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 让均等照耀每个幼儿
2017-03-24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宋智佳
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 宋智佳
关注“弱势” 让均等照耀每个幼儿
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 宋智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和大家一起玩,他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他们的不合作、不合群让人为难。在幼儿中与小朋友格格不入,这些孩子可被称为幼儿园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常常遭到教育者的忽视以及同伴的歧视。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帮助他们摆脱现状呢?
幼儿园教育 特殊幼儿 均等理念 策略
案例一:
小朋友起床吃点心的时间,我发现浩浩没有吃点心就走过来拿橘子吃,我问:“你点心吃了吗?”浩浩一听到我说话就低头不语。我说:“我看见你还没有吃点心呢,你吃完点心再来拿橘子吧。”本想拉着他去吃点心的,可是刚好有其他小朋友前来告状,等我处理完发现浩浩还是没有吃,于是我生气了说:“你为什么不吃点心呢?”可是他一副害怕的表情,我说:“老师只是问一下你,不要害怕,告诉老师为什么不吃点心?”他还是低头不语。见他这个样子我说:“你轻轻的在老师耳边告诉老师,好吗?”这时浩浩才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老师,这个点心太打了,我吃不下,能给我一个小一点的吗?”于是我把浩浩拉到点心旁边给挑了一块最小的,才算看见他把点心吃了。
(上承32页)
小组学习,那么学生只是浅显地对语文文本有了了解,而不能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其含义。因此,这种合作形式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组织。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不断的提升。
(1)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因为我国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教师内心知道教学的目标不仅有知识目标还有技能和情感目标,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其他两项忽略了,只重视知识目标,然而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如果仅仅设定这样的目标学生的能力就无法被锻炼,小组合作学习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一部分的目标,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合作能力而影响到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有这些能力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应该有倾听的能力,并且还要敢于质疑,并且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的意志所左右,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能进行小组间的合作等。例如在进行《我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时,其中一部分的内容是文中讲述了七件小事,需要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知识性目标: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七件事并且将每件事表达的意义进行整理。合作目标:在进行总结时每个小组要将答案进行整理,进行交流,找到最合适的答案,每个小组只能给出一份答案。每名学生都想将自己的答案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在教材中查阅的就会更认真,并且在进行文本分析时也会更深入,因为只有深入的了解了文章内容,在进行讨论时才能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因此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流程
问题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它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讨论完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补充。合作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可以这样设计:确定合作目标和任务——独立思考、个体学习——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呈现小组学习活动成果——总结和评价。下面我以教学《芦花荡》的一个教学环节为例,阐述一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
①确定合作目标和任务:
a.研讨文本中的曲折的故事情节
b.学生在共同的探究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与合作。
②独立思考,个体学习:
a.学生默读课文,归纳文中主要故事情节。
b.芦花荡中的老头子的性格特点,在哪些地方有所体现。
③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在个体学习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④呈现小组学习成果。
⑤总结评价。
要对各小组所反映出的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两方面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还可以用记分等方式激励他们,更多的用鼓励性、表扬性的语句评价。
【结 语】
综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如果哗众取宠,只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案例二:
这天教师请小朋友在彩纸上画上漂亮的画,然后去送给小班的幼儿。当我组织幼儿排队去小班时,我发现洋洋哭了。我问:“怎么了,洋洋?”洋洋边哭边小声地说:“我害怕。”我说:“你看,你现在是中班的大哥哥了,而且有这么多小朋友和你一起去,不用害怕的,走。”于是洋洋手里拿着画哭着跟着其他小朋友去了。到了小班,小朋友们都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画送给了小班的幼儿,但是洋洋却一直站着不动,我走过去说:“洋洋,快找小朋友把你的画送给她,他肯定会很高兴的。”洋洋没有说话继续在那边哭着。当我组织小朋友离开时,洋洋还是没有把画送出去。于是我拉着洋洋的手,走到一个小朋友的身边说:“来,把画送给他吧。”但洋洋没有动作,我只好拿着洋洋握着画的手,伸到那个小朋友的面前说:“来,这是这个哥哥送给你的。”
