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忱,精准滴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7-03-24吕红玲
文 | 吕红玲
满腔热忱,精准滴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 | 吕红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与语文教学同步同频,融合互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丧心病狂地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把硫酸倒向无辜的黑熊。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教育者的心。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告诉我们:孩子的品行是从后天获得的。
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做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对人类的危害也越大。罗斯福说:“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行而不仅仅是他的才能。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有德育意识,把品德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的。
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找到德育的渗透点。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要千方百计地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和“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取向所在。
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的。课堂的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目标的达成就不会太远,德育目标的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从文本中获得道德感化和道德意义,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痕”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课堂上让学生演一演小熊和松鼠,让他们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想对好朋友说的心里话,再对朋友说一说。这样的过程自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真善美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关键在于把思想教育与文本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传授和道德思想熏陶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找到两者的切入点、结合点,不断创新、总结、发展,相信定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北小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