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保护历史文化 彰显城市魅力
2017-03-24杨学文周元柏
■ 杨学文 周元柏
张掖市:保护历史文化 彰显城市魅力
■ 杨学文 周元柏
张掖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特色鲜明。需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中采取有效举措,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才能使城市永远焕发独特魅力和时代光彩。
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张掖既是一座座落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城市,又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东西文化、南北民族在此交融荟萃。历史化积淀和生态文明紧相融合,使张掖具有塞上江南、边关重镇、丝路名城的特征和汉文化西传、商路经济都会的属性,构筑了张掖城市的特色和亮点,奠定了打造旅游胜地绝佳条件。
几年来,张掖市坚持“历史为根,文化为魂,西部风貌,张掖特色”的原则,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编制并报批了《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张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报甘肃省政府明确并公布了文庙巷、西来寺巷和西街—劳动南街三个历史文化街。组织实施了文庙巷、西来寺巷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实施了“清雅甘州”既有建筑风貌色彩改建工程,完成了大佛寺、山西会馆、高总兵府、明粮仓、马蹄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整体上协调统一了城市风貌景观,传承了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在城市建设中,融入自然生态景观,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城市的目标,着力构建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滨河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沙漠体育公园、国家湿地公园5个新型功能区集成的“1+5”生态城市框架,较好传承了“半城芦苇半城塔”“三面杨树一面湖”整体风貌,使新老城区和谐共生,古韵新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特色优势,顺应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科学规划旅游业,促进城市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力完善城市和旅游景区基础及游客接待设施,着力打造了张掖旅游业“中国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地貌景观大观园、西路军魂传承地”五大靓丽名片,夯实了宜居宜游的基础,彰显了“塞上江南、丝路名城”的独特魅力。
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主要问题是:历史文化名城意识不强,荣耀感不强;保护规划滞后,没有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城市设计工作;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挖掘研究不深入,城市风貌特色传承不精准;工作协同机制不健全,保护工作同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融合度不高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客观总结工作实践,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研究解决。
二、保护的基本想法、重点和目标
(一)名城保护重在意识
唤醒名城意识,增强名城荣耀感,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名城资源,在保护下开发利用名城价值,做到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相结合,夯实宜居宜游的基础,重焕名城活力,扩大名城效应,将历史名城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发展生态经济、壮大旅游产业的强大引擎。
(二)历史文化首在保护
根据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属性,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保护的重点是古城整体风貌,大佛寺、黑水国等古建筑古遗址,三个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自然生态环境,唯有如此,城市才是独特的、有个性的和充满生机活力的。
(三)历史文化贵在传承
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特色融入城市修补、有机更新和扩建发展之中,做好保护历史名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和保护历史名城促进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两篇大文章,打造戈壁绿洲生态城、河西走廊文化城、塞上江南宜居城这是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标和追求。
三、今后工作的措施建议
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今后应狠抓三个环节、强化四个支撑、做好五个结合,构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狠抓三个环节
一是抓好规划编制环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和方法,对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构成要素、资源价值进行详尽调查、科学评判,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修编完善,编制市域范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详细规划、古民居保护规划、单体古建筑保护规划、张掖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并按程序报批各项规划,落实规划要求,对实施的每一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开展城市设计,形成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传承。在规划制定和城市更新中建议将老城区长寿街以西、劳动街以东地段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展示传统的历史文化风貌;将一环路以内地段划为建设控制地带,限建高楼大厦;将二环路以内地段划为历史文化名城环境协调区;将滨河新区、国家湿地公园划为自然环境风貌控制区。明确各区的保护框架、主题和重点,保护分级范围,保护方式,建筑造型、体量、色彩、材质、高度,开发建设容量、环境指标,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城乡规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禁超限超高、见缝插针建设等破坏名城风貌的行为,科学有序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二是抓好项目审批环节。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管理,切实规范古建筑的修缮审批工作,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必须保证其整体风貌的完整性,修旧如故。对涉及古建筑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会商文物部门意见,组织专家论证把关,慎重决策,凡是不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的项目不予通过规划审批。
三是抓好监督管理环节。加强监督管理,明确规划、文物、建设等政府部门和古建筑产权人、使用人及管理人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其保护意识,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举报奖励制度,建立政府部门、产权单位、使用人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名城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推动名城保护工作。
(二)强化四个支撑
一是组织支撑。建议成立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明确各成员单位在名城保护方面的职责和责任,在张掖市文广新局内设名城保护办公室,配备专人负责名城保护执法、检查工作,凡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建设项目,未经名城保护办公室审核,不予批准建设。
二是技术支撑。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开展名城保护专项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转化研究成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制度支撑。细化国家法规,制定出台《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和《张掖市古建筑、历史街区房屋修缮规划审批管理办法》及其技术规定,依法行政,依规加强名城保护工作。
四是资金支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资金需用量大,要建立政府专项投入,整合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双修”等方面的项目争取投资,市场化运作融资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投融资机制,解决名城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做好五个结合
一是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转化保护成果,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挖掘大佛寺、总兵府、黑水国遗址等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价值潜力,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设计为大佛寺佛教文化景区、黑水国遗址公园、张掖老街等旅游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规划建设成特色旅游景区,形成独具张掖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使名城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二是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相结合。城市是历史文化和各种功能的载体,根据城市现代生活和特色塑造的需求,系统性地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老城区按规划适时配套提升供热、供气、排水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彻底治理黑臭水体,垃圾围城问题,拆除违建,整治建筑立面造型,规划建设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街区、广场,传承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提升城市形象品位。
三是同新区开发相结合。滨河新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延续和完善,通过新区开发,疏解老城区人口、建筑密度和城市功能,为强化老城区历史文化展示和商贸旅游功能提供空间支撑,促进名城保护。
四是同城市棚户区改造、民生改善相结合。现存古民居院落较多的西街甘州区法院南侧地段、文庙巷东侧地段均为平房区,房屋陈旧、设施简陋、居住环境差,居民大多为低收入群体,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迫切。将上述两块地段规划为张掖城古民居保护区,同城市危旧平房改造相结合,将居住在上述地块的居民整体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由甘州区政府和市文物部门、房管部门分别编制古民居整理保护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并争取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政策和项目,将居民整体异地安置,提高其居住水平,置换土地、房屋集中整理保护古民居,配套供热、供气、排污、公厕等设施,发展古民居旅游项目,促进老城改造与更新。
五是同园林绿化生态保护相结合。张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塞上江南”特色的构成要件,顺应自然,强化园林绿化,提高绿化水准,疏浚保护水系,完善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设施,再现“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历史美景。
(作者杨学文系张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周元柏系张掖市工程咨询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