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
2017-03-24李韵迪
◎李韵迪
中国新一代
◎李韵迪
“不自由,毋宁死”。当弗吉尼亚州长在一七七五年发出这样的宣言时,他完全不会想到这对全世界的影响。今天,中国的新一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的成果,但他们并不满足于萧规曹随。渴望自由、改变和突破,这是他们的特征。同时,冷漠、利己随时随地刷屏,这也是他们——中国新一代,像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一样,复杂、多变,让人捉摸不透。
二〇一三年湖北省的文理科高考状元贺维艺、李卓雅,他们和同班同学创造了一个高考奇迹。高三(23)班,全班六十一人全部通过一本线,二十二人考上清华北大,包揽全省理科一二名。这是属于他们的成功,同时也让这所高中变得炙手可热。第二年的录取分数线是五百八十分,比同类型的高中高了近二十分(我们中考满分是六百五十分)这就是高考的奇妙之处了。就像古代的科举,“一举成名天下闻”,两个状元在学校里像明星一样,被大家追捧。我还记得当时的同桌还跑去向贺维艺要签名。在这里,我无意讨论高考制度的是与非,他们作为新一代,受到大家的追捧,成为大家的榜样。高中时,我们依然渴望像他们一样,这就是我们,一边想要自由,一方面又渴望在现有的制度中取得成功。
在这个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中,多元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固有的道德体系。中国的新一代在漩涡中艰难地定位人生。大多数人,走一步看一步,不断地寻找。而有些人在一时的成功后,却在更大的漩涡中迷失了方向。二〇〇五年的湖北省理科状元朱师达,以七百零一分的成绩考入北大元培班(类似我们的云亭班),数学满分。在四中,他是学弟学妹的男神。虽说曾经风光无限,但那也只是过去式了。可近几年,这个昔日的状元又在我们那火了一把。很多人传言,他在大学沉迷于dota,GPA太低,而被处分;也有人说,他受不了打击,得了抑郁症,他的父母也因此辞去了厂里的工作,去外地打工。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结果,曾经的天之骄子沦为学渣。这令人惋惜,但是,为什么一个十年前的状元还会被人拿出来说三道四。因为我们把他神化了,认为他应该永远优秀。可客观而言,他也只是个普通人,除了高考英雄的头衔外也无其他殊荣:大学期间没有收入核心期刊的论文,没有权威认可的校市国家级荣誉,没有耀眼的学分成绩。揪着一个所谓的状元做文章,也只是一种浮躁社会心态的反应。在这场风波中,唯一被忽视的就是朱师达本人的感受。我在贴吧里看到这样一个帖子:我觉得各位没必要幸灾乐祸,他个人作为学校的招生砝码,被吹捧上天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迫于竞争压力下学校的无奈之举。但他却要背负常人没有的压力与期待,这在某种程度对他的发展极其不利。大家要对人多包容。他人得意莫红眼,他人失意莫恶言。平常心态、踏踏实实是面对人生马拉松的最好选择。
中国新一代,他们拥有父辈们不曾有过的优越的物质条件,无数成功的机遇。但同时,他们也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和困境。中国新一代被赋予了太多的希望,他们中的佼佼者,被太多人当成谈资。在追求自由和改变的道路上,中国的新一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