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寨县大畈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7-03-24夏业鲍
夏业鲍
关于金寨县大畈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夏业鲍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36)
茶产业作为大畈特色优势支柱性经济产业,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分析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突出生态特色与品质优势,提出大畈茶产业发展基本思路,走出一条带领茶农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
大畈;茶产业;发展;思考
1 基本概况
大畈村位于双河镇东北部,与桃岭乡和全军乡交界,210省道穿村而过,距县城20公里,距双河镇11公里,境内有风景秀丽的悬剑山和黄眉尖、鸡冠石等名山。平均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是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生态村,是脱贫攻坚重点贫困村。全村总面积20km2,其中山场720.36hm2,耕地53.4hm2,茶园200.1hm2,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1.1丰富优质的资源
金寨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之一,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和主产地,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金寨翠眉为六安五大名茶之一。大畈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风景秀丽的悬剑山、黄皮尖、鸡关石等风景点,特别是黄龙真人潜心修炼的麻姑洞,给悬剑山带来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全村平均海拔在600m以上,山清水秀,天然氧吧,凉爽怡人,环境优美,是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的优选之地。
1.2生态特色的农业
依据村特色而优势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先后建立了大畈村高山有机香稻、悬剑山有机茶等基地,年生产有机干茶10万斤左右,有机稻10万斤。养殖业方面有高山散养土鸡基地,年生产土鸡2万只,土黒猪年存栏数3万多头,养山羊专业户5户年存栏数2万头,逐渐形成有机生态自然区域村,正积极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宜居”为一体的山水特色村。
2 茶产业现状
全村现有茶园面积200.1hm2,2016年修整茶园53.4hm2,茶园均在海拔500~700m之间。茶园基本为40年前栽种的地方茶树品种,近几年茶园基本上无专人管理、修剪,基本上处于野生状态。茶产品主要是翠芽、毛峰、瓜片和炒青等,产品品质不均、类别单一、价格不高。消费区域为本地、省外有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的城市。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下层大众型群体。村茶叶年产值在200万元。
3 优势与特色
3.1区位优势
该区域位于安徽西部的金寨(六安茶谷)梅山水库边,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茶园位于平均海拔500m的大山深处,自然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优越,周围无任何污染源,气温湿度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可生产出高香、高品质的茶叶,是生产无公害茶、有机茶的理想之地。
3.2资源优势
该区域拥有优质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农特产品资源。拥有丰富茶树种质资源,茶树品种良种,抗寒能力强,萌芽早,品质优等特性,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同时,具有开发茶文化休闲旅游资源的潜力,能很好的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体验休闲旅游。
3.3品质特色
该区域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并拥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生产实践经验,所产出的茶叶(金寨翠眉、金龙玉珠、剑山翠芽、悬剑山野茶等)品质优良;同时,对发展茶产业认同度较高,有利于茶产业发展。茶产业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加强技术合作与指导,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初步构建,为脱贫致富提供了支柱产业。
4 存在的问题
4.1茶园老化良种率低
目前村里所属茶园大都是上世纪中期栽种的当地品种,茶园间作套种较多,茶树绿叶层薄,与树木交叉生长,断行缺株现象较重,杂草并生,可采鲜叶量低于县平均水平。
4.2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茶园机采机剪率极低,茶叶生产和大部分名优茶采摘靠手工完成,人力成本高。现有2家茶叶合作社,加工设备陈旧,生产卫生环境差,产品附加值低,制约了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3茶叶品牌创建力度不够
目前茶叶合作社有注册商标1个(剑山翠芽)和合作联社注册商标1个(黄眉尖)。茶叶公用品牌为未注册的悬剑山野茶,合作社品牌市场开拓与促销力度不够,缺少专业营销管理人员,缺品牌创建规划,宣传投入少,推介力度不大。
4.4茶叶企业带动力不强
