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六十二中的升级模块
2017-03-24翟向军
文 | 翟向军
校本课程开发:六十二中的升级模块
文 | 翟向军
需求评估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四个学会乃教育支柱目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
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合作);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与发展)。
教育部最新颁布实施的新课程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教育的追求,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审美的情趣。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上学,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不是要追求那个“一百分”;教育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会学”知识。学会和会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学生是被动的;后者,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更是在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必备能力。这些都必须从小培养。什么是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就应该在帮助学生在四个“学会”上下功夫。
学校课堂改革的延续 学校“两段五环节”课堂改革的结果是:学生活了,但仍然不够;教师放手了,但仍然对学生不够相信。这一点,迫使我们需要进一步打开束缚学生的精神枷锁,于是刺激学生的自信度变成了课程改革重要又迫切的课题。如何打通这任督二脉,将会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学校管理,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相信校本课程必定成为学校师生自信、自尊、成长、发展的乐园。漫漫求索之下,针对学生的大校本课程和针对教师的大校本教研横空出世了,这两个教学“特区”的建立必将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打上一剂强心针。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将填补学生部分知识和能力的空白;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校本课程建设的两个内在驱动力
植入综合实践的最新理念 2013年8月6日,由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负责筹建的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落户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实践基地在课程的运行上,小学注重兴趣培养和过程体验,以小项目短周期开展,初、高中生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目标的达成,以大项目长周期方式开展。目前综合实践基地开设了甘肃彩陶、3D打印、工程创意搭建、电子创意搭建、机械创意搭建、环境监测、拓展训练、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数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过这些的洗礼,我们看到了国际“STEM”教育理念的魅力所在,我们看到了综合实践课程对孩子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对孩子未来发展各种能力的全面整合。在此,我们努力希望实践教育的理念能够进一步得到扩散,进一步提升更多的孩子。
爱生实验校的使命所在 兰州六十二中作为爱生实验校,我们对《中国爱生学校标准(试行)》的四个维度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即全纳与平等,有效的教与学,安全、健康与保护,参与与和谐。这些标准是国际上对当前和未来学校发展方向与愿景的指南,认真实行这些标准,必定会促进儿童权利在学校的落实,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必定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必定会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
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依照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这7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错综复杂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抓住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实施个别化教学,提高学生智力开发水平。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经验信念不同,从而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也是各不相同的。该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把它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内在心里表征的建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学习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研究过程
建立校本课程组,认识研发意义 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抓这项工作;科研室主任带头参与课题的实施指导与管理。带领教师严格按照研究程序,制定课程开发的研究方案,并经过多次论证、反复修改,保证了课程开发工作的严谨性,认识到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确定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全方位地分析学校教育改革现状和周边的教育资源,在选择研究的内容、方法、形式上进行反复切磋,挖掘各年级段、各学科课本中可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确定切入点。
加大研讨力度,推动课程开发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加强各学科的综合渗透,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建立有效、科学的教育体系。
做好制度建设,提高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课程福利:校本课程课时费每节课按20元考核发放;凡是二次出书的校本课程教师,一次性奖励300元;凡是评定为精品课程的校本课,再追加200元;凡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年度考核加10分;凡是发表校本课程论文的教师,一次奖励400元;凡是校本课程开设者,优先提供外出学习,提升自我的机会。
做好校本课程的体系建设,合理规划课程的内容和方向 据此,学校经过多方研讨,制定了七大类课程:综合实践类(如工程搭建、多米诺、3D打印),科技创新类(如机器人、航模),健体尚美类(如软式垒球、阳光韵律、合唱表演、笔墨丹青),传统文化类(如国学经典诵读、大美国学),怡情养心类(如围棋、书法),学科拓展类(如数独游戏、模型数学),师生大讲堂(如学科大教研、学生大讲堂)等。
做好校本课程的特色建设,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真正的民主选课。所谓民主选课,就是让选课的过程绝对透明化,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论学生的成绩好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到相关的教师跟前报名,教师无任何权利拒绝。
走班制度 所谓“走班制”就是让所有的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走到一起组成一个课程班,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包袱的情况下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
评价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分学科科学、合理、细致地制订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