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开展身体自护教育

2017-03-23

江苏教育 2017年80期
关键词:身体儿童家长

【编者按】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视野的局限、经验的不足,导致操作失当、失范而陷入困境。“解惑”栏目一方面收集来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疑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征集先行者、思维敏捷者及时提供的思路或经验教训,旨在为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管理者提供支持,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架起沟通的友谊桥梁。

本栏目长期征集实践问题,凡有疑问者请与栏目主持人联系:杨静平QQ:893303846。每期问题确认后,将在江苏教育心理健康版QQ群(126181908)、江苏心育教师QQ群(430143697)公布并征集答疑,欢迎大家积极关注、踊跃参与。

如何有效开展身体自护教育

近日,媒体接二连三报道针对儿童的猥亵、性侵事件:2017年8月12日,在南京南站候车室,一年轻男子当众将手伸进10岁左右小女孩的胸口,期间女孩没有反抗,旁边的父母也没有制止。8月14日,在重庆某医院,一男子将手放在未成年女孩的裤子内摸其身体,全程女孩都在玩手机,无反抗情绪。8月15日,网友举报一则视频,内容为一名中年男子猥亵多名儿童,被侵犯的不仅有女童,也有男童。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社会各界对猥亵儿童事件的关注和讨论。作为学校教育,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身体自护的教育,以及如何引发家长重视对孩子的身体自护教育?

答:南京南站事件调查似乎已经结束,但事件引发的震动并没有平复,针对这个事件,有批判这家家庭教育缺失的,有说领养制度不完善的,也有说法律制裁力度不够的,更多人是为这个小女孩的成长担忧。虽然没有看到直接针对教育的言论,但作为教育人还是应该就这件事情做些思考。哥哥公然做这样的事不以为错,难以想象平时在家的状态是怎样的。家庭教育缺失是肯定的,但如果学校教育比较充分,这个正在受高等教育的男生会麻木地不知道自己行为违法了吗?还敢如此肆无忌惮吗?小女孩也应该上小学了,如果通过学校教育提高了认识,对哥哥的做法产生怀疑,能判断哥哥对她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侵害,如果学校有值得信赖的求助渠道,她是不是可以更及时、更有效地得到指导和帮助呢?毕竟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除了家庭,更多的是学校教育在产生影响。

其实,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有避险自护教育,但不足还是很明显的。首先是不够系统,没有规定教材,更没有课程化,很多学校只是非强制地放在一些活动中,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次,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避险自护教育中往往对自然灾害中如何避险自护等说得较多,一接触到他人对我们身体和尊严的侵犯,好像就有了一些忌惮,大部分老师都不太会教,也不太敢碰身体自护的内容。很多学校把身体自护和青春期教育合在一起,这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到孩子进入青春期才涉及这方面内容。进入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身体自护教育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入小学,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提高,单独活动机会增加,对身体自护教育要求更为迫切,所以小学更要把身体自护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从提高学生认识判断能力入手,再注重反抗、求助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

身体自护教育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携手。学校除了通过强化师资培训、丰富教育形式努力提高教育实效,还可以把质量较高的相关图画书、故事集作为推荐读物,供亲子阅读。学校可通过家长课堂强化家长这方面的教育意识,更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特长,邀请他们走上讲台对学生开展相关教育,如邀请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从法律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等。有的学校还组织了妈妈故事团,请志愿者妈妈午休时到校给学生讲故事,强化身体自护教育,很值得借鉴。当然,学校更应该注重求助渠道的建立和宣传,为孩子们营造安全、可信赖的校园氛围。

有效的身体自护教育不会让儿童对交往形成畏惧,对社会产生恐惧,只会让儿童更自信。平安成长,需要儿童不断学习,让自己更有力量;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成为儿童更有力的坚强后盾。我们更呼唤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儿童的平安成长真的需要法律更有力量。

(南京市月牙湖小学 韩 璐)

答:在南京南站事件中,最令我痛心和不解的是被侵犯女童的面无表情和不知反抗。为什么孩子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侵犯或者不敢反抗?万千网友在微博上、在帖子下表达着对猥亵儿童者的愤怒。可是作为父母,听闻生活中频现的猥亵儿童事件或是其他的虐童霸凌事件,愤怒之余,我们是否应该深思反省:我们深爱的孩子,我们精心培养的孩子,却“乖巧”到不知拒绝不会反抗,怎能放心地让他们走上社会?

