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一条以写作为中心的教学链

2017-03-2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袁辰琼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背影作文妈妈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袁辰琼

回顾一条以写作为中心的教学链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袁辰琼

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难道是例行公事?——改完两叠作文本,不禁感慨有冲击力的文章甚少。这是一篇写亲人的记叙文,纵观全班,用“送牛奶”“送雨伞”题材的太多,且缺乏真情。

虽说放不下,也需去备新课。第二天是新授课,教朱自清的《背影》。经典文本,从学生时代读到如今,重读仍觉意蕴悠长。读到“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脑中立刻想到多年前的一个昏黄的傍晚,我从外地回家,见父亲鞋上粘着黑胶布,一见着我他便哽咽:“一直没告诉你,你爷爷走了!”其时,家中生意也不景气,父亲又遭丧亲之痛,这些情况还都瞒着我,“祸不单行”“簌簌地流下眼泪”正是一向坚强的父亲那时的写照。

文中父亲车站送子的场景更让我唏嘘不已。大学四年,八个学期,每一次他都骑自行车载我去长途车站,一路慢悠悠地聊着天。他很少回头看我,但我从他语气的变化中能感受到他的不舍。这种情景,如今坐着汽车长大的一代想是难以体会。

“在晶莹的泪光中”,我给父亲去了个电话,控制情绪,话几句家常。听着父亲的叮咛,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于是提笔写了几件往事。再静下心来想,学生文章缺乏新意与真情,或许是缺少一个情绪触发点,本篇既可以是触发学生情思的绝佳范例,也能给他们提供写作方法的借鉴。

上课时,学生不难发现,《背影》语言不事雕琢,只是真实还原当时的一个个场景:家道中落、车站送别、父亲来信……而这些场景,到如今除了写信已被打电话取代(然而核心都是“思念”),均是学生们熟悉不过的。处处都细致地描写,而不是只记叙一笔,这是文章感人至深之处。

我又播放音频,李默然老先生的朗读见功力,朴实的文字由他深情演绎,听得学生潸然泪下。我想起昨晚的日记,问孩子们可愿听一听我的心声。看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凭记忆口述:“父亲去年12月胃痛入院,医生立即取样化验,一周后才有结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真正是坐立不安、如坐针毡、心神不宁、精神恍惚……仿佛所有的词语形容都不够。父亲本来要去染发,由于突然住院而耽搁了下来,每天下班去看他,鬓发似乎又白了一分。安慰他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手脚冰冷。坐下,削一个苹果,在粥里烫一烫,端给他的时候,也觉得自己的手暖和了一些……”

一个孩子说,我父亲的年龄与他爷爷的年龄相仿,这令他想起自己爷爷住院时的情景。而且同样是康复出院,因此,他现在倍加感念亲情。这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啊!我引导他们回归课本,鼓励他们继续说下去。另一个孩子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说自己是住校生,每次长假结束,父亲送她直至校门口,她接过行李与父亲告别,校门口人潮汹涌,父亲那高大的身影居然就消失不见了。

孩子们也都提到平时对亲人并不完全理解,此时意识到父母的老去,都沉默着。

说教没什么用,抓住契机的劝导才有作用。“大家再想一想,上一篇写亲人的记叙文,是不是还有进步的空间?”

再交上来的文章,一扫拿腔拿调的千篇一律。一口气读完全班,精神大为畅快。像以往一样,做佳作摘录——

1.“为了家庭,你熬夜、加班。你总说你不累,强打精神冲着我笑,可你不知道,你那布满血丝的双眼暴露了一切,诉说着你日夜的辛劳。

爸爸,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你,我是多么迷茫、无助。你要一直在我身边,有一天你老了,我会像你照顾我一般陪伴着你。“(时昕蕊)

2.“曾经听厌了妈妈那一声声叮嘱。从清晨到日暮,从穿衣到吃饭,温柔的呵护让我产生了不耐烦。如今住校,没有妈妈在耳边呼唤,没有妈妈在身边陪伴——曾经的不耐烦变成了不习惯。爱,就在一点一滴的小事当中。忘不了,那一声声温柔的叮嘱。”(刘彬欣)

3.“回忆往事,对爸爸的正面印象并不多,偶尔送我上学,我才能从后视镜里看到爸爸专心开车而略带疲惫的脸。那些他清晨出门匆匆的背影,在公司东奔西走模糊的背影,全在我的记忆里……

背影是爸爸的写照,体会到他的爱,他的背影越发高大、魁梧!”(孙晨)

4.“做完手术后,我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只听到妈妈的耳语:‘不要怕,妈妈一直陪着你……’

由于遵照医嘱不能喝水,我的嘴唇完全干裂,加上非同寻常的疼痛,我痛苦地呻吟着。妈妈用棉签蘸水在我的唇上轻轻地涂抹着,黑暗中依稀听到母亲的啜泣声。”(陆子豪)……

作文评讲课上,打动孩子们的是“布满血丝”“轻轻涂抹”等细节,受《背影》启发,孩子们从多个角度描摹亲人:从身后观察父亲日渐疲惫的背影,以听觉、触觉感知母亲温柔的呵护……细节描写见真情。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不仅是作家智慧的结晶,更是开启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教师抓住那一次思维的火花,那一次触发情思的灵动之美,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妙处。

两个星期后适逢家长会,我征得学生同意,在我发言的环节中展示了部分学生作品。以孩子自己的话传达“孩子眼中的家长”是这样的,或许他(她)羞于当面表达情感,那倔强的外表下潜藏了一颗细腻的心。这次家长会,还需要我介绍语文课堂的任何情况吗?一切尽在文字中了。

再后来,学生自主创办的《雨露》邀稿。张悦妍的《木梳上的父爱》极好,推荐过去,登在“心香一瓣”栏目里,同学们竞相传阅。“模糊了雕纹的,是慈父有力的手;划过发丝的,是悄然流逝的岁月;承载父爱的,是平淡无奇的木梳”等句已成班级名句,感情深沉,语言雅致,真令人齿颊生香。

现在回想,由一次批改作文的心生不安开始,到备新课思考,再到个人日记(另一种形式的下水作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以教材为范例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直至学生再写作文,教师再次批阅、讲评,以及后续的家长会、推荐学生习作,这就形成了一次教学链。

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虽然不在同一时间段,却都应看作是教学链中的环。教学本就是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工作中应勤于思考,注重教学的连贯性,做到环环相扣,才能形成稳固的教学链条,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步步相连。

继续前行吧!下一课《台阶》,塑造了一位辛劳朴实、低眉顺眼的农民父亲形象,围绕“台阶”命题立意。与《背影》相似的是,文章线索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曾经有一些同学总以家人送伞为作文素材,一味地要求他们摒弃此素材也不明智。素材虽老旧,写法可变化——以“雨伞”为线索写这十来年父亲的几次送伞,突出岁月流逝、父爱永恒,可否?这应当又是一条教学链了。

猜你喜欢

背影作文妈妈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