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海昌奖获奖者先进事迹(一)

2017-03-24常剑波,陈大庆,焦凤荣

中国水产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鲟生物资源水生

2015年海昌奖获奖者先进事迹(一)

常剑波(突出贡献奖)

常剑波研究员现任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所长、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常剑波主要从事鱼类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2004-2008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生物资源的长期生态学效应”,现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恢复与环境保障技术与示范”的项目负责人。在长期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研究工作中,常剑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数据和研究成果。

实现了淡水条件下的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常剑波建立了基于低温处理诱导和周年水温过程调控的中华鲟性腺发育人工诱导技术方案,并于2009年9月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淡水条件下的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为继续推动中华鲟淡水人工驯养与繁殖技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研究所与国内大型鲟鱼养殖企业合作,开展了大规格中华鲟子二代人工驯养技术研究,成功驯养了目前国内人工驯养时间最长、规格最大的中华鲟子二代群体,为在中华鲟物种保护基础理论和技术上实现突破提供了数据和研究对象基础。

积累了中华鲟自然群体生存状态长序列数据

左二为常剑波

1988年,常剑波开始从事中华鲟繁殖生态学的监测与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为中华鲟物种保护积累了长序列珍贵资料。在中华鲟种群生存力方面,率先通过体长股分析建立了中华鲟种群动态变化的理论模型,获得了中华鲟自然繁殖种群在葛洲坝阻隔后的变化趋势;结合漩涡模型(VORTEX)对中华鲟繁殖群体生存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增加产卵场容纳量、提高早期自然成活率等方法进行中华鲟自然种群的恢复措施。在国内率先开展流水环境中的鱼类水声学研究,采用声纳探测手段估算中华鲟繁殖群体的数量,设计了一套声纳探测数据的计算机记录和回放系统,建立了中华鲟回波信号的判别模型。应用声纳探测技术对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坝下江段中华鲟产卵场的繁殖亲鱼数量进行了估算。

推进了过鱼设施在水电开发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近年来,常剑波以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为抓手,在流域过鱼设施整体规划、过鱼设施布局与设计、过鱼设施原型观测与数模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指导开展了近30项相关项目,足迹遍及长江、黄河、珠江等几大流域20余项涉水工程。先后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荷兰交通公共工程水利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学院合作开展过鱼设施相关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发展形成了一支跨学科的过鱼设施研究队伍,获得了一系列的技术及应用成果,包括在国际性难题—高坝过鱼领域拥有1项国家发明专利及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完成“乌江彭水水电站集运鱼系统技术开发、研究、设计建设及调试运行总成”。

开展了生态调度在三峡水库运行中的应用

在水库大坝生态调度方面,常剑波在生态调度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针对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生物资源的影响,提出了三峡工程生态调度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了大量科研项目,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在2000年,首次明确了长江中下游水位变动机制与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关系,为三峡工程实施生态调度打下了理论基础,2006年,提出了针对长江重要生物资源保护需求的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方案,成功解决了如何实施工程调度方式等问题,在工程与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广泛的认可。2011年,在他的努力下,组织开展了三峡水库针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工作,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对人工具有积极的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世界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首次针对生态需求开展工程调度,生态效益明显,对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减少对关键物种和重要生境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陈大庆(突出贡献奖)

陈大庆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书记,长期致力于我国淡水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研究工作,尤其在长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物种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科学监测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陈大庆积极推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监测网络建设,制定发布了科学规范《长江鱼类监测手册》和《河流水生生物调查指南》(科学出版社2013、2014)。长期组织在长江流域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水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与调查,每年编写发布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年度报告。受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委托,陈大庆作为首席专家,牵头编制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规划》,负责《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网络建设与日常运行,成果纳入到国家环境保护公报之中,并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突破增殖放流技术瓶颈

陈大庆及其合作团队承担了农业部科技专项《淡水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技术》,针对目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技术存在的行业需求,集中了国内最具实力的研究和教学机构,采取强强联合开展工作,通过增殖放流苗种繁育和质量评价、增殖放流水域容量评估、增殖苗种标志放流、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示范、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信息平台等技术研究和开发,并集成现有技术成果,建立涵盖增殖放流各阶段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技术体系。并在长江、珠江和黑龙江三大流域开展了试验示范,使水域荒漠化率降低30%,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达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生态修复目的。研究成果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推动长江流域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