每位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尽己所能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毫不夸张地说,父母们用爱为孩子编织了一张网,生活在父母庇佑之下的孩子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可是离开父母关爱之网的孩子呢?一点凛冽寒意都可能会让他们颤抖不已,因为危险就在身边,伤害可能潜伏于我们无法预料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不可能时时刻刻与父母待在一起,再细心的父母也不可能把保护的触角覆盖至孩子生活的所有细节。

身为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应该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再细致的照顾和保护都不如自我保护来得及时有效,自护教育是真正的爱的教育。我们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进行恰当的自护教育,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的过程。

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通过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告诉孩子,私密部位也是身体的一部分,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身体,喜欢自己的每一个身体部位。此外,我们应该重视孩子隐私和界限意识的形成,因为隐私和界限是孩子性教育启蒙的根基。父母既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也要教会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隐私。与隐私同样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界限,告诉孩子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让孩子学会守住自己的身体边界,真正给予孩子身体的归属感。让孩子明白:我的身体我做主,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不能随意触碰抚摸我的身体,哪怕你是我的父母也没有特权。其次,案例中被侵害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这其实不仅仅是性教育不充分的问题。作为家长,如果从来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表达自己,包括哭闹、尖叫、发脾气等,又怎能期盼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发出呐喊?学会拒绝,表达不满,也是孩子赖以自我保护的能力,拥有独立意志、遵从自己身心真实感受、敢于表达、敢于拒绝的孩子,在最危险的那一刻才有能力发出自己的呐喊。作为父母,要真正教会孩子进行自我保护,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内心。不良情绪也是情绪,它至少是孩子内心真实意愿的表达,当孩子因为感觉到侵害而委屈、生气甚至是愤怒的时候,父母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压制,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再次,应该注重体育锻炼,培养一个具有强健体魄的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才有更大的胜算逃离危险。

(安徽省淮南洞山中学朝阳校区 王克瑶)

答:一、培养小学生的身体自护意识

目前学校对自然伤害的自护自救知识普及较多,比如地震演练、交通事故模拟、火灾逃生等等,好像伤害的内涵仅此而已,对于猥亵事件则讳莫如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身体自护意识呢?毕竟先知先觉、无师自通的可能性太小了,幸运之神眷顾的是有准备的人,只有有了戒备之心,才能防患于未然。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大致经历三个时期: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我们可以针对中年段学生的特点,利用晨会、班队活动的时间,告诉他们身体是自我生存的必要前提,身体不容侵犯,注意男女有别;如果受到不法侵害,可以借助法律制止侵害,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凡是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不容随意掀、随意触摸,如遇侵犯,要立即戒备、保护,如怒视、警告、呼救、告诉老师等等。

二、培养小学生的身体自护能力

可利用合适的时间节点开展团体活动,如三月三十一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六月六日“爱眼日”,九月二十日“爱牙日”,许多时间节点都能开展团体活动。我们可以提前策划、科学组织一日教育活动,如安全教育日的活动可以设计为:观看影片《小鬼当家》,提问:坏人入侵你们会怎么做呢?分享案例:小明放学回家发现小偷正在家里翻箱倒柜地盗窃。小明机智谎称是来找朋友玩的,脱身而去,找警察抓住小偷。借此打开思路,请学生聊聊自己的体会。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一条对小学生尤其重要。众所周知,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90天习惯趋于稳定。要让习惯成自然,就要不怕麻烦,抓反复,反复抓,因为我们做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自护教育要注意密度适度,强度由浅入深,跨度不脱离小学生实际。班级学生可以分成几组分别负责不同专题,定期与大家分享,定期更新主题活动栏目的小常识、小心得、小图片。这样的活动最好能邀请到家长、学校领导参加,请他们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明德小学 刘 丽)

答:说起儿童性侵,大多父母总觉得这件事离自己孩子很远,可是如果上网搜索一下,关于此类事件的报道不绝于耳。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专项基金发布的数据:2016年全年,仅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就有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仅全国法院审结的性侵儿童案件量就达到10782起,换算下来,每天至少有超过7名儿童被伤害。

这些冰冷的数据对于受害者及家人无比残酷,没有哪个孩子可以在经历这样的事件后全身而退。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此毫无意识,甚至充满认识误区。根据“女童保护”基金的统计,2013年至2015年的媒体曝光中,城市地区发生的性侵儿童案例比例比农村地区要高;2013年至2016年中,熟人作案比例大,最高占87.87%。我们常以为性侵者都会使用暴力,但实际上,有时候性侵者会利用贿赂、诱骗、关爱等手段诱骗孩子;60%的儿童性侵犯来自家庭成员信任的人,这个人可能是朋友、邻居,甚至亲人。

