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2017-03-24杨琼丽宁国安
◎杨琼丽 宁国安
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杨琼丽 宁国安
本文论述了传承中华孝文化、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的意义,进行了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中华孝文化 创新创业 长效机制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创新创业推陈出新,进行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对实现“有灵魂”的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承中华孝文化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传承中华孝文化,就是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通过传承中华孝文化,可以树立中华孝文化品牌,让中华孝文化入脑入心,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一)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一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学习成功企业家和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三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群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也就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更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新要求,也能促进学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三)推进“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是传承中华孝文化的结果
中华孝文化的核心就是孝行天下,知恩图报。因此,建设传承中华孝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不仅可以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而且有利于实现中华孝文化和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机融合。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获得收益,不仅可以实现“致富”,而且可以资助同学、回报学校、援助社会,实现“有灵魂”的创新创业,真正把学校打造成为教书育人高地,创新创业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三、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探索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加强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其他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学校创业学院),负责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的具体工作。
(二)制订工作方案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及学生特点,学校制订切实可行的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的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孝育人。
(三)纳入教学管理
一是学校出台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将全面融入中华孝文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等人才培养课程。二是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发上,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主动挖掘人才方案中的创新创业要素。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三是开发校本教材。在教育部、教育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开发学生受用、创业管用、学校适用的教材。同时制订考核办法,检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四是加强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接受道德的浸润和中华孝文化的熏陶及创新创业的训练,出成果长才干,建功立业。通过课题研究,巩固创新创业研究成果。
(四)建立相关制度
着眼全国,着重学校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工作制度体系。如通过《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学生管理规定》《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不仅使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可促进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工作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检查督办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建章立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检查督办,注重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雕琢好广大青年这“每一块玉”,确保中华孝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工作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开放项目”(中心[2016]1号文,课题编号:2016K15)研究成果。
杨琼丽,女,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图书、档案管理;宁国安,男,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统计学、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