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负载语汇英译的归化与异化尺度
——以林语堂与辜鸿铭的英文译、作比较为例

2017-03-24曼张

考试周刊 2017年53期
关键词:语汇译作归化

陆 曼张 涛

(1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2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中国文化负载语汇英译的归化与异化尺度
——以林语堂与辜鸿铭的英文译、作比较为例

陆 曼1张 涛2

(1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2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林语堂和辜鸿铭同以英文著述和汉语文化典籍翻译著称。本文以归化和异化理论在语篇和遣词两个层面分析林语堂与辜鸿铭英文著述及英译作品中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处理方式。两相比较,林氏作品的更倾向语篇归化-词语异化,而辜氏作品则更倾向语篇-词语归化。他们在译作上对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处理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目前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涉及的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英译有重要借鉴作用。

中国文化负载语汇;林语堂;辜鸿铭;归化与异化

一、引言

中国整体国力的提高同时也倚重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推进世界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中,推广汉语虽然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汉语的影响力仍不能取代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地位。就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国家政策的对外宣传、中国产品的名称、乃至汉语教学而言,英语仍然是最重要的媒介。因此,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归化和异化尺度的讨论在上述各领域中都极具现实意义。林语堂和辜鸿铭同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大家、先驱。研究他们译作及英文作品中对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处理方式并借此探寻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英译无疑对上述领域的英译实践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文化负载语汇

目前关于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的研究多将其称为文化负载词。王德春主编的《汉语国俗词典》中将其称为“国俗语”,该词典将国俗语分为七种(王德春,1990:10-11):

1.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语(如:太极拳,四化、知青);

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表示高风亮节);——多含典故

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如“红豆”被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多含典故

4.国俗俗语或成语(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5.习惯性寒暄用语(如:哪里哪里);

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如“红娘”表示媒人、介绍人);

7.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词义的词语(如“粽子”既表示一种特殊食物又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关)。此无典故

廖七一定义的“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32)。

在英译实践中,由于汉语与英语在基本组成单位上就有巨大差异——汉语以字为最基本单元,而英语的最基本单位是词。王德春的国俗语之四“国俗俗语”和廖七一所说的“词组和习语”多难在英译中对等以词。加之本文探讨的林语堂、辜鸿铭作品中的例子中也有很多国俗俗语及习语的英文对等语也非词对等,因此,本文采用中国文化负载语汇以利表述。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法

Lawrence Venuti(1995)所谓的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就是有意使译文打破目的语的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实际上体现“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习惯于接受通顺易懂的译文,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之中,令读者面对他国文化时,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1995:15)。归化与异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开放和保守。

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归化的主要特点则是(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协调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1995:20)。

在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处理方法古已有之。早在唐代,玄奘在翻译佛经时就提出了“五不翻”的观点。可以说这也是唐初社会对佛教的开放接受状况的反映。

与Venuti和玄奘作为文化引进者的视角有所不同,林语堂和辜鸿铭的译者身份是文化外传者。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用上述归化和异化法的特点来分析他们的作品。我们将从语篇和词语两个层面分析林语堂与辜鸿铭的作品中中国文化负载语汇(Chinese Culture Chunks)。

三、林语堂、辜鸿铭英文著述及译作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语汇的归化与异化

作为翻译探索,选择林、辜的英文著述似乎不妥。不过,换个视角看,林、辜的英文著述也是一种“translation”,文化意义上的从汉语到英语的转述。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看,他们的英文著述在表述上比他们的译作更具灵活度,更能传中国文化语汇之神。他们的英文著述同时也是他们译作中翻译观的注脚。两位先生的英文著述在英美的影响力使得诸如,Confucius,Taoism,Yinyang,等中国文化语汇的内涵意义对英美读者而言,从语用角度看,不再是new information。可以说他们的英文著述和译作一样,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语汇的英译奠定了基础。

1.辜著作中的中国文化负载语汇

目前学界考证已知辜氏正式出版的译作共三部,其中英译两部,即,1898年出版的《论语》(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A New Special Translation,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和1906年出版的《中庸》(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他最负盛名的英文作品无疑是《春秋大义》(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以下的词句来源于这三部作品。