缺乏茶产业龙头企业,茶叶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不显现,茶企业本身综合实力不强,带动示范与辐射作用不强。现有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组织松散,还停留在家庭式作坊。
4.5茶叶交易渠道不畅
茶叶生产要发展,必须有畅通的产品流通渠道。茶农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运到外地市场进行交易,增加了成本,浪费了时间,也无法根据市场要求和价格变化来进行生产,从而造成产销脱节、流通无序。
4.6茶产业人才缺乏
缺乏茶叶专业大专及以上毕业的人才,而评茶师、营销师空缺,没有茶叶生产发展长远规划,缺乏企业产品标准,很难保证生产的茶产品品质,也制约着茶产业向高层次发展的空间。
4.7茶文化挖掘与弘扬不够
凝练与宣传不够,茶文化与茶产业的融合脱节,难以用文化的力量助推产业的发展。茶企业的文化建设几乎空白,用文化提升企业知名度、树立茶叶品牌的意识薄弱。
5 建议与对策
5.1制定茶产业发展计划
依据省市县茶产业发展规划,根据村茶产业生产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针对茶产业的“惠民性、生态性、经济性、文化性、修身养生性”特点,做好“一片叶子”经济文章,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生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走“政策扶茶、质量立茶、品牌强茶、文化兴茶”的发展之路,建设“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经营产业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现代茶产业。
5.2茶园升级改造计划
落实茶产业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实施“茶园升级改造计划”。实施茶园移植补园、改植换种、修剪、追施肥料、深翻改土等技术措施,达到改树、改土、改园、改管的综合改造效果,打造优质茶园建设和茶树种植标准化。新开辟新的茶园,建设66.7hm2茶叶核心区,辐射周边茶园100.1hm2,积极申报有机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
5.3传统制茶技术提升计划
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的对接与合作,构建大畈村茶产业专家结对子体系,成立专家工作室。主动对接和实施金寨茶产业振兴计划,积极吸收和借鉴区域传统优势茶叶(六安瓜片、金寨翠眉、野茶、炒青等)加工技术,大力改造现有茶叶加工技术,适度开发和引进茶叶新产品(龙井茶、金寨红、黄大茶、桂花瓜片茶等)加工技术。用2~3年时间,升级改造茶叶加工技术2~3项,
5.4茶产业合作社重组计划
加强与区域茶叶企业合作,优化茶产业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质量结构和系列产品等级,明确茶产业发展方向,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施茶产业专业合作社重组计划。按照“品质与系列、特色与优势”“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发展原则,稳步提升专业合作社技术水平和构建茶产品系列层次,积极打造1~2个精品茶产品、组建2~3个有实力专业合作社、培养3~5名技术过硬制茶人才、培育5~7个战略合作市场群体,实现茶园稳定增收、茶叶品质大幅度提高、人员技术水平稳步提高、茶叶效益跨越式发展。
5.5茶品牌塑造提升计划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和积极争创知名品牌,确立村茶产业公用品牌——黄眉尖,支持合作社自我品牌(剑山翠芽、悬剑山野茶等)。支持申报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结合乡村旅游,举办每年一度开茶节与采茶体验活动。积极组织企业赴各地参展、评优活动等,注重茶叶公用品牌和自我品牌的打造,加强品牌的管理,制定茶产品的生产准入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公用商标使用规范,形成了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市场营销等“六统一”的管理标准。
5.6茶产业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实施茶产业技术“老带新”、人员“传帮带”,积极培养茶产业后备人才。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借助“一村一名大学生”、成人教育、“短期技术培训计划”、专家讲座与技术指导等形式,“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积极培养茶产业技术人才。着力在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市场营销与品质管理、茶文化与茶艺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培养1~2名人才。
5.7茶产业软实力提升计划
深入挖掘整理大畈种茶、制茶、饮茶等茶文化历史,收集、整理茶业产销与文化发展的资料,提升茶文化内涵,展示茶文化品味,打响茶文化品牌,做好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文章,进一步提升茶产业软实力。搭建茶文化研究与交流平台,编辑整理茶文化相关资料。做好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结合文章,打造茶主题、茶文化农家乐,积极开展茶文化节、乡村旅游节、茶园观光品茗等各类茶文化活动,将茶园建设成乡村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乡村特色旅游产品,推动茶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互动发展局面。
(责任编辑:蒋文倩)
2017-8-09
K250.6
A
1006-5768(2017)03-1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