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处
2017-03-24王要彪
◎王要彪
转角处
◎王要彪
出门拐个弯儿,眸光里就有他家那扇窗,每天都能听到他的琴声。但我始终没有靠近那扇有他的小窗,最多也只在那转角处偷偷聆听。
光阴似箭,时间一晃四十五年。唯有回不去的时光,永远定格在那扇嵌着磨砂玻璃的窗,那首已耳熟的《良宵》小提琴曲。其实,他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模糊了,像翻旧了的书里的字,隐隐约约剩一个轮廓。像昨夜的闪电一样,说不清真正的模样,仅在脑海闪烁,瞬间的记忆。就是凭着这想象和瞬间的记忆,回忆他在拉琴的样子……一切都是青春期的原因。少女情怀将所有都想得像玫瑰一样美丽,鲜红的花瓣,翠绿的枝叶,花香沁人心脾。人到了成熟期才会对异性有着矜持,含苞待放,把被异性的吸引转化成爱,默默地化作一句问候:“你现在还好吗?”
他是从城里随父母搬回老家的,之前从未到过这条小巷。镇上的人对他们家都很陌生。不知何故,他入住安置好后不见出门。因为那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了,插不上班,所以他也没赶上与我们一起上学。
听我父母说,他的父亲在单位说了一句:“l love you, my country!”在场的同事听不懂,举报到领导那儿去,说是某某里通外国,用外国鸟语散发反动的言论。第二天,他父亲在单位被批斗了一天,后来被定为反革命嫌疑人,第三天就被清理出队遣送回老家来了。
回来那天,我去帮忙搬东西,与他见了面,坐在门口说了一会儿话。他说要拉一首曲子给我听。我答应他,晚上再来看他。可是,却再也没相见。
他与我同年,个子高高的,有一米七二,皮肤白皙,不爱说话,样子和书上描写的书生一样,有些腼腆。他最触动我的就是他拿着那把小提琴时的背影,如同白马王子一样。
帮他搬完东西后,我回家吃晚饭,妈妈严肃地向我们兄弟姐妹说:“你们听好啊,我看得出来,你们给我记住,我们是贫民,三代人清白,不能与反革命分子在一起。”我是家里老大,是兄弟姐妹的榜样,不敢不按妈妈说的做。
妈妈的这番教导似一盆冷水浇在我心头,火热的心一下子如坠冰窟。我感到非常压抑、郁闷,对妈妈的教导也很不理解。
时隔半年,我响应政府号召,上山下乡去了很远的地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农村。我在农村四年都没回过家,直到那年恢复高考,考取了大学,顺道回家看望父母,更主要是有一个夙愿——忘不了那首《良宵》曲。
可惜,回到家吃晚饭时,听妈妈说:“斜对门那家,前两年政府给平了反,回到原单位工作了,一家随着又进城了。”
那夜,没有月亮,没有星星,天空很黑,黑得快压下来。从没有过的复杂心情萦绕着,使我不能入睡,无法分清梦境与现实,总在半梦半醒间辗转叹息。无法掩饰多年的念想,向心中的白马王子来一场心、情、爱的坦白。多么希望能与之亲密碰撞,让火花四溅烧去黑发,相沫以濡,白发到老……悸动的心藏不住爱情的煎熬、跋涉,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
今生还能遇上他,听到那首《良宵》吗?
也许,遇上他是前世一种未了的情缘,独自一往情思,是今世难逃的劫数。此生如此,转角处,注定了只能在红尘一隅远远地守望他的小窗。
从不惊扰他,我愿这样静静地守望一份互不惊扰的静好岁月。我愿永远是转角处,从不去想他琴声里是否有我。
(责任编辑 宋倩)
王要彪,笔名W彪,系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汕尾市作家协会会员,于1994年下海落户安居深圳。工作之余爱好摄影、音乐,喜欢读与写。有小说、诗歌、散文散见杂志,也有外文合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