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实践

2017-03-24孙朝仁

江苏教育 2017年46期
关键词:样态课题专业

孙朝仁

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实践

孙朝仁

教育科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效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的重视和助推,更离不开教育科研平台的搭建和载体的创新。围绕“抓载体、促发展、保增长、创品牌”的工作思路,连云港市教育科研呈现出的理念样态、实践样态、效能样态和规划样态,在实现教育科研转型升级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内涵式发展。

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顶层设计

“强教必先强基,强基必先强师”。当下,“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高频词。通过教育科研可以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科研也已经成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十二五”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积极贯彻“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战略,狠抓载体建设,力促提档升级,加强教育智库建设力度,努力促进教育科研转型升级。我市教育科研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教师谋求快速发展,为学校品牌创建,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内涵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已经呈现出“连云港样态”。

一、教育行政助推呈现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样态

回顾“十二五”教育科研历程,我们深感教育行政,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一把手”的重视,是我市教育科研的重要推力,是教育科研得以规范、有序、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理念层面的主要体现。

1.确立科研兴师理念,确保价值认同一致。

“强教必先兴师,兴师依赖科研。”教育要优先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支撑,更需要特色新型的教育智库建设。教育要提升质量,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教育智库建设是有效载体,教育科研是有效路径。我市提出“一个不重视教育科研的校长是一个不成熟的校长”,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确立“科研兴师”的理念,可以实现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探索协同创新路径,引导管理网络同频。

连云港市一方面全面营造结构优良的内部环境,采取择优、竞聘的方式,加强对教科研人员结构的优化配置,推进教育科研工作从“有为”到“有位”、从“被动”到“主动”、从“单打”到“合作”的转变,努力推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从分散向集聚转变、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从单兵作战向联合攻关转变。另一方面,我市全面创设合作共享、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有效整合科研、教研、师资、电教等部门资源,在教学改革、职称评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教育科研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可以实现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管理网络上同频共振。

3.建立发展激励机制,促使保障体系健全。

“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因此,教育科研应把“科研兴教”战略和教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宗旨,由注重个体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向重视服务地方教育决策成效转变。我市的教育科研转型升级,瞄准我市教育改革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广泛调研、协作攻关的方式开展。在激励举措上,实现从评价、奖励个体向评价、奖励集体转变,特别在职称评聘、评优表彰方面注重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度、贡献度的考核和评价。同时,把教科研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成果成效等作为考核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实现教育科研引领教师发展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二、发展平台搭建呈现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样态

我市教育科研紧紧围绕“抓载体,促发展,保增长,创品牌”的工作思路开展,坚持“引领教师科研,分享实践成果,推动教育改革,服务教育决策”的工作原则,联动搭建4个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呈现教育科研在实践上的基本样态。

1.搭建科研普惠平台,启蒙基础型教师自然成长。

我市整合多方资源,以实践为导向,组织教科研专家“进乡入校”,帮助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谋划发展定位,引领他们以科研手段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办学质量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每年“教科研进基层校校行”活动走进全市50余所学校,近1万名教师在活动中受益,强化了教科研工作的普及力度。特别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帮扶力度,让众多基础型教师找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启蒙了基础型教师的自然成长。

2.搭建科研培训平台,启迪全能型教师自主成长。

为打造既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全能型教师,我们持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教·研·写”一体化系列培训和展示活动。其中,“教”是课堂教学观摩,“研”是评课议课,“写”是将评课议课中派生出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现实性问题,及时提炼论文主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供“接地气”的科研成果。每年我们在中小学均开展了20余场“教·研·写”一体化培训,同时,依托46个“港城名师工作室”以及33所“连云港市教师自主发展示范校”等培训平台,让处在发展期的教师得到快速成长,启迪了全能型教师自主成长。

3.搭建科研竞赛平台,启发学术性教师自觉成长。

为突破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高原期”瓶颈问题,我们实行以赛代训,以“中小学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竞赛”为平台,有效构建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三位一体”的全新教师发展模式。至2016年,我们共举办了两届4次中小学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大赛。同时,启动“学术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和“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共遴选出61位学术领军人才培育对象以及25位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对象,聘请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家为主体的指导教师团队,借智生慧,为每位培育对象“量身打造”,引领学术型教师走学术研究之路,实现了由单兵作战、自耕自收向团队合作、协作创新转变,启发了学术型教师自觉成长。

4.搭建科研项目平台,启示研究型教师自由成长。

我市始终秉持 “教育要兴调查研究之风,管理要取科学决策之道”基本理念,对教育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超前探索和实证研究,高起点谋划和研究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项目引领平台。2013年至2016年,我们共开展了4批课题调研工作,共有153项重点调研课题立项,近1000名教师参与调研。他们基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大数据处理以及运用SPSS软件分析,完成148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我们择优遴选,汇编出版《连云港市重大重点调研报告集》1~3册。调研课题的开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确保了教育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同时,我们积极进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精品课题建设,实现了课题立项的洼地崛起,启示了学术型教师的自由发展。

三、教师科研成果呈现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效能样态

平台的搭建只是连云港市教育科研众多举措中的部分实践样态,在这些务实的载体支撑下,连云港市教育科研实现了提档升级的目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效能显著。其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科研成果得以丰富,专业发展的成果形态初显。

在2016年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比中,我市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共有16项基础教育成果获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教育研究成果奖评选中,我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总数居全省第3位。在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评选中,我市有15项课题获得省精品课题奖,居全省前列。在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中,我市共有355项课题获准立项,比“十一五”省立项数增加257项,其中4项课题被立项为全国“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市获奖32项,并有27项与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度相关。