从用词角度看,辜氏将“天”译作“God”;“教”译作“religion”;“圣人”译作“saint”;“性”译作“our moral being”;“诚”译作“truth”;“礼”译作“art”。并在脚注将“文”、“质”的内涵意义喻为“art”和“nature”。他把仲由比作《圣经》中的圣彼得(the St.Peter of the Confucian gospel)把颜回比作《圣经》中的圣约翰(the St.John of the Confucian gospel),把周公说成是中国历史上的摩西或梭罗(the Moses or Solon of Chinese History)。把鲁国比作古代中国的英国(Great Britain of ancient China),将齐国比作古代中国的法国(the France of ancient feudal China)。同时,正如英译《论语》副标题表明的,辜鸿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为注释。他在《论语》译序中解释了其中用意:“所以引欧洲名家名言为注释者,盖为利读者领悟文中思想之精髓尔……为了进一步除去英语读者会产生的古怪感和奇异感,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删除其中的专有名词。”(见《论语》译序)以前文所述的归化翻译法的特点对照,上述词汇上的处理与归化法特点的(2)、(3)、(4)、(5)、(6)都吻合。由于他文化输出者的身份,归化法特点(1)不宜作为评判标准(对下文将讨论的林语堂亦然),辜氏译作在词汇层面具有明显的归化特征。

下面在语篇层面讨论辜氏作品的特点。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as you go on acquiring,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该段中“as you go on acquiring”,“greater”,“of congenial minds”和“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是为适应目的语读者而添加的。

(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译文:“The more I have looked up to it the higher it appears.The more I tried to penetrate into it the more impenetrable it seems to be.When I have thought I have laid hold of it here,lo!it is there”

该段中的感叹词“lo”,也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

……

当然,Confucius是其作品中典型的异化特点,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多次出现的“I think”也会让稍有汉语古文常识的中国读者想起“窃以为”一语,但辜氏作品语篇层面总体仍可视为更倾向于归化。

正如辜氏在《论语》译序中所言“但愿凡有教养有思想之英国人士不辞烦劳阅读该译作之后,能反思并一改对中国人的成见,从而改变‘中英两国’小至人、大至国之间的关系。”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让人尊重尚且不易,更不用说让英国读者有异域风情的好奇感了。辜氏在《春秋大义》中“欧洲没有真正的文明”的过激说法反映了他的译作是无奈的归化。

2.林氏著作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语汇

林语堂无论是英文著述和译作数量都远多于辜氏。以下中国文化负载语汇例证仅限于《生活的艺术》(Importance of Living)。

其中符合异化翻译法特点之2,4的中国文化负载语汇数量远多于辜氏的作品。我们将其分为三类归纳如下:

(1)中国文化观念:The enjoyment of home(天伦之乐),takuan(达观),Ch'ing(情),Tao(道),Chingshen(精神),Chow mein(炒面),Yinyang(阴阳),Five elements(五行)

(2)包含中国文化内涵的人名:king of Reincarnation(阎王),Mencian(孟子),Laotse(老子),T'ao Yuanming(陶渊明),Chuangtse(庄子),Yenhui(颜回),Su Tungpo Manchurian(满人)

(3)汉语俗语成语:Ancient-rare(古来稀)

Transient guest(过客)

Heaven has no eyes.(老天无眼)

Harmony with nature(天人合一)

Half-and-Half(中庸)

Flowers cannot bloom forever.(花无千日红)

The moon waxes and wanes.(月有阴晴圆缺)

Chuangtse dreaming of being a butterfly(庄周梦蝶)

林氏驾驭英文、引西方文化之经的能力较之辜氏有过之而无不及,语篇的归化不再赘述。他在中国文化负载语汇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尺度正是他对自己所说“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都不是大国风度”、“有自尊心,不必悖慢无礼,也不必足恭逢迎,不卑不亢,是为大国风度”(1994a:5)的把握。

四、结语

本文所举例证有限,不能完全反映两位大家翻译观的全貌。但“文章合为时而著”。翻译即使不是创作至少也是一种再创作,因此翻译以及本文所述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也应合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之时而更倾向于异化,为中国的产品、文化以及价值观念贴上made-in-China的标签。正如林语堂所说:“自信心不立,就是没有心理建设,没有心理建设,物质的建设,便感困难”(1994b:403)。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在引进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因斯(科学)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给予世界的哲学思考。

[1]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3]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1995.

[4]辜鸿铭.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Shanghai:Kelly and Walsh Limited,1898.

[5]Ku Hung-ming.The Universal Order,or Conduct of Life[M].Shanghai:The Shanghai Mercury,Ltd,1906.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林语堂.拾遗集:下[G]∥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8]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版序言[G]∥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3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

猜你喜欢

语汇译作归化
例析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感恩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what用法大搜索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