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也需要工匠精神

2017-03-24张忠艳

江苏教育 2017年46期
关键词:工匠初心精神

张忠艳

教育也需要工匠精神

张忠艳

工匠精神;不忘初心;职业倦怠

从世界级工匠翘楚墨子、鲁班到无数长于精雕细琢的能工巧匠,从让人叹为观止的秦兵马俑、敦煌壁画到明珠般熠熠生辉的名胜古迹,工匠精神的基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追本溯源,我们理应提炼和梳理属于我们自己的工匠精神;放眼未来,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属于我们自己的工匠精神。教育,亦需要工匠精神。

当教育和“匠”沾上了边,许多人会联想到“教书匠”,而这个词多多少少含有轻蔑之义。但从另一个视角思考,这个词又含有对教师行业的期望和要求,因为“匠人”面对的是“物”,教师面对的是“人”,生命教育的不可逆,让教师最初的起步就高于其他。

《礼记》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从经师到人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这中间的成长过程注定是一段沙粒成珠、彩蝶破茧的心灵进化旅程。教师唯有在艰难的处境中学会蓄势,在痛苦的沉潜中学会砥砺,在漫长的黑暗中学会坚守,才能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蜕变。而支撑人走到最后的强大力量,终归是工匠精神。

一、咬定青山,历久弥坚——不忘初心

一个人的境界与格局决定了其发展的高度,我们也常常用“职业、事业、志业”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敬业程度。身在教育领域的人大概有这几类:一种是把教育当作职业,以此谋生的人;一种是以教育为事业,热爱并愿意为其付出的人;还有一种是以教育为志业,能倾其所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日本匠人一直把职业奉为“神业”,视其为一种“修行”,认为这是凡人成佛的不二法门。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说:“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这就是职人的精神。”日本的许多匠人和众多企业追求极致并能做到极致,正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一颗初心,始终心有信仰,敬业爱业,至此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恒久动力。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表达了儒者的襟怀、器识与宏愿,也道出了教育者的理想、使命与情怀。教育者的初心就是心有大爱,心有使命,心有宏愿。倘若每一位教育人都能以此淬炼心性,慎终如始,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珍爱、呵护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就会珍惜每一次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机会,就会珍视每一天教育所带来的酸甜苦辣,就会在一日日的埋首工作中,深耕于心,就会在一次次的静心回眸时,磨炼灵魂。

大千世界,纷纷扰扰,可有了这份为他人之心和担当之愿,你就能够咬定青山,守住心灵的宁静,守住自己快乐的阵地,历久弥坚。

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技进乎艺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法则”,即一个人若用1万个小时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才能带给你专业成功的可能性。《庄子·寓言》中这样描述学习历程:“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可见,但凡专习一事而有成者,所需时间、精力不可或缺,所经关要也大抵无差,且难能逾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指做玉石的方法,用锯子弄开石头,这是切;用锉子锉去部分石头,留下玉,这是磋;把玉雕成各种器物,就是琢;打磨使玉发出光彩,就是磨。教育既是教师对学生的切磋琢磨,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的切磋琢磨。专心做一件事,听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却很难,最艰难的不是练就高深的技术,是能够忍耐每日重复相同工作所带来的无聊与寂寞。

同样是从教二三十年的教师,一位总是抱怨工作的枯燥乏味,年复一年“唱着古老的歌谣”;而另一位却从中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与新意,从每个学生的不同反馈中收获不同的灵感,自己对教材、对教育、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不断的更新。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一节课的精彩背后,是教师对专业技术的无限追求,是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神,是突破原有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进化,是像树根一样心无旁骛地扎根于泥土的品性与韧劲。

水厚方可载大舟,风厚才可承大翼。热爱教育、洞悉教育、精通教育,做一个教育的行家里手,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锻炼、磨砺,让学识、才能、技艺日积月累地融汇在血液中,经过缓慢地、持久地、绵密地渗透,发酵成自身的素养,乃至涵养。安心者有大艺,专心者成大事,痴迷者成大业。唯有遵循精进之道,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倾其所能而上下求索,技艺的羽翼才会日渐丰满。克服职业倦怠的秘诀,是给时间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间。

三、道通天地,御风而行——艺进乎道

知名人类学家陈奇禄的素描功底可以媲美照相机,但他却说:“我不能成为画家,因为我不能画得不像。”匠和师是有本质区别的,匠要求做得像即可,循规蹈矩,按套路出招,而师者一定是在匠的根基之上的融会贯通,集大成而后有所超越。无论是达·芬奇画鸡蛋,还是王羲之洗笔成墨池,都在强调要做足“匠”的本分。即使是武功绝学,其精微奥妙若要通达最终的化境,也需建立在深蓄厚养的累积之上。

万物之道,道道皆通。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并非一味地在既有技术路线上精益求精,而是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拥有挑战精神,努力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

教育同样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时代需要名师大家,需要千千万万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继承、创新和发展具有民族智慧的教育思想。

李吉林是一位扎根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怀揣梦想,全身心地体验和感悟教育的真谛,沉潜于教育的深处、学术的深处、生活的深处、生命的深处,把对生命的理解、关怀和认同,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凝聚、追求和提升浸润在半个世纪的实践跋涉和理论探索之中,创造性地构建出一个充满本土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于漪在她的《岁月如歌》一书中写道:“岁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欢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无独有偶,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是享誉全国小语界的一位教育名家,年逾古稀的他依然行走在探寻教育精髓的道路上。《退休后我终于明白了教育是怎么回事》一文中所包含的教育本质、教育哲学、教育价值观及育人核心等问题,带给人强烈的震撼、觉醒和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前辈们对教育的敬畏、精进和自省,让我们看到了通向教育之道的曙光。

从经师到人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教育者的初心就是要心有大爱,心有使命,心有宏愿,守住心灵的宁静,守住自己快乐的阵地;要对教育教学切磋琢磨,以求突破原有的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进化,还要对教育保持一颗敬畏、精进和自省的心灵,用行动继承、创新和发展具有民族智慧的教育思想。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G451.6

B

1005-6009(2017)46-0033-02

猜你喜欢

工匠初心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永远的初心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论“不忘初心”
拿出精神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