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2017-03-24高晶晶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效性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高晶晶

摘 要:为了顺应世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高校管理者积极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易受到影响,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交流方式会遇到新的挑战和机遇。辅导员应该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生态性融合,积极更新的观念、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管理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05-03

互联网不仅具有工具性,且社会性,它能根本上改变社会交往的格局。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获取信息、自由表达观点,为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信息交换与利益竞争的场域。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是没有边界,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低成本、匿名性,所以众多群体靠互联网赖以生存,从而产生了“低头族”这个新名词。低头族是指无论何时何地,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这个群体一般主要出现在城市的地铁上、公交车上,甚至遍布大街小巷。一场从线上和掌心开始的变革浪潮,正在深深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力的方方面面。高校应利用移动网络和微信新环境,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以适应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

移动互联网正在悄无声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等,涉及到诸多领域和功能,其中包括移动社交、移动广告、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移动电子阅读、移动定位服务、移动支付。这些功能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在做,包含的信息基本上能够描述用户一天的生活轨迹。大学生通过博客、微博、贴吧、BBS论坛、微信等软件,开展社交、娱乐、生活等活动,辅导员可选取一些重平台和软件进行数据采集,挖掘大学生近期一些行为动态和思想变化。

二、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现状调查

(一)全国使用互联网的调查情况

2015年4月底我国移动物联网的用户9.05亿人,也就是说每三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两个人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移动互联网,使用手机浏览网络信息的“低头族”早已经随处可见。截至2015年10月,手机上网用户情况(见下图)。

(二)微信使用情况分析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平台上,大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渠道和娱乐消遣方式,社交的范围逐步扩大。其中,微信的使用频率最高,它从简单的通讯APP,发展成为大学生主流社交工具,能给大学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18~35岁的中青年为微信的主要用户,他们的比例高达86.2%,其中大学生占55.2%。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近80%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着互联网发展,手机上网用户已经成为主流方式,大学生生活中最常用的10款APP,它们涵盖学习、社交、兼职、出行和吃喝玩乐等方方面面,比如托福easy姐、石墨文档、网易公开课、大众点评、易佰分、麦客、随手记、百度地图、今日头条等,它们改变了大学生生活方式和理念,彻底改变了大学生交流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大学生思想教育也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趋势,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趋势

(一)多样性发展趋势

大学生思想变化取决于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外部原因是移动互联网及微信的信息多样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多元化。内部原因是大学生群体依赖互联网成长,基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有明显的独立意识,但同时作为群体中的个体,他们希望并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并以这种一致获得群体的认同。大学生这个群体学习新技术的速度较快,且移动互联网上学习内容丰富,容易使半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多元。在多样化的环境下,大学生面临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90后大学生,新一代独生子女,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

(二)国际化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全球化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加速了国际化的进程,它不仅涉及教育,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环境与条件,也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这为中国市场经济提供了机遇,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资源,不仅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更新观念,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全球意识。其次,文化国际化,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可以让大学生在跨文化视角下了解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意识。最后,政治全球化,在移动互联网打开公民自由讨论政治的权利,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政治主观能动性。辅导员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获取国际化趋势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动态,预测大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直面西方社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四、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人们思想变化的结果更加复杂,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可预测性明显减弱,反复性更加突出,这为我们把握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加大了难度。而大数据可以改变现状,让辅导员从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及微信上的数据寻找到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才能真正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一)建设大数据团队

大数据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数据解读。如果并不懂数据的作用时,他们就不会参与,当他们不参与时,数据就没有价值。数据团队的工作如果不能落在实处,前面所有环节都是徒劳。数据团队的建设过程需考虑高校中适合此工作的人员,是数据处理技术人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各有优势,如何取舍?如何搭建?重点培养辅导员,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能够准确捕捉到大数据当中的有效信息,可以辨别数据的真伪,消除数据依据单一性的顾虑。但是,辅导员转换意识是关键,深刻意识到大数据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有效桥梁,是与大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辅导员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及工作流程,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数据量比较大,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都比平时有所扩展,处理碎片化信息是辅导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说,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移动网络上信息不完整、片面,辅导员掌握了收集信息的技术,才能快速将其保存下来,除了查询还需要挖掘价值,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作为最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依据。大数据团队中,除了熟悉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辅导员,也需要一些数据处理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辅导员与大数据技术人员积极地配合,才能创建接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大数据系统,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導工作。

(二)啟动行为预警工作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微信上的大数据可以分析某个人某天的生活轨迹,通过轨迹来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预测的准确度是辅导员关心的主要问题,高校辅导员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座谈法等获取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而预测学生行为。这些方法所获得的数据需要SPA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的导入程序复杂不说,其数据获取的真实性也有待考量,最重要的是具有滞后性,往往人的思想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影响,不具有时效性。但大数据处理完全可以规避该问题,数据挖掘算法不仅可以处理大量数据,而且速度非常快。大数据团队可以通过技术来获取移动互联网和微信上的数据,并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处理,及时了解到大学生某一时刻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倾向。每个人都要寻找情感宣泄的地方、安抚的港湾,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寻找到身份的平等性。网络交往的匿名性,消解了传统人际社会的藩篱。大学生比较依赖移动互联网,无论情感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及人际交往问题都会通过微信、微博、人人网、QQ进行宣泄和交流。辅导员可以直接利用在移动互联网上收集的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没有参杂个人情感在里面,具有客观性,通过技术人员的处理分析结果了解大学生某时间段的思想动态、学业上的困难、情感等各方面的,并预测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哪些恶劣事件发生,哪些需要心理咨询等使辅导员工作具有针对性。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4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实施他的杀人计划,案发前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如果当时辅导员能够通过互联网上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及时了解到他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并及早介入,就能够避免此次事件的发生。

(三)建设话语平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教导和训导。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大大折扣。而且这样的教育方式使辅导员对学生的行为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很难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如何让大学生对他们产生信任感,关键在于教育者采用的方式方法。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多元化文化环境变化,高校师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长,接受主体的选择性、批判性、逆反性、功利性不断凸显,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和解释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选择信息范围与权利逐渐扩大使大学生对于信息接受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辅导员不仅要转变教育方法,更要更新话语内容,与大学生生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创建一些平台,便于师生间交流,如辅导员公共微信、思政的云课堂、微博等平等的交流平台。固定的交流平台有利于辅导员及技术人员搜集相关数据,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大学生的所关注问题、思想主流意识、话语主流等,了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及沟通语言,例如网络语言、事件流行语等,让平台话题吸引大学生眼球,从而产生兴趣,继而积极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做出正面引导,使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为了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最高需求。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理念的认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营造自由开放环境、发展环境及包容性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高校辅导员有效地把握时机,利用互联网,为大学生衣食住行提供优质和便捷的服务,保证大学生基本要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并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和网络文化,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实效性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