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软笔作品点评
2017-03-23李彤
教师软笔作品点评
▶李 彤:
一幅书法作品的审美效果是形式、章法、结字和用笔这些审美因素相得益彰的共同作用。朱永进等34位老师的书法作品是本次展览遴选出来的毛笔教师组特等奖和一等奖作品。这些作品凭借它们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在诸多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可以看出这些作者在书法学习上,皆学有所原、学有所专、学有所思、学有所成。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学有所原尤为重要。虽说搞艺术不能囿于古人,但步武先贤,师法经典当是学习书法艺术不二的法门,即便是艺术天赋卓越的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也是经历了数十年“集古字”而能自成一家,虽自诩其书“人不知以何为祖”,然其书法学有渊源,以晋人为宗,也是明眼人一看便识的。相反,那些朝学执笔暮便称“家”,耻学古人,一味强调所谓个性,写所谓“自由体”的人,充其量也就是自欺欺人。而就此次获奖的作品而言,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值得称许的共同之处,在我看来,那就是对传统的尊重,对书法艺术,知“法”而守“法”。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作者的生性、学书经历和审美追求不同,其书法不仅师法对象不同,而且对书法的理解也有一定的个性特点。这34幅作品就书体而言,真、草、隶、篆、行五体皆有;而就对古代书法先贤的取法而言,也是各有所好、各有所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各位教师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传统认识和理解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江苏繁荣、多元书法艺术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
相对来说,此次获奖作品的楷书类作品水准较高,行、草及篆书较弱。这与中小学教师从事的书法教育教学任务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楷书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而且楷书是书法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之相反,草书与篆书的实用性相对较弱,更加强调艺术性,这两种书体的专业要求也更高,不仅要识草、识篆,而且要洞悉其艺术表现手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这给草书、篆书的创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其实,创作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是艺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对书法艺术认识和理解的体现。从作品看,有些作者不论是书法的理解、技法的水平还是艺术表现力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有些则还处在模仿或牙牙学语阶段。虽然每幅作品存在的问题或尚需改进的地方有所不同,但我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指出:
1.艺术手法欠统一。一幅作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创作原则就是要艺术手法统一,虽然艺术强调变化,但这种变化要做到“违而不同,和而不犯”,否则,作品的整体感和表现力皆会受到影响。比如这次获奖的有些北碑风格的楷书作品和有些隶书作品,为了追求某种书法的味道或趣味,在用笔和结字上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进行变化,虽然从单个字或局部来看似乎蛮有感觉,但由于和整幅作品的手法不统一,故而不仅没有给作品增色,反而显得不和谐和突兀。
2.艺术手法单一。任何一门艺术都是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艺术理想,因此,要想书法创作能真正做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艺术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是必要的保证,如果艺术语言贫乏,往往在创造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我们这次看到的一些作品,虽然作品形式很完整、整体风格也很统一,但作品的表现力却不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在用笔、结字和章法排布上有些程式化或简单化。
限于篇幅的关系,一些作品的具体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理事)