说到这,顿感生命教育之性教育迫在眉睫,此类案件的背后是儿童防性侵教育的空白、家庭学校监管的失守、法律体系的盲点以及心理救助机制的缺位。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去改变他人与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

第一,要对孩子从小就进行防性侵教育,两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了。要教给孩子们性别的识别意识,要告诉他们,身体有一些部位是别人不能摸的。可以利用歌谣来进行教育,如:“小熊小熊好宝宝,背心裤衩都穿好,里边不许别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这就是最早的关于性别意识的安全教育。教会孩子隐私部位的名称,让孩子在遭受到类似侵害时能够用语言表达告知父母。

第二,教给孩子十句话,他/她可能一生不被罪犯侵害:和陌生人说不;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小小秘密告诉妈妈;永远不要打黑车,慎坐别人甚至熟人的顺风车;男孩女孩独处一室不要超过30分钟;拒绝看带有身体裸露的人像图片和影视视频;对坏人可以不讲真话;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以及大声哭叫;面对侵害可以不遵守诺言;无论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在你身边陪着你。着重最后一条,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保护的决心,让孩子牢记,不管受到何种伤害,哪怕是自己做错事,爸爸妈妈都站在他/她的身后。

第三,告诉孩子,我们周围不仅有鲜花,也有大灰狼。有人说告诉孩子有大灰狼,他/她会不会有心理阴影?每个孩子在出生后都要接种卡介苗,这个时候孩子一定会哭,而且还会有不良反应,为什么大家对打卡介苗没有反感呢?实际上,我们教孩子们背心裤衩不许别人摸,就是在给他们打自我保护的“卡介苗”,要让孩子知道,周围不仅有鲜花也有大灰狼,这个可以称之为“犯罪免疫力”。

第四,良好地沟通,开诚布公地谈论性知识,不要让孩子感到“性是羞耻的”,导致其在受到侵害时容易因被施害者以此为威胁而沉默。关心孩子每天的生活,养成每天进行积极开放的亲子谈话的习惯,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绪、忧虑、他们的朋友等等,在任何他们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认真对待。留意孩子的反常言行,如突然莫名地频繁表示身体不舒服,或情绪突然表现出反常,言语比较奇怪模糊,说一些和年龄不相符的性语言,突然出现对某人的敌意、警惕、害羞等表现,父母要小心排查孩子被侵害的可能性。

当孩子试探性地或意味不明地向你表明自己受到了伤害,哪怕是指向你最信任的家庭成员或朋友,都一定要认真询问孩子,并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不相信孩子,甚至直接训斥孩子,会让孩子更加恐惧。预防性侵,除了父母对于性侵保持警惕,还要孩子有平时累积的性知识,以及孩子和父母之间对此类问题能够开诚布公谈论的态度和氛围,这些会让孩子在遭遇到性侵时,能够辨认并且拒绝;或者在性侵发生后,能够不因恐惧、羞耻而逃离,把伤害降到最低。

第五,如果孩子不幸被性侵了,作为父母,必须要排除万难去解决问题,具体程序包括生理救助、法律救助和心理救助。不管如何救助,父母要做孩子最强大最可靠的后盾。

(南京市你De空间工作室 刘春波)

答:对孩子进行身体自护教育应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

因为性教育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家庭教育相对而言更适合。家长需要掌握性教育的基本原则:1.不要逃避孩子的问题,孩子问什么就答什么,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2.一定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回答。除了掌握这些原则外,家长还要了解性教育的手段。可以购买一些防性侵绘本,如《小鸡鸡的故事》《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我来保护我自己》,每天讲一节,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还可以下载儿童性教育动画片,如《小威向前冲》,通过视频动画向孩子讲解相应的性知识。

学校教育起到辅助作用。学校可以编写相应的性教育绘本,心理健康教师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孩子了解相应的身体自护知识。学校教育在帮助家长开展身体自护教育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协同计划生育协会组织部分教师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这部分教师随时可以组织有需要的家长开展培训,向家长讲解身体自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家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在分析和讨论中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性教育方法。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学 严凤平)

答:家庭教育中,有两个细节可以注意:第一,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不注重男女厕所的区分使用,一定要在同性家长陪同下,到符合性别的洗手间如厕。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性别意识变得模糊,使其防止性侵犯的应激反应弱化。

第二,千万不要让熟人随意触摸自己的孩子的生殖器。在农村及落后地区,仍然存在这样的陋习,如亲戚朋友触碰男童生殖器,孩子家长却一笑了之。这其实给了孩子一种错误暗示,也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孩子,很难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正常接触,哪些行为侵犯了他/她的“生理禁区”。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龚天羽)

猜你喜欢

身体儿童家长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身体力“形”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