两者遥相呼应。无论是一场展览、一次论坛,还是一场演出、一幕电影,都不应仅仅是一个个活动,它更应该成为一枚枚“攻玉之石”,由此启引更多的想法、更多的灵感以及更重要的——更多的行动与实践。也应重拾不惧怕目标远大的勇气,是为适千里也。
当前,我国文艺事业的土壤肥沃,文艺之树正在茁壮成长。这成长的能量既是源自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脉积蓄,亦是一代又一代有志者与前驱者的薪火相继。若对这一文化传承的人类精神怀有敬畏之心,那么在当下我们亦当不负于前人与时代的馈赠与希冀,拿出我们的担当、责任与行动。毕竟,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那些文艺创作中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问题如杂生之枝蔓,而文艺评论也存在“缺席”“缺位”的现象,因此文艺批评的价值引领的任务更显艰巨迫切,辨善恶、鉴美丑、促繁荣的作用更须加强。
我们需要百家之言,更需要智慧之语、真挚之言,《上海艺术评论》正是希冀提供这样的一个思想平台。对经典丰碑之作的批评,不应以艰难而步阻,亦不应为免质疑而自弃;正如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话语,在热衷追逐效率与效益的诸多泡沫之下,我們是否应适当慢下脚步,三省吾身?
《上海艺术评论》所推出的一个个话题,它们恰似“三月聚粮”的“粮食袋”——无论是“去往从来”的雕塑系列展与论坛,还是转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平台的“大世界”、抑或是依赖新技术而“热闹”的诸如VR、4D电影、新媒体戏剧新型艺术形式,都不仅仅止于一页一章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为“千里之行”的目标——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建构,为着人类自古以来的“通天塔”理想——通天彻地的理想作充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