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大应该……”

2017-03-23王天文

江苏教育 2017年80期
关键词:小蕾小俊咨询师

王天文

·评析·

“老大应该……”

王天文

同胞竞争;家庭治疗;心理咨询

当我仔细研读完《“大姐”笑了》《他怎么总会“闹”》《有阴影就有阳光》三篇案例的时候,心里不可抑制地流淌出一份深深的感动。因为有心理专业和人本素养俱佳的咨询师,才能让孩子们成长中的烦恼得以及时、有效地解决,不至于形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我看到咨询师们不约而同地在理解和关爱学生的基础上,以不同的咨询流派帮助学生们调适情绪、改变固着的认知,最终获得具有社会适应性的行为矫正。在欣赏咨询师工作的同时,发现这三个个案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问题的来源中都有同胞的因素,即家里有两个孩子。随着中国鼓励生育二孩,不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同胞问题引发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案例逐渐增多,笔者就这个角度对三篇案例进行实操性剖析。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同胞竞争,当同胞竞争成为障碍后就称之为同胞嫉妒。从这一视角对三篇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三篇案例的来访者均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他们目前的状态恰巧处于竞争和嫉妒之间,因为错误认知的固着导致了情绪的失调,表现为行为的不当,尤其是人际关系上的冲突。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家庭中同胞兄弟姐妹的出生顺序会影响个体人格和行为的发展,而长子和长女最易焦虑与紧张。从诸多同胞竞争的现实发现,源于同胞关系的焦虑或者恐惧是:担心自己的存在相对于父母而言不再那么重要,尤其是长子或者长女,他们在独享了一段父母只有自己一个孩子的时光后,任何分享父母关注、时间和爱心的同胞,对他/她而言都是一种丧失被爱的威胁,换言之,独享爱的经验让任何破坏“独享”的人都变成威胁。

一、焦虑情绪的源头——安全感的丧失

《他怎么总会“闹”》一文中,咨询师以沙盘为媒介开展咨询,文中对小元个案的概念化描述精准而具体,一语指向内在核心:“闹”是为了被爱,他内心很愤怒,但超我又不允许,只能将愤怒压抑在潜意识里,于是他“闹”。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虽然经历了从学术的朋友到后来的分道扬镳,但是他们对于同胞竞争的核心观点却有着极其相似的观点:家庭为儿童的恐惧和焦虑提供了环境、背景。不过弗洛伊德的研究停留在了此处,而阿德勒的研究则往前走了一步,他继续从家庭的方向研究了当下的家庭关系是如何让儿童的不适应等问题行为持续的。正是这一研究拓展了咨询师在咨询中注重的一个关键方向:关注家庭关系,帮助儿童减缓焦虑,重拾安全感。

咨询师运用沙盘帮助小元把内隐的压抑表达出来,并鼓励小元与母亲直接沟通来求证他的恐惧和焦虑是否客观。母亲确定的回答使得小元内在深层的担忧和恐惧降低甚至消失的时候,他的焦虑也被消除了。在这一前提下,咨询师再鼓励小元和妈妈一起爱护小弟弟,在行动中获得更为体验性的落实。家庭中人际关系的缓解,为小元学校同伴关系的改善提供了直观的示范。

二、“老大,应该……”让认知固着

《“大姐”笑了》的案例中,从主动咨询的小蕾提出“我应该如何交朋友”这一咨询目标,就发现了“应该”这个贯穿问题始终的重要关键词。小蕾在学校人际关系的困难,与家庭内部成员特别是妹妹的关系紧张有着极大的雷同,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小蕾及其家庭成员头脑中固着的“应该”的观点“大姐应该谦让照顾妹妹,要做妹妹的榜样”,让小蕾的本我、自我之间发生了冲突,而所有冲突的目的聚焦在了认同这一焦点上,小蕾认为做到了“应该”才会被父母称赞,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自我和超我的形成离不开认同”是精神分析流派的经典观点,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论述了“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认同作用中形成的,认同作用取代了已被放弃的本我的关注,这些最早的认同作用总是完成自我的一个特殊职能,且以超我的形式和其他自我相分离……”

困扰小蕾的核心问题并非人际关系上缺乏技巧,而是从小就被教育“作为老大,应该……”,这个观点到青春期开始不断内化,甚至固着成为自我束缚的规条,使得小蕾一方面想做快乐的自己,另外一方面又与现实的需要相矛盾。在超我这一道德层面上的压抑虽然还不够显现,但是也促使其内在越来越难以平衡的焦虑爆发出来,并体现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上。咨询师凭借深厚的咨询功底敏锐地发现这一核心问题,与她商量把突破点放在“做好我自己”这个核心概念上,让处于青春期的小蕾一下子就减少了很多的压力。“做好我自己”不仅仅是咨询目标,更是新观点的植入,这个观点抚慰了小蕾内心的委屈、恐惧和焦虑,使得小蕾自我、本我之间的冲突得以平衡,为行为的调适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三、压抑产生的扭曲表达——行为失调

《有阴影就有阳光》案例中小俊的问题较为复杂,既有视力残疾带来的不公平、委屈、愤怒等诸多顽固的负性情绪,又有因为弟弟的出生而带来的强烈恐惧,因此需要在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开展工作。本案例的心理咨询从减缓同胞竞争压力开始更为适合。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由于儿童自我压抑的力量不足,非理性的冲动冲破了自我防御,体验到的痛苦会通过行为的扭曲表现出来,残疾儿童小俊的行为问题就很好地验证了该观点。难能可贵的是咨询师能够清楚地看到攻击同学、对抗老师是小俊启动了低层次的自我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内在强烈的不安全感。“读小俊的心”正是本案例有效的关键因素,咨询师知他、懂他,使得小俊的委屈、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有了宣泄的渠道,压抑不攻而破。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需要家长有力支持才能清除恐惧和焦虑的根源,于是咨询师利用家长对小俊的爱心,指导父母给予小俊需要的爱,这有助于改变小俊“感觉我被舍去”的错误认知。

从三个咨询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由同胞竞争引发三位中小学生的不安全感,在行为上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紧张,在情绪上多有压抑、愤怒并难以控制。就父母而言,大部分父母并非有意要对长子或者长女不公平,只是他们过高估计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在要求长子、长女照顾和谦让弟妹的时候,常常忘记他们本身也是一个孩子,成为哥哥姐姐并非代表他们已经成人懂事。就孩子们而言,他们常常看到父母对幼龄子女生存层面的显性照顾,就误以为父母偏爱弟弟妹妹,而忽略了父母对相对大些子女精神层面的隐性养育,这一错觉导致同胞之间的关系冲突。

竞争是一把双刃剑,起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于成年人如何引导。三篇案例的咨询师帮助孩子或父母运用同胞竞争的咨询过程,增强了核心家庭的人际关系凝聚力,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同胞之间相互支持,而且还推动他们一起面对外在社会竞争中的挑战和危机。

G448

D

1005-6009(2017)80-0072-02

王天文,南京玄武区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南京,210016)主任,心理教研员,高级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注册系统心理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校外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小蕾小俊咨询师
无为而无不为
向领导靠拢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邻桌的故事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On “Lěi” 蕾
向领导靠拢
识时务者为俊杰
郊游
警惕孩子“抄袭”不文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