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在美术中享受生活

2017-03-24卢萍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初中美术

卢萍

摘 要:美术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美术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在随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每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都有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由此可见,生活与美术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生活引入到实际课堂之中,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在美術中更好地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趣味。以生活美术作为出发点,重点探讨如何更好地透过生活开展美术课堂。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课堂;享受生活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最早的记事方式不是文字,而是绘图,早在上万年前,原始人们就已经懂得在岩石上绘制各种图画来记录当时的各种活动,随后地球经历了上万年的洗礼,每一个时期的文明都会遗留下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大都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工作、战争等内容。可以说自从美术被发明出来以后,它就一直与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然而目前很多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与美术相脱节,尽管很多教师仍然引导学生绘制各种生活中的形体,但大部分都是让学生进行临摹,很少将生活引入到课堂之中,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尝试将生活与美术结合在一起。

一、从生活中提取元素,在美术课堂中理解绘画语言

美术源自于生活,但又是对生活的一种概括和浓缩,特别是现代美术更加注重的是对现实情景的抽象描绘,很多时候在刻画一个形象时并不完全追求画面的真,相反追求的是画面与作者情感之间的交流。这是理解现代美术作品的关键,然而初中生对于这一原理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他们判断一幅作品好坏的关键在于作品本身的真实程度,因此他们对于那种深入刻画的画面非常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元素,仔细观察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并尝试对照绘画作品理解现实物体与绘画之间的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绘画中的独特绘画语言。

比如在讲授《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这一节课的时候(人美版初中美术三年级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花鸟画中的艺术绘画语言,在上课前没有直接让学生欣赏和接触花鸟画,而是这样引导学生:“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没有植物我们的环境将会变得特别恶劣,下面大家想一下,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你们能否选取几个生活中的植物呢?”学生们思考一段时间后回答道:“老师,我觉得我们学校非常漂亮,有很多好看的植物,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荷叶了,它能漂浮在水面之上,而且水滴上去竟然能形成一个球。”教师:“非常好,那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荷叶呢?”学生:“以前拿着玩过,但没有仔细看过。”教师:“正好我这有一张荷叶的图片,你上来看看然后把它画在黑板上怎么样?”学生:“好的”。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荷叶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看完后再黑板上先画了一个圆,然后就不知道怎么画了,教师询问道:“为什么不画了?”学生:“上面好多的线,我看不清没法画准确。”教师:“谁让你都画出来了?好了你下去吧,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了绘画与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随后教师将清代画家朱耷的《荷花双禽图》拿出来让大家观看,并引导道:“大家看看这位画家画的荷花,笔法是多么娴熟,结构概括得多么干脆,更关键的是画面浓淡合情、独具艺术特色。也就是说,绘画不用非得求真,而是重在对事物的理解和与心灵的交互。”见大家满脸疑惑,教师可以给大家结合作者朱耷的生平以及自己愤世嫉俗的心情进行详细介绍,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美术作品。

二、从生活中创建主题,在美术课堂中实现自己梦想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梦想,有的梦想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比如考100分、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到某地去旅游;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成为仙人、长生不老、长出翅膀在天空之飞翔。正确对待这些可以实现或者不可以实现的梦想,学生们才能渐渐地成长。然而不论实现梦想有多难、多么离谱,在美术世界中,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很简单地实现,作为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主题,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主题中进行自由的美术创作,其绘制出来的作品本身就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一种独特方式。因此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应积极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属于同学们自己的独特生活主题,引导学生在这个主题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比如在讲授《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这一节课的时候(人美版初中美术二年级上),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绘画。教师:“美术不仅可以表现生活,还能将我们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出来,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在我们周边有很多小生命,这些小生命有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蛇、蚊子、蟑螂,但也有很多我们的朋友,比如小狗、小猫、小兔子等。这些大自然界中见怪不怪的动物,我相信在每位同学心目中肯定有一个与别人不同的动物朋友,这个朋友要么会像哆啦A梦那样有超能力,要么会像巴巴爸爸那样能随意变形,要么会像一只粘牙糖一样天天陪着你。尽管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们可以拿起自己的画笔,将自己想到的。想得到的东西表现在画面上,说不定你会有很大以外的收获啊。”至此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主题,即“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情”,要求这一事情是虚拟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却是自己内心极为想实现的。于是大家开始纷纷绘制起来,一位同学绘制了一幅自己与月亮在一起的作品,画完后他这样给大家讲道:“我非常喜欢月亮,因为每天晚上的月亮都是不一样的,在我心目中我最想跟月亮一起玩耍,很想见见月亮的真实面貌,这幅画就是我画的我和月亮在一起的场景,画面中搂着月亮的就是我,瞧!我和其他好伙伴一起跟月亮玩得非常开心!”以这样生活情景为主题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还能画出更加富有想象力的画面,教师可以进行借鉴。

