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强国战略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解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2017-03-24陈晓明郑丽梅

江苏教育 2017年44期
关键词:机械行业产教强国

陈晓明 郑丽梅

制造强国战略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解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陈晓明 郑丽梅

制造强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产教协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我国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集结号。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部署,2016年12月,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至此,《中国制造2025》的“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全面转入实施阶段。深入贯彻落实《指南》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造就一支适应制造强国战略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从《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看《指南》的重大意义

《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有关方面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多部门协同作战、上下联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重大工程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编制并发布了“1+X”规划。“1”指《中国制造2025》,“X”指11个配套的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二是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自2015年起,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批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核心竞争力提升、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优质制造和工业强基等重点领域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积极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工作,已批复宁波、泉州、沈阳等8个试点示范城市和江苏苏南五市、广东珠江西岸、湖南长株潭3个试点示范城市群,加快智能制造发展进程。三是加强对地方的指导,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为引导解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问题,制定《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6年)》。截至2016年末,已有29个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方案或指导性文件,推动效应也初步凸显,已形成了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的不同发展思路,相比我国传统的东中西部“老三极”格局,制造业“新三级”格局正在加速成型。四是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业态变革。自《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北斗导航、高铁装备、发电装备、工程机械和高档数控系统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在《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人才问题成为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制造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瓶颈,特别是在技术技能人才领域问题尤为突出。根据2016年机械行业对287家企业的重点调研显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关键基础制造领域人才急缺的状态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二是高端制造领域人才培养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三是对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教育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四是“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制造业相关专业一线人才培养呈现下滑趋势。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支撑《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和产教协调发展力构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指南》在分析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和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五个发展目标、七项主要任务,确定了五项重点人才工程,并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二四四”,“一”就是实现一个目标: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二”就是坚持两个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第一个“四”就是秉承四个理念:创新、融合、协调、精准;第二个“四”就是突出四个重点:抓改革、强基础、补短板、优环境。其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第一,《指南》不仅是完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举措,更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协同创新的长期性,对社会各界具有普遍的感召和推动作用。第二,《指南》是“人才为本”强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体现,集中反映了国家层面对产教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和新高度,将对行业企业和相关院校的发展理念、战略定位和转型升级产生深刻影响与优化驱动。第三,《指南》以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目标依据,阐明制造业人才必须支撑这一跨越并伴随其一起完成这一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使其成为推动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风向标。第四,《指南》聚焦难点,突出重点,着力破解瓶颈问题,分别从“形成格局、造就队伍、确立优势、奠定基础”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系统的任务要求,是为实现2020年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行动纲领。

二、从产教关系变革看《指南》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驱动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格局下,引导我国制造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进而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行动纲领,并且正从发展理念、技术升级、业态变革、管理提升和资源要素优化等几方面,驱动一场制造业的深刻变革。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更加注重产教融合与协调发展,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坚持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二是产业发展定位由重“制造链”向重“价值链”聚焦。三是产业形态由传统大而全的“分段式”发展,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链式”延伸,向多业交融与协同的方向发展。四是产业布局由追求规模增量,向更加注重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方向调整。五是技术升级由纵向提升为主,向“代际更迭”交错与多领域、多门类复加与融合发展,智能化成为主攻方向。六是产品由满足一般性需求的批量化生产为主,向更加突出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协同制造转变,提升质量和精益化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主题。七是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占绝对比重向淘汰落后产能,重构更加绿色、合理、现代的产业关系方向调整。八是发展由传统的需求和要素拉动,向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发力,将更加依靠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

《指南》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分别对企业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员等三支队伍建设以及各类紧缺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划。《指南》将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作为核心任务之一,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这些都揭示了产教协同发展的新理念和产教关系的新变革。深入学习领会《指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第一,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深度将愈加成为企业、院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第二,在某些高新制造领域,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服务能力将从单一的“伴随服务”向“前导性服务”转化。第三,“就产业说产业,就教育看教育”的体系思维和评价规则将加快破除。第四,“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将成为今后一定时期产教两界共同创新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新任务。因此,《指南》的深刻内涵在于,不仅回应了制造业变革的根本问题,同时还明确揭示出产教关系变革的新动向和新要求。

在制造强国战略催发的产业与产教关系变革中,就与产业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职业教育而言,将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秉承《指南》“创新、融合、协调、精准”四个理念,优化发展定位和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新优势、新特色。二是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以优质专业(集)群对接优势产业群,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加快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三是聚焦产教融合工程和关键环节,创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相衔接,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体制机制。四是围绕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强化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和精益化培养,加快厚植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核心资源。五是面向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和人才紧缺领域,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施高水平院校和高质量专业专项建设,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建设服务和支撑中国制造的核心力量。

三、从机械行业产教发展看贯彻落实《指南》的基本举措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肩负着实施强国战略的重任。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6万家,占全国工业的22.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5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32%;实现利润总额1.69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4.51%。实现外贸出口647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的17.57%;实现贸易顺差1020.8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20%。虽然发电设备、汽车等主要产品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依然是制约机械工业发展的主要症结。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共性技术缺失,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等矛盾尚未根本缓解,转型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实现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根本靠人才、基础在教育。目前我国机械行业人才现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才支撑和产业发展保障的基础与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深入贯彻落实《指南》对推进机械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更加突出和专业的意义。

《指南》提出的“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等七项任务和“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及相关举措,尤为契合当前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要求,更符合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优化、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跨越性新机遇。机械行业素有“重教育人”和“人才强业”的优良传统,在构建《中国制造2025》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方面,同样负有重要职责。这些先进理念和优良传统必将转化为深入领会和细化实施《指南》的新动力,形成引领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风向标与具体行动措施。

(一)推进《指南》与机械工业“十三五”人才规划同步实施

在《指南》的指导和引领下,进一步完善《机械行业“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并实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在开展机械行业《中国制造2025》人才需求专项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预测分析,回应《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技术发展、“工业强基工程”对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对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质量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筛选并发布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点观测专业目录,引导专业设置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

(二)推动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产教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在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推动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以企业院校为主体、社会支持、协同共进的工作新体系新格局。统筹机械行业国家级专业协(学)会的力量,发挥“机械工业人才培养行业联盟”的整体优势和作用,积极组织行业代表性企业发挥用人主体作用,积极支持和深入参与院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探索教育制度与用工制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多措并举加快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培养。

(三)加强机械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创新建设

针对同一专业教学内容千差万别、同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之类的乱象,着力构建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发挥行业组织的资源优势,了解企业对机械行业技能人员的共性规格要求,深入分析当前机械行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及不足,凝聚各方力量,研究提出行业技能人才规格、岗位标准、专业标准等,建立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并实行定期调整修订机制,推动《指南》任务要求落地。

(四)大力推进在职人员继续教育

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要求,在全行业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动行业建立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相统筹的系统人才培养机制,协调推进“三支队伍”建设。通过制定《机械行业职工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大力组织行业、职业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多种形式培养培训一大批关键岗位或技术攻关中的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先进技术研发、先进装备推广应用、企业职工队伍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名师带徒”的代际传承,通过技术交流、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活动,促进企业人员成长成才,努力使《指南》成为机械工业由大变强的新动能,推动产教协同发展,把行业职业教育锻造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利器。

(作者单位: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

G710

A

1005-6009(2017)44-0023-04

猜你喜欢

机械行业产教强国
机械行业新标准介绍
机械行业新标准介绍
机械行业新标准介绍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强国有我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