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卓越课堂构建*
2017-03-24严建春
严建春 缪 徐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卓越课堂构建*
严建春1缪 徐2
“卓越课堂”的研究缘于区域教育的繁荣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卓越课堂”是在学校卓越文化体系引领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以“瘦、皱、漏、透”为外显特征的一种活力课堂。通过“卓越课堂”的构建,学校期待在课堂教学的“有模”和“无模”之间开辟出一条新型的改革通道,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初中;卓越课堂
在初中课堂教学的创新方面,曾经出现过“洋思模式”“东庐模式”“杜郎口模式”等在全国范围内有着一定影响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在推动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这些课堂教学模式究竟能不能适应城市初中的发展?城市初中的课堂教学又该如何变革、如何创新?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被列为新时期教学变革主旨目标的大背景下,这些模式还能不能担负起变革的重任?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追问、去研究。
一、“卓越课堂”的提出背景
“卓越课堂”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卓越课堂”的简称。“卓越课堂”的提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
首先,是苏州教育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背景。2014年以来,苏州市教育局就陆续推出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集团化办学、校外专家助推教学改革、苏式课堂教学等多个义务教育改革项目。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是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的项目学校,活动的参与、专家的指导,拓宽了学校的视野,坚定了学校实施改革的信心。
其次,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背景。学校已有13年的办学历史。13年来,学校在学生中考、各类竞赛、艺体活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学校发展的短板也渐渐显现了出来:教学特色不明显(学校教学质量高,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生源优势以及教师的艰苦付出);教师发展不够快(近年来,名特优教师增速不快,甚至出现了脱节);办学影响不够大(出了苏州大市范围,学校还没有知名度)……如果不思变革,学校只能在“优秀”的层面上踏步,难以迈入“卓越”的行列。
再次,是学校加盟苏州市核心素养总课题组的背景。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十二五”教研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的研究,也是苏州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课题。目前,我校申报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卓越课堂的研究”已经列入该课题的子课题,并被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确定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二、“卓越课堂”的相关阐释
“卓越”是超出一般、出类拔萃的意思。“卓越课堂”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主要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是以“瘦、皱、漏、透”为外显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力课堂。“瘦、皱、漏、透”原本是宋代名贤米芾的相石“四字诀”(一块太湖石,如果具有了上述四字特征,该石就是石中上品)。笔者让当年的“相石法”和当今的“卓越课堂”进行了穿越和对接,并赋予了新的含义。
瘦,意在简约。要求设计精巧、课件精炼、板书精美。皱,意在生动。要求语言生动、有效互动、思维灵动。漏,意在留白。要求疏密相间、动静相宜、补白相机。透,意在深刻。要求教材析透、教师讲透、学生悟透。“卓越课堂”卓越体现在哪里?它和其他课堂有什么不同呢?
一是“卓越课堂”有卓越文化体系的引领。卓越文化体系是着眼于城市知名初中高品位发展的文化体系,因此,“卓越课堂”具有较高的文化定位。
二是“卓越课堂”有明确的、可以实现的宗旨,通过课堂教学的变革,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些素养不是空泛的,而是明确的、经过提炼的,求精而不求多。这些素养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科而异的,切合校情,具有校本特色。
三是“卓越课堂”有外显的“四字”特征。这些由宋代“相石法”衍变而来的外显特征,有历史渊源,有苏州文化,还有地域特色。
三、“卓越课堂”的实施要则
“卓越课堂”要走出以往教学模式的窠臼,就必须有自己的实施要则。
创新而不颠覆。在教学目标、教学特色、教师个性等方面,提倡创新,但不寻求颠覆。以教学目标为例,原来教学目标的确立,主要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的。现在,“卓越课堂”的教学目标虽然突显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核心素养还不能脱离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态度。不管教学理念如何变化,知识依然是学生素养特别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基石。因此在确立各学科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又要考虑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学校经过13年的办学实践,已经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尽管这些做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实行“彻底颠覆”式的变革,而是要进行完善性的修复。
有模而不固模。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卓越课堂”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但不提倡固定的模式,而是倡导多个角度的优化:教材处理方式的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方式的优化,学生活动的优化,教学方式的优化等,通过上述优化措施,真正改变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当然,不框定和框定是相对的。以教学设计的格式为例,我们的教学设计模板是统一的,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还统一增设了“本节课可能提升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提升上述素养的过程、活动和方法”这两个栏目。这也算是一种框定,但更多的是不框定。比如,教学过程这一板块,只要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任何设计形式都可以出现。
求精而不求多。受时空的限制,一节课难以提升学生多个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各学科提炼出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要素。一节课内,只要能体现一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样的课堂就属于“卓越课堂”。已经开设的语文、化学、政治、数学等研究课表明,各学科提炼出的“要素”是切合教学实际的。在2016年苏州市“核心素养课题推进会”以及2016年江苏省“初中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学校开设的近40节课堂教学研究课都较好地显现出了“卓越课堂”外在特征及内在精髓。
G632.0
B
1005-6009(2017)42-0036-02
1.严建春,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011)校长;2.缪徐,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011)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卓越课堂的研究”(编号:1612101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