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淡水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2017-03-24游宇
文/游宇
福建省淡水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文/游宇
福建淡水渔业经济低端化特征明显,渔业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牌产品少,渔业经营方式较为分散,设施装备较为落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水产品价格下行,个别品种供给出现结构性过剩,不能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渔民养殖效益下滑。此外,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产业发展和消费信心。这些矛盾和问题,倒逼福建渔业必须转型升级。文章立足福建淡水渔业自身发展潜力,分析产业经济特点,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以及政策建议。
一、福建省淡水渔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福建淡水渔业克服内陆水域可养面积小,产业经济发展底子薄,起步晚等先天不足,立足自身实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促进渔民就业增收、改善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一)渔业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持续升级
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现代设施渔业发展的契机,着力技术创新,持续开展传统水产养殖池塘的标准化改造,2009-2015年全省累计完成改造淡水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5.7万亩。工业化养殖迅速崛起。“十二五”期间福建省依托“清新福建”的良好生态以及地处亚热带养殖品种多等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的设施装备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可控、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的工业化养殖,培育壮大了一批基础设施好、科技水平高、经营机制活、生产规模大的水产养殖龙头企业。目前,全省共有工厂化养殖企业91家、养殖车间70万平方米,其中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企业52家、养殖车间21.4万平方米,淡水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企业21家。
(二)渔业品种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稳中求进。一是品种升级换代。一大批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选育品种如“”草鱼,福瑞鲤、“中科3号”异育银鲫、湘云鲫,黄金鲫,长丰鲢,“浦江1号”团头鲂得到大面积推广。二是繁育工艺不断创新。一批鱼卵脱黏和孵化新型装置的研发及示范应用,有效改善了苗种场的繁育设施条件,提高了产能和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了稻(莲)田综合种养、池塘节水型、沼萍鱼、鱼菜共生以及池塘循环流水等生态养殖模式,赋予了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新的驱动力。特色品种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除鳗鲡、罗非鱼等传统优势特色品种外,积极推广泥鳅、红螯螯虾、青虾等名特优品种,渔民养殖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三)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大力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光泽、武夷山、清流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相继启动建设。持续开展淡水水域增殖放流活动,扩大“八闽放鱼日”覆盖面,在九龙江、汀江、永定河及闽江等水系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2015年,在闽江、九龙江流域的主要干、支流的40个放流点,放流淡水主要经济物种17种。加强效果评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资源保护和流域水体生态修复。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街面水库、棉花滩水库等内陆重点养殖水域设立监测站,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同时开展病害疫情监测,控制水生动物重大病害的发生和疫病流行。
(四)渔业二、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发挥现代渔业加工项目扶持带动作用,引导水产加工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推动技术更新改造,提高水产加工品的附加值,打造水产加工园区和特色渔业品牌,推动水产品电子商务和市场冷链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大力发展品牌渔业,2015年大金湖大头鲢、九龙湖白刀被评为第二批福建十大渔业品牌。“十二五”期间福建省不断培育和壮大以“水乡渔村”为品牌的休闲渔业建设,截止2015年,福建省共公布九批“水乡渔村”名单,其中淡水获“水乡渔村”称号的企业达到103家,6家企业被评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借助厦门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等活动,展示交流休闲渔业发展情况和成果成效,探索休闲渔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途径。大力支持福州市建设“金鱼产业园区”,推动“福州金鱼”走向世界。
二、福建淡水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受限
福建淡水养殖主要以水库与池塘为主,占养殖总面积的90%以上。从近年来的发展实际来看,由于大部分水库的管理权在水利部门,受蓄水发电以及水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水库渔业发展道路逐渐收窄;同时,受耕地保护红线等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以及淡水养殖比较效益下滑的影响,新开挖的池塘越来越少,一些老旧池塘还面临着复耕的压力。
(二)产业内部要素配置不合理
存在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脱节,如内陆地区水产品加工力量非常薄弱,除南平市的螺旋藻加工有一定规模外,淡水产品加工主要以零星的作坊式的手工加工为主。结构性过剩的大路货比重大,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渔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淡水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网络,原良种体系,渔业环境监测网络与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存在建设标准偏低,运转效率不高,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政策创设以及资金投入还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执法监督有待加强。现行《渔业法》还有许多与当前实际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渔民的违法成本较低等。
三、福建省淡水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与实现路径
(一)主要目标
通过强化政策引导、科技支撑、投入支持、法治保障,实现淡水渔业标准化、绿色化、组织化生产;淡水渔业加工流通、增殖和休闲渔业融合发展;淡水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不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淡水渔业效益和渔农民增收显著。到2020年,淡水渔业产量控制在100万吨以内,其中捕捞产量控制在5万吨以内;淡水加工产品超过50万吨,休闲渔业产值超过20亿元,淡水渔业成为内陆地区渔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成为内陆地区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重要产业。
(二)实现路径
1.优化养殖空间布局
按照淡水渔业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和《福建省内陆养殖水域规划编制技术要求》(闽海渔〔2011〕430号),加快淡水养殖水域规划的修订,科学划定养殖区域,稳定基本养殖水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内养殖品种与规模,稳定池塘养殖。积极推进渔业养殖园区建设,推进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建设,提升福建水产养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加强对闽江水口库区闽清段、闽江水口库区古田段、闽江水口库区延平段、尤溪下游库区延平段、尤溪下游库区尤溪段、尤溪街面水库、尤溪水东水库、三明安砂水库、龙岩棉花滩库区、新罗区万安--白沙水库等10个重点养殖水域的养殖规划管理,确定合理的养殖布局、容量、种类、方式,严格控制水产养殖规模,发展大水面增殖和不投饵滤食类、草食类网箱网围等生态养殖。继续巩固闽江、九龙江、敖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的成果,落实好省政府《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要求,对水产养殖集中区域实行水环境监测,全面取缔饮用水源水库网箱养殖。到2020年,基本完成不符合养殖规划的网箱养殖清退工作。