为了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陈大庆受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委托牵头起草了《长江春季禁渔论证报告》,2002年起,农业部开始在长江中下游试行为期三个月的春季禁渔。经国务院同意,自2003年起在长江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管理措施之一,长江禁渔期制度实施14年以来,有效降低了长江流域的捕捞强度,减缓了长江生物资源衰退趋势,保护了长江生物多样性。

与此同时,受环保部委托开展了怒江和澜沧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协助云南省编制了《怒江和澜沧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规划建立了怒江中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澜沧江中华刀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澜沧江普文河特有水生生物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澜沧江南肭河特有水生生物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多个保护区。

推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国际合作

2000年以来,陈大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局等国际机构及专家开展紧密合作,引进国际先进保护技术,围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生态调度、河流生态优先保护区规划、流域绿色水电生态补偿等开展研究。2013在美国、2015在中国连续组织了两届“长江——密西西比河”流域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使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养护工作上升到国际战略合作的高度,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多年来,陈大庆发表研究论文140篇,获授权专利41项,软件著作权1个。出版专著4部,译著3部。获湖北省、青海省、水利部等奖项4项。培养了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2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技术人才百余名,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保护研究团队。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取得,是陈大庆依托本职岗位,全身心的投入到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事业,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努力守护河流这一人类和生物共同家园的卓越体现。

焦凤荣(卫士奖)

焦凤荣,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4转业到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任调研员,负责全省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工作。焦凤荣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秉公执法,敢于同破坏水生野生动物违法行为做斗争,坚决不办关系案、人情案,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积极参加海洋伏季休渔和海蜇资源管理工作

焦凤荣积极参与每年的海洋伏季休渔和海蜇资源管理工作。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每年都在管理一线昼夜奋战十余天,从不叫苦叫累。在处置多起群众举报案件的过程中,处置坚决果断,执法公正严明,查处各类违规案件30多起;在后勤保障上精打细算,周密安排,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每天的食宿、用车等工作,切实做到了保障有力,为保护渔业资源、实现海蜇资源连续十二年全省统一开捕、为广大渔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不断加强保护资源保护宣传和渔政执法力度

为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焦凤荣组织印制了各类宣传片、宣传册、宣传雨伞、宣传包、鼠标垫等3万份发放到各保护区、海洋馆、学校、渔船、渔民和群众手中,广泛宣传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科普知识。从2010年开始,连续五年在全省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关爱水生动物,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直接受教育群众达600多万人次。为确保辽东湾斑海豹等水野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每年都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严厉打击非法捕捉、猎杀、经营利用斑海豹行为专项执法行动。2006年以来,共有14名犯罪分子因猎杀、偷捕斑海豹受到法律制裁,共救治和放生各类水生野生动物400多头(只)。

成功申报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焦凤荣对保护区建设做了大量的宣传教育、调查研究、协调沟通、组织申报、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亲自撰写实地考察报告,多次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协调解决申报工作中的各种疑难问题。2011年编制完成了《辽宁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规划2011-2020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在辽宁省新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处,分别为:双台子河口海蜇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三山岛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昌六股河中华鳖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连圆岛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连獐子岛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精心研究环评推动生态补偿资金落实

焦凤荣参加农业部组织的涉保护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多次,组织辽宁省渔业污染事件调查处理、涉保护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区范围调整等10多次,指导和督促有关单位签订了涉保护区建设项目资源修复和资金补偿协议,截至目前,大连市有16个项目协议补偿资金1.5亿元,盘锦市有15个项目协议补偿资金0.4亿元,有力的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中华鲟生物资源水生
小水电工程对大鲵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及对策(下)
印度生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程序分析
达斡尔族传统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乡土知识研究
互助
互助
探秘:中华鲟的
葛洲坝下:守护中华鲟繁衍的希望
聚焦 2017中华鲟放流
地理标志制度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