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错的时空追忆
——浅析《天堂电影院》的艺术特色
2017-03-24郭博
◎郭博
光影交错的时空追忆
——浅析《天堂电影院》的艺术特色
◎郭博
三十年,意味着什么?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些都仅仅是符号学中的所指,然而在《天堂电影院》中,“三十”对于主人公多多来说已经超过了“能指”的范围,达到了“所指”的境界了——“三十”,是一个人人生的转折点,是一个时代的分界线。在三十岁之前,多多与电影融合,与爱情牵手,与梦想接轨。而在第三十年,他带着对“天堂”的忧伤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了原来给他快乐的地方,离开了养育他三十年的母亲,离开了他深爱的艾莲娜,当然也离开了他人生的引导者——艾菲多。这第三十年是旧天堂电影院时代的结束,是新天堂电影院时代的开始。
人物关系 疯子 色调
一、“疯子”形象结构影片主题
众所周知,人物关系是一部影片最核心的元素之一。在《天堂电影院》中,人物关系及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刻画是使其成为经典的核心。“疯子”——影片中的疯子只出现过五次,而且出现的时间都可以以秒计算。尽管只是这短短的五次,却意味深远。“疯子”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中一群人的缩影,他始终扮演着社会最底层的角色。第一次出现是在电影第25分48秒,那天晚上小多多背着母亲看电影结束后,人们都从电影院陆陆续续走出来,疯子突然出现在画面的最前面大喊:“我的反应很快吧,广场是我的……”影院被炸毁时,追忆过去的人在悲伤,只有“疯子”提着垃圾袋从镜头前面穿过,经典之处就在于符合黄金分割线式的构图,这样拍摄凸显了当时疯子压抑的内心活动,整个人偏右一点说明“疯子”的人物命运悲惨到无人理会的地步,从而烘托主题——那些人的记忆正如疯子的命运一般渐渐消散。第二次出现在第36分33秒,疯子的肆意拍打和喊叫都让所有工作的人讨厌反感,最终镜头向右面跑去……刚开始他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镜头很快又向后景跑去。导演这一安排旨在说明“疯子”处在社会的最边缘,他的地位注定要沦落为最底层。导演的精心安排是为下面多次出现疯子却被赶跑做了强有力的铺垫,当天堂电影院被炸平要修成停车场时,疯子拿着东西一个人消失在人群中却始终没人理睬他,这一悲惨结局预示着在整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疯子”注定地位将迅速降低以至于最后成为最让人反感的角色。最后真正诠释了“一个人(疯子)的欢呼,才是一代人意识的集体没落”的主题。
二、色调对比凸显人生追忆
色调,在烘托渲染悲惨的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升华了主题——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暖暗色调的房间里,小多多在认真地看着偷回来的胶卷背台词,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做针线活,小多多天真地问:“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为什么仗打完了还不回来?” 而母亲只是看了看熟睡中的女儿……从小孩子对身在战场的父亲的渴望和对母亲的质疑侧面烘托战争的残酷,这种力量比直接拍摄父亲战死沙场更有穿透力。其次在第28分51秒时,艾菲多从几乎烧尽的胶片堆里捡出来的一张残缺的全家福中预示着这个家庭的破裂。在残酷的战争期间,西西里这个小镇上的人们在看电影,折射出人们打心里不接受战争,逃避战争,从而深化主题——在这个时代,人们更渴望电影院里的生活,即使是没有“吻戏”时的小闹。回家时母子俩走在废墟旁,母亲哽咽的表情和多多天真地仰望母亲,则说明小多多没有了父亲,家里没有了精神支柱。同时与多多去课堂的路上,一位父亲在强拉着儿子说“给我去上学,给我当警察”形成强烈反差,暗喻小多多坎坷的命运。
在现代化的电影院里,老年多多独自观看艾菲多曾经给他剪掉的那些“吻戏”,瞬间的特写镜头让他潸然泪下,似乎那些被剪掉的东西和他那不完整的青春只能靠这些胶片来回忆,再加上抑扬顿挫的背景音乐不禁让他心碎,也让观影人的心情跌入深深的追忆谷底。
家里的老母亲依然那么慈祥,为了给多多开门,母亲手中的毛线被缠在桌角,那毛线一圈一圈地扯开拉长,是母亲三十年的思念得到释放。为了等他回家,母亲三十年没有锁门,多多的房间依然和从前一样,依然要求别人叫他多多,依然有一群人怀恋着天堂电影院。仿佛什么都没有变,但好像什么都变了。时光在毛线里流转,拉动的毛线,拉出了往事和回忆。看到墙上的照片时,泪水打湿了多多的眼眶,那是母亲为了等待儿子三十年苦苦守候的爱,为了不让这份回忆逝去,母亲一直在等待儿子归来。
当众人去参加艾菲多的葬礼经过天堂电影院的门口,而天堂电影院已被夷为平地时,喻示着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天堂电影院作为一代人的记忆,它的生命也将被终止。冷色调,画面显得无比冷清,让人心透出阵阵凄凉。
经典就像初恋,记忆是把双刃剑,每个人都有不可泯灭的记忆,就让这些回忆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变为心底最美好的永恒。属于永恒的,就由一张张废旧的黑白胶片来追忆!
(责任编辑 宋倩)
郭博,男,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