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市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2017-03-24徐淑华孙丽莉李玉春
徐淑华++孙丽莉++李玉春
摘要 从降水年内分配、地区分布、年际变化、水分资源变异、水分变异的不利影响等方面对五大连池市的水分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水分变异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降水;分布特征;变异;不利影响;对策;黑龙江五大连池
中图分类号 P426.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01-01
水是一种可再生的动态自然资源,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部分,是农业水分供应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因子,直接供给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的需要[1-2]。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近40年水分资源发生了变异,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旱涝、暴雨、冰雹灾害基本有增多趋势。为此,依据五大连池市气象局的近40年气象资料,对水分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农业生产的对策。
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1.1 时间分布
1.1.1 季节变化。五大连池市四季降水量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为330.9 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冬季(11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最少,为19.1 mm,占全年降水量的4%;春季(3—5月)少于秋季(9—10月),春季平均降水量为62.3 mm,秋季为94.3 mm。85%的降水量集中在生长季5—9月,而该季又是热量最丰富的季节,即雨热同季。
1.1.2 月际变化。降水量月际变化明显,11月至次年3月为特少月,历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7.7、5.5、3.2、2.7、6.0 mm;4—5月增多,历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21.8、34.5 mm;6—8月是降水高峰月,历年6月平均降水量为79.0 mm,7月为137.3 mm,为全年峰值月,8月为114.6 mm;9—10月降水量明显减少,分别为69.5、24.8 mm。历年最大降水月出现在1969年8月,为336.9 mm;最小降水月出现在1990年1月、3月和1997年11月,仅为0 mm。
1.1.3 年际变化。五大连池市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大。最少降水年为2004年,年降水量仅335.9 mm;最多降水年为1998年,年降水量达781.3 mm。从历年降水量看,1964年、1967年、1975年、1976年、1989年、1995年、2001年、2004年、2007年为少雨年,年总降水量在330~400 mm之间;1962年、1969年、1981年、1984年、1987年、1988年、1998年、2003年为多雨年,年总降水量逾625 mm;其中1998年为特多年。
1.2 空间分布
降水的分布除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控制外,还明显受地形影响,五大连池市境内年降水分布差异较大[3-4]。西南的“三平、一建”、西北部的七星泡、嫩江县白云一带年降水量最少,在500 mm以下,西南部最少年仅为310 mm;往东北随着地势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多,东北及东部山区年降水量最多,在600 mm以上,最多年份曾达800~900 mm;其余各地在500~600 mm之间。
2 降水的变异分析
2.1 年降水变异
通过分析五大连池市近40年降水总趋势发现,虽然降水总趋势是呈下降的趋势,但变化幅度很小。其中20世纪70年代降雨最少,平均为459.4 mm,其次是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降雨量为483.4 mm,再次为2001—2006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88.0 mm,这40年年降水量最大的是20世纪80年代,年降雨量达到544.6 mm,较90年代的543.2 mm多1.4 mm。
2.2 各季降水变异
对近40年的各季降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6年冬季降水量较其他年代多,而秋季降水量是各年代最少的,春季降水量增加的最多,大于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增加多达28.8 mm,远高于其他年代的春季降雨量,夏季降雨量明显少于40年平均降雨量,减少的幅度为15.9 mm,是各年代中倒数第2位,仅比70年代平均降水量高23.9 mm。
2.3 降水相对变率
降水相对变率,春季为41.1%,夏季为-4.8%,秋季为 -39.5%,冬季为11.4%,年均为-4.0%,说明夏季、年均降水变化相对比较稳定,春季、秋季降水变化相对较大,易出现旱涝。
3 降水变异的不利影响及农业生产对策
3.1 不利影响
3.1.1 干旱和内涝出现的频率相对增加。分析各年代干旱和内涝出现的频率发现,干旱出现的频率由多到少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60%)、60年代和90年代(50%)、21世纪以来(43%)、20世纪80年代最少(30%);涝灾出现的频率由多到少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20%)、21世纪以来(14%)、20世纪90年代(10%)、60年代(0);旱涝交替型出现的频率由少到多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10%)<21世纪以来(29%)<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20%)<20世纪60年代(50%)
3.1.2 局地性暴雨、冰雹灾害相对增多。20世纪80年代暴雨次数最多,平均为0.6次;60年代次之,为0.5次;70年代、90年代、21世纪以来相同,均为0.3次。
20世纪60年代冰雹次数最少,平均为0.5次;70年代次数最多,为3.0次;80年代以后逐年代增多,80年代为1.3次,90年代1.4次,21世纪以来为1.7次。
3.2 农业生产对策
由于水分资源的变异,五大连池市出现旱涝、暴雨、冰雹的频率相对增多,对农作物生育不利[5]。针对降水的变异特征,应当积极采取农业生产对策:一是认识和掌握气候规律,趋利避害。二是加强灾害体系建设,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应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人工增雨防雹的网络建设,扩大防护规模,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4 参考文献
[1] 李全胜.中国亚热带东西部山区热量和水分资源的比较分析及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0(2):104-109.
[2] 徐敏,徐经纬,徐乐,等.水稻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以江苏稻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6(18):142-150.
[3] 李月英,谢莉莉,曹秀芝,等.气候变化对黑龙港流域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325.
[4] 段佩华,李曉光.朝阳地区农业水文气象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探讨[J].地下水,2009(5):107-108.
[5] 许崇海,罗勇,徐影.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分布时空特征的评估和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39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