保持现有淡水池塘面积,对利用国有水域进行养殖并符合养殖规划的,依法实行行政许可;对利用集体所有的池塘水面,要稳定家庭承包双层经营,可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合理流转经营权。
在内陆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区,利用现有的稻、莲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一轮稻(莲)田综合种养,提高养殖生产能力。
2.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1)大宗淡水鱼。适当调减大宗淡水鱼养殖规模。福建省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50%左右,产业地位重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适当缩小养殖规模,鼓励品种自主选育创新,积极推广生长速度快、抗逆性的新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充分挖掘其节水、节地、节粮等有利于改善环境的功能,从养殖技术、模式上走生态循环渔业发展的路子。
(2)特色品种。福建特色养殖品种以罗非鱼、鳗鲡以及南美白对虾为主。从发展策略上,需巩固鳗鲡、罗非鱼等品种养殖规模,积极推广南美白对虾、泥鳅、棘胸蛙、红螯螯虾、翘嘴红鲌、香鱼、鳜鱼、银盾、赤眼鳟、倒刺鲃、虹(金)鳟鱼、鲟鱼、黄鳝、毛蟹等名特优品种,加强土著品种黑脊倒刺鲃、黄颡鱼、香鱼种质的提存复壮,以及大刺鳅、半刺厚唇鱼等的人工养殖,把握市场、技术、资金、规模和效益五大要素,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实施淡水渔业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品种选育,建设规模化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⒊转变养殖方式
针对养殖密度高、污染排放重、质量风险大等突出问题,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渔业,推进水产养殖节水减排,促进渔业发展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上来,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上来。
(1)水库及湖泊 发展净水渔业,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推广水库网箱不投饵技术,在街面水库、棉花滩水库等内陆重点养殖水域内开展环境监测预警工作的同时,根据其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一定数量鲢鳙鱼以及河蚬等进行放养,既保护水环境,又提高渔产力。
(2)池塘 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及“生态有机鱼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养殖节水减排,推广池塘高效增氧技术、淡水池塘养殖水质工程化调控技术、池塘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技术、渔用膨化饲料应用技术、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以及丘陵山坳池塘节水养殖技术,引导和鼓励养殖节水减排改造,重点支持废水处理、循环用水、网箱粪污残饵收集等环保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开展养殖水质监测,推动制定养殖废水排放强制性标准。制定实施养殖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和清洁生产操作规程,加强养殖技术创新和运用,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利用中央财政现代渔业、农业部“菜篮子”、省级财政设施渔业专项,积极推进集中连片、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推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饲料自动精准投喂、鱼类病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淡水水产养殖的集约化和智能化水平。
(3)稻田 稻田综合种养是国家需求(促进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需求(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结合的好措施、好项目、好工程、好产业。近年来农业部高度重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在农业部下发的文件中,多次将该产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作为专项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予以支持。争取把稻田综合种养列入福建省渔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引导各地结合实际,将稻田综合种养纳入当地渔业发展规划,作为稳粮增收的重要措施,把稻田综合种养列入我省现代渔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利用现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相关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健全稻田综合种养产前、产中、产后的支撑体系,促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和新技术的研发,尽快建立由水产、种植、机械化、农产品加工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联盟,指导解决产业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生产和技术问题。
4.促进淡水捕捞业转型升级
开展内陆地区渔具渔法、库区坝头拦网渔具的专项调查研究,改进现有拦网渔具结构。加强淡水捕捞渔船管理,推行渔船渔民组织化管理,开展限额捕捞试点,在湖泊和大中型水库,着力推进以人工增殖为基础的限额捕捞发展方式,通过减船转产,压减淡水捕捞产量。有序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千方百计拓宽渔民就业增收渠道,逐步实行退渔上岸,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渔民向水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渔业转移,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完善低保、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渔民收入不下降、生活有改善。
5.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
推动淡水养殖、加工、物流业、休闲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立足优势品种,进行品种改良和附加值提升,重点推进鳗鲡超百亿全产业链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分享现代罗非鱼种业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提升育种科技水平,推动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营销服务延伸,发展育苗、加工、商贸物流,形成多元结构的产业链条。渔业加土企业立足“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开展优势特色水产品的营销策划和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网上交易、连锁分销、订单销售、直供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和名牌产品,着力培育新兴消费群体,不断提高品牌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支持加工企业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平台,提升淡水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加强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促进淡水渔业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壮大淡水渔业龙头企业,培育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和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鼓励各类组织、工商资本开展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服务,全面提高淡水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进一步发挥内陆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以“水乡渔村”创建为载体,积极发展淡水垂钓、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促进淡水渔业产业发展。指导“水乡渔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休闲渔业主题,提升服务质量。利用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厦门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组织开展休闲渔业推介,打响“水乡渔村”品牌,扩大影响,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发展休闲渔业,促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福州、漳州等地观赏鱼产业发展,加快福州金鱼产业园区建设,力争打造成集金鱼养殖、科研、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都市休闲渔业主题公园。