2.科研地位得以彰显,专业发展的区域形态初具。

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发展进程中,我市教育科研地位不断提高。我市在“十二五”期间的课题立项数量、研究与管理水平呈现明显提高,并采取有力措施建设精品课题,提高科研质量。我市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征文比赛中成功实现“七连冠”和“八连冠”。我市教育局连续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先进集体奖”,我市教科所获得2015年度江苏省教科研系统 “先进集体”。2017年,我市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推荐参加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会上进行书面经验交流,并在2017年全省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工作会议上作专题发言。

3.智库功能得以发挥,专业发展的智囊形态初见。

由笔者所牵头整理的《连云港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历经3年,已经获得市政府审批。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连云港市委书记杨省世同志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们经过全面而充分的调研,撰写了《连云港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思路研究》调研报告,提出“十三五”教育事业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以及政策取向等观点和建议,并被收录于《连云港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之中。

4.服务决策得以持续,专业发展的咨询形态初现。

从2013年至今,我们共组织4批“基础教育重大(重点)课题调研”工作。我们以区域为单位集中组织,在自由申报、评审的基础上立项,并由调研者或单位最后提交研究成果,供决策部门、学校、教师参考。我们相继完成了“建立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制度调查分析报告”“县域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研究”“连云港市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调查研究”“农村高中学分制运行现状调查研究”“高中生拔尖人才成长非智力因素的调研”“农村教师培训需求与供给侧协调发展的调查研究”等调研报告。

四、顶层宏观设计呈现教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样态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按照“抓载体、促发展、保增长、创品牌”的工作思路,实现“理念先进、服务决策、提升质量、促进发展”的总体目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科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开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建设

全市依托“港城名师工作室”和“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工程”,自主构建与协同提炼相结合,构建具有港城特色的“苍梧派”教育思想体系。第一,开创“本土化”课题调研路径。探寻基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真实问题、重大问题的教科研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举措。开创以“草根化研究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为载体—以区域性协作为平台—以引领式专家论证”为保障的课题调研新路径。第二,探索“链接式”成果推广机制。实现课题研究的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探索“选题指导—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鉴定—成果认定—推广辐射”的“链接式”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辐射的运行机制。第三,形成“校本化”科研指导模式。确立“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理念,形成 “发现学校实际问题—进行个性化分析—研制解决方案—指导学校教师参与实践—提炼概括总结”的“校本化”科研指导模式。第四,搭建“递进式”专业发展平台。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做好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工作,搭建“递进式”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第五,打造“协作式”教育科研团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师德水平高、业务素质好、研究能力强的教育科研“协作式”团队,建立连云港市教育科研专家库。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1.形成“动力型”教育科研理念。

我市开展校际间互动科研、区域间联动科研和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齐动科研,形成“教师自动、校际间科研互动、区域间科研联动、高校与科研机构齐动”的“动力型”教育科研理念。在建设方向上,将教育宏观问题的研究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对教育宏观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建设内容上,准确把握教育宏观问题的选题、研究投入,提高研究的成效。在建设形式上,建立我市教育科研研讨和信息中心,定期编发《教育科研信息参考》,提高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的实效性。

2.完善“服务型”队伍建设机制。

以“服务”为核心,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制定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条例。首先,建立科研活动菜单认领制、中小学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协作制和特色教育科研基地流动制,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教育科研实施能力,为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特色服务。其次,建立教育科研成果的认定和推介制。加强对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列入省市规划的重点课题并已通过鉴定的成果,可进入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程序,通过认定的成果颁发《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证书》,为促进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服务。

3.建设“自觉型”教师成长文化。

教育科研文化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导向、熏陶和凝聚作用,我市努力建设“自觉型”教师成长文化,提升一线教师的自觉学术水平。第一,目标激励。引领青年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有针对性地阅读教育专著,撰写论文。第二,行为跟进。努力引导教师养成读书、反思、写作、研讨等习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第三,规范制度。定期开展案例研讨会、读书反思会以及各项展示活动,让教师在开放与规范中酝酿、提升思想,拓宽专业成长的路径。

4.营造“发展型”教师科研氛围。

要在全市范围内解决四个问题,以营造“发展型”教师科研氛围。其一,通过各类培训、论坛、沙龙等活动,解决教育科研思想上的 “笼子问题”,在教育科研领域逐步“去行政化”,为教师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其二,通过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在全市范围内消除课题研究空白校,通过课题研究的校本化解决教育科研“普及化”问题。其三,通过教育科研联盟校的创建和“港城名师工作室”,打造特色教育科研基地和名师,解决教育科研的“个性化问题”。其四,积极争取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采取专项经费申请、纳入师资培训整体规划等多种方式,解决教育科研经费普遍的“短缺性”问题。

5.培植“特色型”教育专家团队。

我们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育专家型教师。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专家,为高端教育人才的产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为教育家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我们深知,我市与全国兄弟市相比,在教育科研以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但“春早人更勤”,科研兴教给连云港教育带来了科学发展的新境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格局,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教育智库建设,推接地气的科研成果,建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1]臧雷.如何让教科研“洼地崛起”[N].中国教师报,2014-06-04(5).

[2]匡中远.教育行政助推教科研工作科学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3(14).

G451.2

B

1005-6009(2017)46-0043-04

孙朝仁,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连云港,222006)所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猜你喜欢

样态课题专业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从主持人记者担任导播看交广节目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