三、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在美术课堂中完成创新使命

生活离不开创新,一成不变的生活缺乏趣味。作为初中学生来说,应该要求他们不断地进行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地挑战新的东西,最终让学生更好地去享受生活。然而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他们最讨厌的东西恰好就是创新,很多学生一听到创新这个词语,就会感到离自己很遥远,时间长了他们更不愿意动脑子进行创新。其实美术本事就是一个创新的课程,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提取各种生活中的灵感,并用美术的方式将这些生活的情感绘制出来,这其实就是一次很好的创新。在进行灵感寻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提示,但千万不要打破学生自己的想法,以保证学生更好地寻找到自己的创新点。

比如在讲授《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人美版初中美术二年级上)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教师:“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在这个万花筒中从来就不缺少装扮我们周围生活空间的装饰元素,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都可以设计出很多与别人不一样的装饰品来,到那个时候,大家也不用再去商店里买太多的装饰品了。马上就要过圣诞节了,我们今年也过一次洋节,既然过节我们就需要对教室进行装扮,我的要求就是所有的装饰品都要大家在生活中自己去寻找,不能购买,大家看看行不行?”学生们听说可以过圣诞节,纷纷表示可以,于是大家开始在課下寻找自己的创意生活素材。同学们经过仔细搜索素材后寻找各种生活素材来对圣诞主题进行装饰,比如一名同学用家中的一些废布做成圣诞卡通小人,他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这样说的:“我从小就喜欢这种卡通的小人,我家里有很多类似的小人,以前这些小人的获取都是我妈妈给我买的,但经过老师的提示,我发现自己也可以做出类似的小人,我在家中找到妈妈做衣服剩下的布料,经过简单的剪裁和拼贴,就做出了这些小人,我特别喜欢这些小人,我要把咱们教室布满这样的小人。”一名同学用碎纸做出了作品,他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一天我在家中看到远处有一朵小红花,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几片碎纸屑,这一件事启发了我,我发现原来碎纸也可以变成美丽的花朵,于是我用家里的碎纸屑做出了这样一件作品,希望大家喜欢。”这两位同学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在生活中寻找到的灵感,并将这一灵感应用到美术作业之中,从而做出一个优秀的美术作品,由此可见生活中的灵感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仅仅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美术绘画和作品鉴赏是不够的,教师一定要明白生活与美术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将这一道理以具象的语言告诉学生,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在美术中享受生活的真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明白,美术其实并不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点是它与摄影的本质区别,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提取元素,在绘画中概括画面;其次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然而它又高于生活,很多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在美术中可以实现,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美术崇尚创新,缺乏创新的美术作品不是好作品,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画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朝辉.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Z1):97-98.

[2]肖娟.基于生活角度的初中美术教学探讨[J]. 美术教育研究,2016,(16):159.

作者单位:

安徽省灵璧县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课堂初中美术
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研究
立足生活,有效改善高中政治教学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打造英语生活化课堂的探索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