6.强化资源保护
借助福建被列入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有利契机,建立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争取通过立法对主要流域污染源开展溯源跟踪监管追究,确定渔业生态补偿金的标准;开展新一轮渔业资源调查,了解水域资源状况,根据水产养殖规划,清理闽江、九龙江等13条流域违法和不科学建设的水电站,修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以现有设施为基础,在街面水库、棉花滩水库等内陆重点养殖水域新增51个浮标监测站,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同时开展病害疫情监测,控制水生动物重大病害的发生和疫病流行,逐步建立重点养殖水域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支持光泽、武夷山、建瓯、浦城、清流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及关键栖息地;支持顺昌等县(区)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持续开展淡水水域增殖放流活动,扩大“八闽放鱼日”覆盖面,支持在九龙江、汀江、永定河及闽江等水系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加强效果评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资源保护和流域水体生态修复。
四、福建省淡水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有关政策建议
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固然离不开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但政府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淡水渔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环节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一)调优要素配置
水域、劳动力、资金、科技、装备等是渔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只有进一步优化渔业要素投入结构,形成产业发展内部源生合力,才能实现转型升级。
一是在养殖水域利用上,一方面要控制养殖用水量,降低渔业生产对水域的依赖,注重节水减排,大力发展生态循环渔业,推广工厂化循环水、池塘循环流水高效养殖、丘陵山坳池塘节水养殖技术、鱼菜共生以及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水利、国土部门的协调沟通,依照政府出台的水产养殖规划,保证淡水渔业发展必要的生产空间。
二是在劳动力要求上,要加强渔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高素质专业渔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经纪人,要把渔民培训纳入新型农民培训的范畴,通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的实施,切实提高渔业从业者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守法意识。
三是在财政金融支持上,要探索财政资金的使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及社会资金参与现代渔业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渔业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探索将渔业养殖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支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发展渔业商业保险。
四是在资金安排上,要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资金项目,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流向苗种、五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工流通、休闲渔业、资源保护等产业链上下游两端,提高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五是在渔业科技发展上,要组织科研院校开展淡水渔业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现代种业、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节能环保、渔业装备升级、渔业信息化等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信息化与现代渔业深度融合,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渔业。
(二)转变体制机制
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提升渔业经营的规模化水平,选择“家庭渔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路径。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发展家庭渔场和股份制公司,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渔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搭建沟通桥梁的方式支持养殖大户、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渔业企业等发展壮大,扶持渔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运用和发挥渔业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职能,提升整体产业运行效率和信用水平,强化不同模式组织的市场对接能力,发挥规模经营主体在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推广、新市场开拓、新业态发展上的引领作用,让传统渔民搭上适度规模经营的“快车”。
(三)强化支撑保障体系
1.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强化属地监管职责,加快基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坚持产管结合,落实生产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逐步完善淡水渔业产业标准体系,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建设一批淡水水产养殖标准化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积极推进“三品一标”(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地理保护产品)产品认证。扩大淡水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企业数量,推广应用水产品禁用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加大淡水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扩大监测覆盖面。探索建立淡水水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组织开展淡水水产品质量安全进村入户宣传活动,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提升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
2.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实施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重点支持内陆地区县乡级水技推广条件能力建设,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变革的需要,以满足广大渔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信息化服务手段,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全力支持规模经营组织发展,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渔民满意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3.坚持依法治渔
加快健全完善渔业法律法规,推动《渔业法》修订工作,梳理现行渔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解决法律法规规章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装备条件,推进渔政综合执法,推动渔业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强化渔政执法,坚持“检打联动”、“行刑衔接”,加强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严厉打击质量安全生产违规行为。加大对破坏渔业资源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非法捕鱼行为。
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