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人的应急处置心理状态浅析及预防建议

2017-03-24武文政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图式突发事件当事人

武文政

摘要:本文通过一定的社会和有关理论调查,结合近期发生的典型案例,介绍了突发事件时当事人应急处置心理状态,探讨了突发事件人们应急心理重要特征。说明了加强应急管理对防范突发事件的重要性,指出了我们今后应该做到科学预测预警,加强培训教育,有效防范管理。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状态

2016年7月23日下午延庆区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发生的东北虎伤人事件造成1死1伤。后经事故调查组认定有两个原因:一是赵某未遵守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猛兽区严禁下车的规定,对园区相关管理人员和其他游客的警示未予理会,擅自下车,导致其被虎攻击受伤。二是周某见女儿被虎拖走后,救女心切,未遵守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猛兽区严禁下车的规定,施救措施不当,导致其被虎攻击死亡。不难想象,当事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是处于一种极度惊慌失措的状态,从而导致了伤害进一步发生。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出现了紧张、恐慌等情绪状态,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生理指标也會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生理是由心理决定的,人的心理对生理具有能动作用。

国内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首先会产生恐惧、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反应。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具有危害人们心理的性质,它直接关系到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使人处于一种“身置悬崖”的高度应激状态。

人体的细胞、器官、系统等每一部分功能活动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人体可通过各种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内、外环境中的动态平衡。而突发安全事故的紧迫性、震撼性、威胁性和后果不确定性,破坏了人体的这种动态平衡,因此造成了心理应激。人处于应激状态下,将会产生恐惧、焦虑、愤怒、抑郁、敌意、自怜等一系列心理反应,而恐惧和焦虑是应激反应中最为常见的心理反应。恐惧心理是人们在面临危险时企图逃避或摆脱某种情景,但又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它是突发事故最容易诱发的一种情绪,恐惧的程度大小决定于人们是否信任自身具有处理危机的能力。焦虑是突发事故下产生的另一种情绪,它发生在不利情况或威胁来临之前。人们在面对即将到来的且可能会造成危险的突发事件产生紧张和不愉快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即焦虑。例如人们在接受异常灾难刺激时表现出的惊慌情绪,它是焦虑心理状态或行为状态中的一种。

由安全行为理论可以得出: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则是用来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因此,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对人的行为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突发事故的紧迫性、震撼性、威胁性和后果不确定性,当事人的心理会出现巨大的心理恐慌,大部分人员不能冷静分析自己面对的环境状况,往往会出现不正确的行为选择。事故发生后退避行为是所有人选择的行为,但是由于对自己面临的环境状况没有清楚的分析和认识,经常出现慌不择路的情况,导致进一步事故伤害。

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思维是按照图式进行的。图式是人们按不同主题将脑中各种信息和自身经验理论结构组织在一起的知识网。图式具有融合原有图式弹性范围之内影响的特点,但当该影响不在图式的融合范围之内时,图式将会崩溃,人们无法接受图式范围以外的一切,从而产生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恐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处于一个高度应激状态。面对身边的伤亡心理很难接受,该接受能力就是当事人自身对于事故认知的图式,事故发生时当事人会处于恐惧、震惊等应激状态,在面临的危险面前无法根据自己原有的图式及时做出合理的反应,从而造成更大的伤亡。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事故的发生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状态下,人的生理指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事故应急状态下,当事人的心理素质与生存希望有着较大的关系,事故对于心理素质差的人员造成的心理影响更大,从而出现较大的生理反应,在心理和生理共同作用下,当事人往往会出现不正确行为选择,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因此,在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工作中,及时建立预防机制和加强应急培训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为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工作 。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不排除偶然的原因,多数事件的产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如果管理人员有敏锐的洞察力,根据提前的预测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时候可以避免事件的发生或使事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程度。因此,应急处置突发事件预防管理是首要环节。

(二)要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充满危机感,将预防突发事件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首先,要加强全民应急管理教育。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日常宣传教育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意识,能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特别是在各类企业生产经营中,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及应对措施要清楚地告知员工,配备应急知识卡片或者在明显位置悬挂应急处置知识牌匾,消除安全隐患。其次,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应急管理培训主要针对生产经营单位,让员工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处理技能和面对事故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预防事故必须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预警系统。政府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警机制。在对本地区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预测和监测的基础上,制订本地区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必须定期组织演练,不能走过场,不断提高实际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要督促有关企业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赵伟.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干预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42-145.

[2]赵广建,李学文.灾害事件对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 ,3 (3):163-165.

猜你喜欢

图式突发事件当事人
我不喜欢你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