案例三:
午睡时间,小朋友们都爬上床睡觉了,午睡室一片安静,这是我听到一种声音,我知道到声音的来源,原来是小俊,他坐在床上,一副难受的样子,我问:“怎么了?小俊。”小俊:“……”我猜测到她可能是要上厕所(小俊以前曾经因为不敢对老师说要上厕所而两次尿了裤子)于是我说:“是不是要上厕所?”小俊点点头。我说:“去吧。”
分析:其实胆小、内向的孩子哪个班没有,面对这些胆小内向的孩子,有时候真的是无可奈何,教师引导其参与活动,得到的反应却是泪流满面。有的幼儿其实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敢举手,有的对于教师的提问想但的害怕,往往在被叫到后,坐在座位上以一种不知所措的表情面对教师,始终不敢说一句话,对于教师的反复引导无动于衷,有的甚至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案例一中的洋洋这类孩子就是缺乏自信,面对这些孩子,身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很多集体活动中,要适时适当的给予这些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也有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会慢慢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案例三中的小俊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他不爱和别人说话,久而久之,就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出现了问题,通常可以看到他独自一人游戏,或者在旁边静静地看其他幼儿游戏,他不会主动要求其他幼儿和他一起玩。遇到这样的孩子,有一次在画画的活动中,我单独指导小俊画了一幅画,对于我的指导小俊还是很配合的,当我讲评时表扬了小俊时,小俊开心地笑了,眼神是那么的明亮。之后我积极鼓励小俊在集体活动时举手发言,只要看到他举手,我就会马上请他回答,耐心地听完他的回答,给予肯定,往后惊喜地发现小俊在集体活动时举手发言的次数增加了。其实这需要教师多点耐心,多关注这些孩子,就会发现他们也有可爱的地方。
而案例一中的浩浩只有在面对教师的情况下才会变得胆小,在游戏活动时经常可以看到他活跃的身影。集体活动时,教师只是想请他来回答问题,换来的却是一副被教师批评、害怕的表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发现,浩浩经常在集体活动时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话,经常被批评,从而造成浩浩对教师的惧怕,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应该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不管多小的优点,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可以摸摸孩子的头,亲亲孩子的脸,给孩子竖一个大拇指,常常以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言语对待孩子。
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受到不同家庭教育的熏陶,孩子的性格显得各不相同。有的幼儿性格外向,喜欢交往;有的幼儿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更有一部分幼儿胆怯退缩,孤独离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些孩子们。
一、鼓励参与,让孩子拾回信心
在听教师上课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活跃孩子备受关注,表演、游戏、提问轮到一次又一次,而闷声不响的孩子问人问津,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导致幼儿更加胆小孤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多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把机会更多地留给他们。如引导他们在活动区内进行活动,多请他们扮演角色、回答问题、充当教师的助手等。不要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地在众人面前给予表扬和肯定,孩子在自信心一点点找回时,就会变得开朗、大方、渴望交往。
二、多多表扬,让孩子找回快乐
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都会把这一部分的幼儿忘记了,在活动时,他们经常得不到机会,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讨厌集体活动,这时教师在集体活动时,你总会看到那些孩子不认真听讲,久而久之,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会越来越少。其实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去多关注,在给这些孩子提问时,应该多给他们表扬,可以有很多方式,可以摸小脸、竖拇指、亲脸蛋、庆胜利等,很多时候在这些表扬之后,孩子们都会很开心,找到自己的快乐在孩子看来真的很重要。
三、促进交往,让孩子寻回勇气
不会与同伴交往、“不受欢迎”也是造成幼儿胆小、孤僻、沉默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孩子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是那么的落寞,他们在幼儿园没有成功交往的体验。而教师在日常活动要多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可以到小班的教室让幼儿和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或者把自己画的图画送给弟弟妹妹等。通过一些最初简单的交流,渐渐的相信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大胆,交往能力也会越发增强。
四、爱心浇灌,让孩子找回稚气
幼苗需要爱心浇灌,胆小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对于这些“弱势群体”,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以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用“爱的阳光普照孩子们的心田”。
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不要放弃对每个孩子的期望,用爱去浇灌、去塑造他们的心灵。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关注孩子,那么,孩子心灵深处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