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诗意解读
——顾城朦胧诗《远和近》
2017-03-24贺秋梅
◎贺秋梅
多维视角下的诗意解读
——顾城朦胧诗《远和近》
◎贺秋梅
在文学理论中,我们常从不同视角去品读文本的文学情怀,接近作者内心聚焦的文学世界,从而带来不同的感悟与收获。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作者所凝眸的现实都可能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从不同视角品味解读《远和近》,才能体会朦胧的诗意,领悟文学的终极关怀。
《远和近》 顾城 朦胧诗 多维视角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朦胧”诗人总是把表现的客体作为抒情的象征,用有限表现无限,用瞬间表现永恒,用简单暗示复杂。[1]顾城的《远和近》便是朦胧诗的一个典型,这首诗的表述是平实的,用方位词“远”和“近”来表示距离,但整体感是朦胧的。“你”“我”之间看似很近,实则不然,这种实近犹远的空间维度,使内容充满了空白点、拉张形成远和近的两造,需要读者展开思维和想象来捕捉。从不同视角来解读顾城的这首《远和近》,有利于多角度体会朦胧诗的诗意性。
一、全知视角下的文学关怀
影视作品中,常以全景式镜头展现波澜壮阔的画面,体现传奇人物的一生,以通过对其精细深刻的剖析,表现影视艺术对人生的叩问及其揭示,文学更是如此。朦胧诗的出现不是一个单纯的巧合,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在向现实主义复归的同时,也开始了浪漫主义与个性主义的自觉时代。朦胧诗出现在知青下乡运动、“文革”结束后,“红卫兵”对这场所谓的“革命”由怀疑而失望,由失望而悲观,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重新思考与选择。[2]
朦胧诗人的诗是通过自己的灵魂去透视社会,对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认识。[3]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而“我”却只在看“你”,虽然“你”“我”看似很近,但“我”却觉得“你”与“我”的距离远甚于云。“我”于“你”,是真实的存在,触手可及,然而真实的“你”和真实的“我”离得很远,却和飘忽的云离得很近。其实“你”“我”之间的心墙已超出了现实的距离,无可跨越。这难道不是人类距离造成的永恒的困惑吗?顾城的《远和近》通过人物关系的设定,揭示了人与人冷漠、疏离与异化的真实价值关系,实践了诗歌的批判功能,体现出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二、外视角下的美学镜头
这是一个推拉式的镜头,前部分客观写“你”,后部分扭转视角主观写“我”,以“我”的主观的角度揣测“你”的心态,而诗人始终隐藏在镜头之外,让读者自己品读诗中的情韵,这种描写的视角在文学理论中称为外视角。与之相似的便是卞之琳的《断章》,前部分描写桥上的“风景”“你”“楼上的人”三者所呈现出来的看与被看的距离关系,诗人是站在客观的大角度来观察整个大画面,是一个远镜头;后部分诗人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串联描写“明月入窗”“你入梦”的两个小画面,是一个近镜头。[4]由远拉近,形成视觉上的流动,极富画面感,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
推拉式的镜头使这首诗中的“你”“我”之间形成二元对立的关系。现实中的“你”“我”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却因内心的迷失而远隔天涯,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现实与精神的对立,无形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与恐慌。作者在“你”“我”“云”三者之间进行流转变换,包罗万象,皆归因于这个镜头。对意象的流转与切换,这种美学镜头不仅适用于摄影艺术,更适用于文学创作,这种诗意的表达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内视角下二倍距离的爱情
对于爱,顾城充满期待与想象,然而现实的爱情却打破了他的幻想。从题目来分析,“远和近”有两重含义,一是距离的远近,二就是爱情的远和近。“你”于我,很近,“我”以为爱情离“我”很近,但当“我”凝视“你”的眼眸,“你”的目光却落定在云身上,“你”的眼中不存有属于爱人的温柔缱绻。于是,“我”终于知道,“你”对于“我”,是爱,是暖,更是泡影。我想像个孩子一样,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徒劳地要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5]而现实往往是用嘲讽的姿态回应这种不真实的幻影。
顾城曾说过:“执者失之。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或许是诗中的“我”对于爱情太过执著,以至于失去了相守的勇气。“你”看云的目光让“我”明白,“我”只是浮萍上的光影,似有而无,而云与“你”,却是永久的相依。“我”知道,云与“我”的距离,已是二倍的距离,而“你”与“我”,是距离的二倍。
[1]李骞.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姚家华.朦胧诗论证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3]李骞.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罗聪颖.有意与无意的风景——《远和近》与《断章》结构比较[J].名作欣赏,2012(11).
[5]顾城.顾城哲思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贺秋梅,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陈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