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退耕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2017-03-24韩飞陈坚郭丽红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图斑国情普查

韩飞+陈坚+郭丽红

摘要:生态退耕是我国当前实施生态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党中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态退耕地块成为各级政府贯彻落实《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主要技术难点和决策难点。2013年至2015年底,国务院决定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成功地掌握了全国的地理国情信息,包括地表覆盖类型、地理要素以及其他人文地理信息,是我国迄今为止数据最为详实、精度最为精确的地理信息数据。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进行生态退耕地块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势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生态退耕;地理国情普查;适宜性评价

1 引言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利用的生产资料。过去的几十年,我国从农业社会逐步向前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镇,历年耕种的土地逐渐出现了抛荒现象,尤其是地处山区或丘陵地带的耕地,此种现象逐渐增多,部分耕地质量低下、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国家逐步改进土地利用方式、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安全的趋势下,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14〕1772号),要求各省(区、市)要按照《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规定要求和程序,编制好省级实施方案[1]。在省级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市、县两级政府应编制本级实施方案,而县级实施方案则会最为详细,需要将符合生态退耕条件的图斑落实在具体地块上、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2]。显然,这个技术过程需要详实的数据和筛选的条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各地利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地块的筛选,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不少地方已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尤其是原本耕作条件不完善的耕地。自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来,土地利用现状里的耕地图斑已出现了现状非耕地(荒草地、灌木林地)的情况。仅使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坡耕地图斑作为生态退耕的筛选基础,县域内具有生态退耕潜力的地块则会出现分析不全的情况。本文在详细分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充分结合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对县域内耕地进行生态退耕的适宜性评价分析,进而筛选出适宜生态退耕的潜力地块,为县级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一种现势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2 评价体系构建及计算方法

2.1 评价体系的数据源

(1)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中的耕地[3]图斑(含水田、旱地)是研究对象,县域中每个耕地图斑即是本文研究的评价单元。

(2)国情普查数据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其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还包括人文地理要素——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空间分布现状。地理国情普查信息分为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4]。精细的分类为今后各行各业的决策打下了坚实数据基础。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是国情普查中的地形地貌、地表覆盖分类以及道路交通、水系等地理国情要素信息。具体的数据层为:坡度坡向数据;地表覆盖中的耕地层(0100),园地层(0200),林地层(0300),草地层(0400),房屋建筑区层(0500),人工堆掘地层(0800);国情要素中水系层(1000)、道路层(0600)、构筑物层(0700)、地理单元(1100)等。其中耕地层、房屋建筑区层、水系层、道路层、构筑物层、地理单元等六层直接参与空间叠加计算,园地层、林地层、草地层、人工堆掘地层等作为参考图层。

2.2 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一般需要遵循系统性、典型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5]。基于上述构建原则,结合研究的目的和国情普查数据成果,本文提出生态退耕地块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如下: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和指标层两层,其中目标层包括:耕地数量、耕地质量、耕作条件、耕地环境。指标层包括耕地比例、耕地坡度等级、耕地图斑密度、耕地所在地理单元中亩均沟渠密度、耕作半径、耕作主体、耕地所在地理单元的类型等七个指标。评价指标定义、量化方式及计量单位见下表1所示。

2.3 评价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评价的目标、指标对生态退耕地块筛选影响程度确定。权重值在0- 1之间,各目标权重值之和为1,同一目标下的各指标权重值之和为1。本文研究的评价指标权重值选用特尔斐测定法确定,计算权重值记为V:

其中Vi是第i个目标或指标的权重;Ei是第i个目标或指标经过多轮打分后的均值。

2.4 评价指标标准值

评价指标的标准值确定方法通常使用国家或地方规范标准值、极值法、临近最高水平以及专家咨询法等,本文研究根据不同的指标定义采取了极值法,各指标权重、标准值及其相关性如下表2所示:

其中:F是評价单元生态退耕适宜程度计算分值;Vi是i目标的权重值;n是目标个数。

2.6 生态退耕适宜程度等级划分

生态退耕适宜程度等级划分条件及结论如表3所示,其中评价综合得分75分以上作为该县生态退耕的潜力地块。

3、数据分析图层结构设置

通过空间数据的多次叠加分析后得到最终数据图层,其数据结构设置应如下表4、表5所示。其中表4是面状图层结构,表5是线状图层结构。

结束语:本文旨在技术上为县域新一轮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一种现势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分析全县除基本农田以外具备生态退耕潜力的耕地地块分布。在实际操作中,从适宜生态退耕到纳入生态退耕的范围,中间仍需广泛宣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2]的基础上具体实施,并按亩均补助标准及时补助到位。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4-08-07.

[2] 江西省林业厅.关于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Z].2014-10-15.

[3]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S].

[5]韩飞,黄信楚,方俊.水库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节地评价体系的构建 [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3):263-265.

猜你喜欢

图斑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监测中异形图斑的处理方法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基于C#编程的按位置及属性值自动合并图斑方法探究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土地利用图斑自动检测算法研究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
学习调查要“四会”
基于ArcGIS 10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斑自动化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