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如何避免“叫好不叫座”
2017-03-24李广耀
李广耀
智慧教育如何避免“叫好不叫座”
李广耀
智慧教育是当下教育改革的“热词”,虽然政策与观念高度重视,但是基层学校茫然无头绪,甚至启而不动。要改变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应从三个方面予以考量:让理念先行,各实施要素将转变观念真正落到实处;建设智慧环境,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推进智慧教学,让生命成长更加精彩纷呈。
互联网+;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造成当下智慧教育“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中小学实践层面看主要受制于以下这些方面:缺乏标准,教育信息化产业缺乏规范引领机制和统一有效的市场标准、测评标准和绩效评估标准;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众多厂家各行其是,不能整合成统一的力量;缺乏科学有效的路径与实施方法的指导;学科教师日常工作量很大且技术能力严重不足,缺乏人才支持;缺乏系统、软件与平台的开发、集成,尤其是免费的或低成本的系统、软件和平台的支持;来自社会、家长的疑惑或阻力等。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一、理念先行,将转变观念真正落到实处
1.政府的理念:更接地气。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政府及各级部门层面应克服以下发文件、运动式推进为特点的倾向,更加关注顶层制度设计以后的目标任务分解,更加关注如何有重点、有步骤、有分别的分步实施,更加关注跨行业、超越利益纠葛的协调和落实。以“三通两平台”为例,不仅加快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视不同类型学校的需要,会同第三方制定技术标准和公共服务标准,推进相关平台建设、软件开发和资源整合,避免学校重复投资的现象。
2.专家的理念:更重实践。
在信息化浪潮推动下,大批专家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介绍了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甚至直接参与到实践中,树立了一批“样板”学校。但这些样板学校如果以名校、优质学校为主,“样板”便失去了典型性和示范性。专家们的研究偏重于理论和讨论技术,对学校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教育”的方法、路径涉及不够,不利于专家研究成果的推广。
3.学校的理念:主动推进。
学校要克服“等、靠、要”的倾向。其一,用好现有的设施设备,其实,一部手机就能制作微课,一个微信群就可以增加互动。硬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其二,制定学校中短期发展规划,叠加建设,逐步系统化。其三,以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平台建设带动教师们转变观念。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考试数据采集使用网上阅卷系统,校产管理使用资产管理系统,日常维修使用网上保修系统,家校联系使用学校微信公众号。让教师们习惯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处理日常事务,使“智能化”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常态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推进“智慧教育”。
4.教师的理念:勇于实践。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是“土著居民”,教师是“移民”。当我们与学生处于不同的世界时,我们该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和怎样的文化与他们交流?互联网思维是去中心化的,更强调平等对话和平等交流,强调共享和分享。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们唯有改变心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主动探究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才有新的出路。
二、建设环境,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智慧教育”需要智慧的校园环境,这个环境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显性的环境是“智慧校园”,而隐性环境应该是基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
1.以智能化为核心建设“智慧校园”。
依据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荣怀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这是一幅有异于以往的全新的学校图景。二维码、视频监控等环境感知技术有助于实现对校园各种物理设备的实时动态监控与控制。宽带无线网络使得高清晰度的网络教学资源传输成为可能,也让异地的视频连接让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社会网络技术有助于掌握师生在虚拟网络中的活动状况并实施必要的管理。学习分析技术可作为教师教学决策、优化教学的有效支持工具,也可为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学习危机预警和自我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支持,还可为教育研究者的个性化学习设计和增进研究效益提供数据参考。
2.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推动课程“融合”。
“互联网+”的时代,重要的不是拥有互联网技术,而是要拥有“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品质是技术所不能代替的,也说明了“智慧教育”的本质是“人在技术之上”。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把核心素养的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课程改革的抓手,也从另一个侧面阐明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课程融合是“智慧教育”的必然追求。
学校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生的发展”。课程是学校教育最为有效和直接的“工具”,课程品质决定学生发展的品质。在确保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学校以校本课程体现独特的教育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美国把培养具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素养的人才作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芬兰自2016年起学校按照主题展开混科教学。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打破学科边界,加强学科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三、智慧教学,让生命成长更加精彩纷呈
智慧教学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是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
1.需要更智慧的教学方法。
当今的数字人类从一诞生就生活在数字世界之中,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行为模式和情感模式等与父辈相异。“数字土著者”习惯于快速地接受信息,喜欢多任务处理和随机进入(如超文本),爱好即时反馈和强化,偏爱做中学而非听中学,喜欢文本前呈现图表而不是相反,对机械死板的讲授缺少信心。当今的学生已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我们设计的教学系统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教育对象,这需要教育者设法运用数字土著语去教“传统”的和“未来”的内容。
2.要在内容上实现技术与学科的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何克抗先生指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作为认知过程主体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我们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出发,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能够形成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系,并同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信息化平台和技术手段可以为内容整合、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有效检测,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平均使用力量,有更多的时间侧重于学生的“疑难点”“增长点”和“突破点”。
3.需要学生智慧的、个性化的学习。
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是要让学生们认为学习知识是有用的,发自内心愿意学习,能够个性化地学习,尽可能以归纳方式学习,让学生会思考、会创造、变聪明、有智慧。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把知识还原成生活实际问题或任务,仅靠黑板、粉笔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借助现代化手段把问题呈现出来。正如同样的80分,对不同的学生含义是不一样的。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测试,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甚至可以个性化订制或推送专业。
G637
B
1005-6009(2017)82-0073-02
李广耀,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江苏太仓,215400)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人民政府督学,苏州市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